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鹿豚(學名:Babyrousa babyrussa):體長1.2-1.4米,體重43-100千克。雄性大於雌性。有一個圓桶形的身體,鼻子稍尖,相對較長。皮膚粗糙,經常有大的褶皺或皺紋,呈灰色到褐色,下體變淺,幾乎沒有毛髮,四肢細而長。有4枚獠牙,下獠牙突出唇外,擋在眼睛前方。上獠牙從口腔中向上長,穿出上顎骨和臉部,雄性的獠牙長度可達30厘米,適合雄性打鬥。雌性上獠牙很小或沒有。
雄獸用下獠牙打鬥,並且摩擦樹幹以保持獠牙銳利。雌獸和幼獸組成最多8隻的族群,一起生活;雄獸則多半獨居。該物種善於游泳,會游過島與島之間的海峽,到其他島嶼覓食。分布於印度尼西亞的敏莪里島、塔利亞布島和布魯島。
(概述圖片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毛鹿豚
- 拉丁學名:Babyrousa babyrussa
- 別稱:巴比魯薩豬鹿、馬魯古鹿豚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目:偶蹄目
- 亞目:豬形亞目
- 科:豬科
- 亞科:鹿豚亞科
- 屬:鹿豚屬
- 種:毛鹿豚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與年代:Linnaeus, 1758
- 同義學名:Sus babyrussa Linneaus, 1758
- 同義學名:Babyrousa quadricornus Perry, 1811
- 同義學名:Babyrousa frosti Thomas, 1920
- 同義學名:Babyrousa alfurus Lesson, 1827
- 同義學名:Babyrousa orientalis Brisson, 1762
- 同義學名:Babyrousa indicus Kerr, 1792
- 同義學名:Babyrousa babirousa Linneaus, 1758
- 同義學名:Babyrousa babirusa Linneaus, 1758
- 同義學名:Babyrousa babirussa Linneaus, 1758
- 同義學名:Babyrousa babyrussa ssp. babyrussa Linnaeus, 1758
- 英文名稱:Hairy Babirusa、Babiroussa
- 英文名稱:Babirusa、Buru Babirusa
- 英文名稱:Deer Hog、Golden Babirusa
- 英文名稱:Moluccan Babirusa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毛鹿豚體長1.2-1.4米,體重43-100千克。雄性大於雌性。有一個圓桶形的身體,鼻子稍尖,相對較長。皮膚粗糙,經常有大的褶皺或皺紋,呈灰色到褐色,下體變淺,幾乎沒有毛髮,四肢細而長。最引人注目的特徵是它們擁有兩對獠牙,這4枚獠牙在眼睛斜前方彎曲向後,其中下獠牙如野豬,突出唇外,擋在眼睛前方;上獠牙從口腔中向上長,穿出上顎骨和臉部,上獠牙不進入口腔,而是向上生長,穿過口鼻部,並且向後彎曲至前額,雄性的獠牙長度可達30厘米;上獠牙十分易碎,且牙根鬆動,但是下獠牙卻十分強硬,適合雄性打鬥。雌性上獠牙很小或沒有。
分布範圍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8年 ver 3.1——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