巴黎非戰公約一般指本詞條
白里安一凱洛格公約,即“關於廢棄戰爭作為國家政策工具的一般公約”,亦稱“非戰公約”。公約首先由法國外長白里安和美國國務卿凱洛格於1927年12月發起,故名。1928年8月27日,公約簽字儀式在巴黎舉行,因而又稱“巴黎公約”。法、美、德、日、意、印度、波、比、捷等15個國家在公約上籤字。1929年7月25日生效。截...
《反戰之戰》是一部由[美]烏娜·A.海瑟薇等所著的書籍,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內容簡介 1928年盛夏的一個炎熱下午,全世界的國家領導人為了消除戰爭而齊聚巴黎。當天簽署的《非戰公約》,幾乎被世界上所有國家批准。於是,歷史上第一次,戰爭在全世界成為非法行為。但承諾轉瞬即逝。《反戰之戰》將《非戰公約...
1928年8月,在巴黎簽署的《非戰公約》第1條規定:締約各方以它們各國人民的名義鄭重聲明它們斥責用戰爭來解決國際糾紛,並在它們的互相關係上,廢棄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非戰公約》未區分正義戰爭與非正義戰爭。締約各國分別在談判、簽署、批准或加入公約時有一項重要諒解,即不影響當事國的合法自衛權。故...
侵略定義指確定哪些行為構成侵略的國際規定。《國際聯盟盟約》,特別是1928年巴黎《廢棄戰爭作為國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條約》(《非戰公約》)締結後,國際上普遍承認侵略是非法的。內容簡介 指確定哪些行為構成侵略的國際規定。,特別是1928年巴黎《廢棄戰爭作為國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條約》(《非戰公約》)締結後,國際上普遍...
史汀生主義又稱“不承認主義”。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日本在中國東三省扶植了一個所謂“滿洲國”傀儡政府,為此美國國務卿史汀生於1932年1月7日照會中日兩國政府,聲明不承認用違反1928年巴黎非戰公約義務的手段所造成的任何情勢、條約或協定,同時宣稱堅持美國對華的“門戶開放”政策,史稱“史汀生主義”。史汀生主義...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Aristide Briand,1862年3月28日—1932年3月7日),法國政治家。外交家。法國社會黨創始人,11次出任總理,以對德和解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以非戰公約和倡議建立歐洲合眾國而聞名於世。生平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生於1862年3月28日,是一個旅店主的兒子,讀高中時學習過希臘語和拉丁語,後在巴黎...
他的一系列貌似合作的外交手段在歐洲大受歡迎,德國也停止了裁減軍備。 1926年他還與法國外長白里安在1926年同獲諾貝爾和平獎。1928年施特雷澤曼贊同旨在消除戰爭的巴黎非戰公約 ,1929年他支持白里安關於建立歐洲國家聯盟的建議。縱然德國在多方面都略見進步,施特雷澤曼仍然被他的政敵批評,被指為採取“屈從政策”,...
戰爭法條約雖然可以概括為“海牙體系”與“日內瓦體系”,但其內容並不局限於在這兩個地方簽署的公約。其它關於戰爭方面的國際性法律檔案,也屬於戰爭法的範疇。如1928年制定的《巴黎非戰公約》、1945年制定的《聯合國憲章》的有關內容、1974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關於侵略的定義》等。基本原則 戰爭法條約中,包含的...
“史汀生不承認主義即”指不承認因違反《國際聯盟盟約》和《巴黎非戰公約》的行為而產生的任何情勢、條約或協定。”美國中立政策的具體表現。30年代初,遭受經濟危機深重打擊的美國,為避免在爭奪國際市場的外交活動中陷於失敗,決定實行以孤立主義為標誌的中立政策。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的東北。美國...
按照1928年《巴黎非戰公約》和1945年《聯合國憲章》的規定,在國際法上已否定了戰爭作為解決國家爭端的合法性。反報:是指一國對另一國某種不禮貌、不善良、不公平或不適當的行為以同樣或類似行為作為反擊,即以一個有害行為反擊另一個有害行為。受到反報的國家改變了其行為,一切反報行為必須立即停止。國際實踐...
“非交戰”狀態/174 結語/178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後和平/181 《巴黎非戰公約》的價值認同/181 聯合國與世界和平/184 “和平解決國際爭端”/188 餘論/190 三 國際法意義上的“台灣問題”/192 台灣國際法律地位的歷史考察/192 “台灣問題”與“不干涉內政”原則/198 “國際法主體”與聯合國席位問題/204 ...
20世紀初,中立法的一些原則與規則陸續被各公約、宣言、議定書所確認,並在實踐中得到不同程度的遵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19年《國際聯盟盟約》和1928年巴黎《非戰公約》,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簽訂的《聯合國憲章》,動搖了傳統的以國家有“訴諸戰爭之權”為依據的中立法的基礎,使中立法受到了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