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倫宗教神話

巴比倫宗教神話

兩河流域的歷史是一連串遊牧民征服和變為定居民、又為新的遊牧民所征服的故事。在這過程中,古代文明的創造者蘇美爾人、阿卡德人、西臺人、亞述人……沉積在歷史的底層。奴隸制國家的體制和統治秩序的變化,也會反映到國家宗教所幻想的神靈世界中來,引起宗教觀念的變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比倫宗教神話
  • 起源:公元前4千紀或更早時期
  • 宗教信仰:古代巴比倫宗教
  • 神話反映:古代巴比倫人民的世界觀和宗教觀
宗教信仰,古代巴比倫,演變,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神靈世界,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神廟和祭司,禮拜和祭儀,禮拜祈禱,季節性祭祝,巫術與占卜,神話傳說,創世,人類起源,復活,洪水,

宗教信仰

古代巴比倫宗教一般是指西亞巴比倫尼亞地區蘇美爾人、阿卡德人、亞摩利人和迦勒底人等的宗教信仰。

古代巴比倫

西亞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搖籃。希臘文稱這個地區為"美索不達米亞,意即兩河之間的地方。在底格里斯河南部有一座城叫做巴比倫,後來成為統一帝國的中心,所以人們又把這一地區叫做巴比倫尼亞。
他們的種族溶合了,語言消失了。但一個接一個的國家,其社會制度總是奴隸制。反映這種制度的蘇美爾 - 阿卡德 - 巴比倫的宗教和文化,也在不斷變化的歷史中適應新的歷史形勢而得到新的發展。文明開化最早的蘇美爾祭司已經建立了以神廟為中心的城市國家,這是歷史的進步,再也不會倒退到原始時代的氏族制度了。新來的征服者不會放棄已經到手的奴隸制國家的統治權。他們也看到了宗教在維護奴隸制國家方面的好處,更羨慕祭司貴族的特權。因此,一批接一批的新統治者只會加強傳統的宗教,培植為自己的統治服務的新祭司貴族。宗教作為國家宗教的功能和特性日益強化。

演變

根據古代巴比倫宗教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同特點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公元前4千紀或更早時期,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宗教信仰和崇拜的神聖對象主要是那些對基本的經濟活動(農業、牧業)直接有關的大自然異己力量,它們在人們的宗教幻想中人格化為神,但經常表現為非人類的形象(主要是動物形象)。崇拜這些自然異己力量的主要目的在於祈求豐收,信奉的神主要是豐產神。由於居民有不同的行業分工,他們賦予豐產神的神性也因之而有所不同。在沼澤地居民,種果樹人.放牧人、農民……的心目中豐產神的神性顯然是各不相同的。這一階段的宗教信仰,大體上屬於原始社會末期的氏族宗教範疇,動物形象的神可能是圖騰崇拜和氏族祖先崇拜的反映。
美索不達米亞美索不達米亞

第二階段

大致是在公元前4千紀到2千紀,宗教神靈的形象有了明顯的變化,諸神被認為具有人的形象,更為重要的演變是,在蘇美爾 - 巴比倫的宗教神話中,諸神組成的神靈世界開始組織起來,形成一個類似長老議事會(早期國家的最高統治機構)的天間結構,每一位神都在這個天國政府中取得了一定的官職和職能。

第三階段

公元前2千紀以後,由於巴比倫和亞述等地的軍事、政治實力大為增強而成為整個兩河流域和附近地區的征服者和統治者,他們信奉的民族性、地方性的神也相應擴大了自己的神聖地位和神聖權力。在此以前實行軍事民主制的天國政府逐漸演變為由主神控制的君主專制機構。神靈對世界和社會人事的干預大大加強了。宗教要求人類虔誠地放棄人的一切主動性,絕對地相信和依賴種的安排和干預。與此相應,強調人的罪惡感.祈求神赦罪、向神贖罪的個人性宗教信仰也因此而得到更多的表現。
古代巴比倫宗教的整個演變過程,生動而突出地體現了宗教作為社會的上層建築,從原始時代的氏族宗教或部落宗教演變為奴隸制時代的民族宗教或國家宗教的歷史過程。

神靈世界

原始社會

兩河流域原始社會時期對於自然力的崇拜,在時代演變為各個城市國家的保護神。安神(An,阿卡德人稱為安努Anu)是烏魯克城的地方保護神,原是天氣神,其職能是安排天體眾星的位置來顯示一年的歷程和季節的變化;英利爾神(lnlil)是尼普爾城的地方保護神,原是暴風雨和主管農業的神,在神話中是鋤頭的發明者;伊阿神(Ea)是岸里都城的地方保護神,原是水神,他的神廟原來建在兩河入海的河口; 欣神(Sin)是烏爾城的地方保護神,原是遊牧民崇拜的月亮神,由於草原上的遊牧民巫需通過月亮的盈虧確定時間季節,通過月亮的位置確定星辰的方位,以便占卜吉凶禍福,因此而發展出對月神欣的崇拜; 沙馬什神(Schamasch)是西巴爾的地方保護神,原是太陽神;馬爾都克神(Marduk)是巴比倫城的地方保護神,原是表示生命與豐產的太陽神;奈普神(Nabu)是帕息巴城(Borsippa)的地方保護神,原是保護植物生長繁榮的神; 納格爾神(Nergal)是庫德城(Kutha)的地方保護神,原是狩獵與戰爭之神,管理農作物的豐收之神;努斯庫神(Nusku)是尼普爾城的地方保護神,在神話中是月神欣的兒子,是光明之神等等。由於有些實力強大的城郊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政治和軍事角逐中上升到政治中心的地位,他們的保護神在神靈世界中也逐漸擴大自己的權力,成為全地區各城邦普遍崇拜的對象。早在蘇美爾 - 阿卡德時代,安努.英利爾、伊阿就被合稱天、地.水三位大神,安努則成為三種中的主位神,被認為是萬神之父和諸神之王,是負責處理宇宙事務的眾神大會的主持者。太陽神沙馬什、月神欣也因所在城郊西巴爾和烏爾的克要性而成為各城邦崇拜的對象。在巴比倫征服其它城市統一兩河流域成為統一王國的首都的時候,該城保護神馬爾都克就取代了昔日蘇美爾 - 阿卡德時期諸種的權勢而獨占至高無上的尊榮地位。這位農業之神變成了戰無不勝的戰神,成為"偉大的統治者"、"天與地的君主",在讚歌中,被說成是最高的神或諸種之王。亞述人剛勇尚武,其主要神為戰神亞述爾(Ashur)。
蘇美爾 - 阿卡德人蘇美爾 - 阿卡德人
當亞述人成為兩河流域的征服者和統治者之後,他們也仿效巴比倫人的榜樣,把亞述爾奉為眾神之首,取代了馬爾都克的崇高地位。總之,在古代巴比倫尼亞人的宗教幻想中,神在神靈社會中的權位是隨著信奉者在人間社會中的權位同步消長的。

奴隸制社會

古代的蘇美爾 - 阿卡德 - 巴比倫社會是奴隸制社會,宗教中的神不過是奴隸制國家統治階級在天國中的投影,本質上是擁有土地的貴族。每一位神都有自己的神廟,神就生活在廟宇之中,廟宇周圍的土地和城鎮在觀念上都屬於神所有,並由神經營和帶理。在"恩凱(Enki)和世界秩序"這則神話中,恩凱神代表英利爾神來組織世界秩序。他好象一位管理大莊園的大管家一樣,在莊園裡安排了各種各樣的社會工作和經濟工作(放牧業、農業、建築業…等等),同時指派不同的神分別進行監督。從別的神話可以看到, 諸神按照貴族內部民主制的方式組成宇宙國家一級的諸神大會,這是處理宇宙事務的最高權力機構。諸神參加諸神大會,對具有全局性的事務(如選舉或廢黜國王)進行投票表決,天神安努是諸神大會的"主席",是地位最高的神。各項宇宙事務分別由年長的神擔任,各司其職。例如,月神欣的兒子太陽神尤塔(Utu,阿卡德人叫沙馬什神)除主管太陽以外,還擔任神的法官,統管執法和懲惡揚善、主持正義的事務。地位僅次於天神安努的地神英利爾除負責農業以外,還執行眾神大會的裁決。女神寧哈沙格(Ninhusag),也叫做寧特爾(Nintur)和寧馬克(Ninmakh),是石頭神,掌管東部附近的山脈和西部多有的沙漠,包括那裡的野生動物 ---- 野驢、瞪羚、野山羊等,她也是生育女神。恩凱神負責掌握河流甜水和能生育的男性情液,他是最聰明的神; 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經常解決神和人抗訴的問題。伊斯庫爾(Ishkur,阿卡德人叫做阿達德Adad)是雨神,他的女兒伊蘭拉(lnann, 阿卡德人叫做伊斯塔爾lshtar)是戰爭之神和愛情之神,主管晨星和昏星(顯然是金星)之神。這位女神在神話中被賦予廣泛的神性和眾多的職能: 她被視為愛護自然界的生命之神、狩獵之神、性愛之神、幫助人類為人消災祛病的慈悲之神,…¨因此之故,她受到普遍的崇拜。伊斯塔爾的情人和丈夫都姆齊(Dumuzi,阿卡德人叫塔摩茲,Tammnz)是放牧之神,又是守護植物之神,草木春生、夏長、秋收、冬枯,便是此神的神性和功能的表現。
神靈世界的組織形式和宇宙秩序隨著巴比倫尼亞地區社會結構的變化而變化。由於各城邦的互相兼併,巴比倫尼亞的統一,各族長老議事會的破壞,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使神靈世界中的眾神大會這種在神靈內部的民主體制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魯戈爾 - 埃"("Lugal-e")神話對世界秩序的形成問題有了新的說法。它把世界的秩序說成是征服者的安排:地神英利爾的兒子、年輕的國王尼努爾塔神(Ninurta)在征討各地獲得勝利之後,便對世界秩序進行了重新安排。這則神話反映了人間統治者按照自己的權力和意志重新安排統治秩序的願望。
公元前2千紀,巴比倫強大起來建立起君主專制制度的統一大帝國的時候,巴比倫城的祭司們便編造了相應的創世神話,極力抬高該城保護神馬爾都克神在神靈世界中的地位,把他說成是諸神之主,而把眾神置於馬爾都克的支配之下。馬爾都克顯然是在兼併戰爭中獲勝的巴比倫帝王的象徵,有關於他的神話是適應專制君主的政治需要的產物。
古代巴比倫宗教作為奴隸制國家的國家宗教並不以抬高國家保護神的神聖權威為限,它常常直接神化人間統治者。貴族們一般都認為他們的祖先是神或具有一定的神性。根據《吉爾迦美什(Gilgamish)史詩》的說法,烏魯克因王吉爾迦美什是女神寧桑(Ninsun)所生。諸如此類說法在古代世界各國非常普遍。
國家的統治者常常直接把他們的需要和意志假託為神的命令和安排。巴比倫名王漢謨拉比在一個記載他於蘇美爾和阿卡德興修水利的碑文中一開始就寫通:"當安努和貝爾(Bel[user1]) 授予我治理蘇美爾和阿卡德之權時...."。他所制定的世界歷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典("漢謨拉比法典")被說成足法律之神沙馬什親自製定和頒布的。尚存於世的漢謨拉比法典石碑的碑頭部分,刻畫著漢謨拉比從沙馬什神那裡接過這部法典的浮雕像。亞述國王總是說他們的一切行動都是由亞述最高神亞述爾的決定,國王只不過是神意的最高執行官。亞述國王森納切里市(Sennacherib)說他採取的軍事行動並不是他自作主張,而是執行亞述爾種的旨意。西臺人的主神為手持雙面斧的暴風雨之神。在波恤茲科場附近的一幅浮雕中,暴風雨神擁抱著國王。這是神權與王權緊密結合的象徵。在巴比倫和亞述帝國的歷史上,幾乎每一個囤壬都要和主神貝爾握手, 即被貝爾的祭司收養為神的兒子和代表,否則,他的王位就不可靠。宗教的國家化是由制度來保證的。

神廟和祭司

有關的歷史資料反映古代巴比倫人在神人關係上的一致觀念是:人必須依賴神.敬畏神,但神也有依賴於人的需要。神創造人是為了得到人的侍奉,而人之所以侍奉神則是為了討得神的恩寵與獎賞。人的存在,其目的就是進行勞作,向諸神提供食物、衣著、住房和服務,神則因有人的侍奉得以過著不勞而獲的貴族生活。神需要存在和居留的空間,於是人便為神修建廟宇,用珍貴木材雕成偶像,神則存於其中(但並不完全固定於此)。神要進行日常生活。於是,國家為神(神廟)留出大片土地由專人從事農牧業生產、發展為大規模的寺院經濟;同時又出現了一大批專門侍奉神的生活起居的神職人員,其中有專門傳達神啟和解釋經文的高級祭司,有為歌頌神、安慰神而誦唱讚美詩和衷歌的音樂師,還有為神製作食物的廚師,為神洗澡的人。陪送神像去臥室睡覺的侍者等等。在神廟中還有女祭司,地位最高的叫做"恩"(En,阿卡德人叫"恩都"Endu)。女祭司通常是有貴族血統的公主們,她們被認為是侍奉神的人間妻子,在神聖婚禮儀式中充當新娘。多數女祭司屬於修女一級。此外,還有獻身於神聖賣淫的女祭司,在伊蘭拉神廟,神娼是受到女神特別保護的。
巴比倫宗教神話
正如神和神廟在一個城市中居於中心地位一樣,祭司也是城邦統治集團的核心。城邦統治者通常稱為"恩希"(Ensi),恩希也就是掌握城市神廟的祭司。恩希的妻子是負責掌握城市女神廟宇的大祭司,恩希的兒子們則負責掌握諸神兒女的廟宇。我們所知道的蘇美爾的早期統治者全是祭司。他們之所以成為國王,只不過因為他們是祭司的首領。宗教的鬼神觀念控制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宗教的豐產觀念和祈求豐收的宗教儀式支配著人們的生產活動。由於人們對神的恐懼和希望,產生了對神的虔誠信仰和對祭司的依賴與歸順。但是,在古代世界頻繁發生的種族衝突中,祭司政權暴露了固有的弱點。
第一,各地各有自己的保護神,各自崇奉本地保護神的祭司們必然互相排斥不能真誠的聯合;
第二,祭司所受的訓練不適於進行軍事領導。
在這種形勢下,世俗王權得以興起並與祭司貴族集團不時產生對立和鬥爭。巴比倫和亞述歷史上出現過的諸如陰謀篡位、朝代興替、私通外國之類重大政治事件,多半都是祭司集團與君主政權之間勾心鬥角的結果。亞述國王森納切里布曾與巴比倫祭司們發生過一次激烈的衝突,他於公元前691年徹底摧毀巴比倫城的聖地,把貝爾 - 馬爾都克的神像遷到了亞述,以此打擊巴比倫祭司貴族的權力,後來他為其兒子所殺。他的另一個兒子繼位以後可能震懾於馬爾都克神的憤怒和巴比倫祭司的報復,最終決定把馬爾都克神像送還巴比倫,並重建神廟,國王與神於是重修舊好。迦勒底人統治巴比倫帝國時,國王那波尼德曾發動一次企圖統一全國宗教信仰的宗教改革運動。他把各地信奉的地方神集中到巴比倫的貝爾 - 馬爾都克神廟。可能是因為事情進行得過於倉促,不僅激起其它地方的祭司們的反對,而且也引起了巴比倫祭司集團的猜疑。他們與虎視眈眈的強鄰波斯人勾結起來,引進了居魯士大帶的軍隊。那波尼德成了波斯人的階下囚。居魯士按照巴比倫各地祭司的意願,把各個地方神送回到他們原來的神廟。他自己則因此而得到貝爾 - 馬爾都克神的"保佑"和巴比倫祭司貴族的支持,在巴比倫建立了波斯人的帝國統治。

禮拜和祭儀

在古代的巴比倫尼亞,宗教性的禮拜和祭祖活動主要有二種:

禮拜祈禱

神作為國家的保護者主要是為統治階級提供神聖的支持,滿足他們的要求。這就使因王對神的禮拜和祈禱成了國家宗教的正式儀典。國王除了定期性地到神廟禮拜以外,如遇臨時性的事件還隨時去神廟向神禱告,祈求保佑和支持。據記載,尼布甲尼撒王向太陽神祈禱說:"令我子孫眾多,壽命長久,王位穩固,政權永存,常有公義和慈善,在戰場上保佑我的士兵,可用暗示和託夢回答我。"他又向馬爾都克神祈禱說,"你是萬有的主,可以指引我走正路,我必順從你的命。因為你用手造化我,又賜給我國家之權,要按你所願意的加惠給我,因為我的生命出自於你。"國家每遇災禍,被認為是由於得罪神靈,惹起神怒所致。國王則常在此時向神認罪, 請求寬恕。有一則向伊斯塔爾的禱告文寫道:"我做了何事? 必是因為我不敬畏你,才遭到這樣災禍。求你將我的罪懲取消,使我得到安慰; 我的燈熄滅,使它再燃起來; 我的家離散,使它再得團聚。願我的禱告直達你的面前,將你的恩典賜給我,這樣,我就在人前讚頌你的權柄。"
祈禱儀式要獻可供神食用的祭品』祈禱者對神的虔誠和熱情往往通過盛放祭品的容器的珍貴程度顯示出來。這些容器有的是石器的花瓶,有的是金制的船形容器。除此以外,還有供神使用的圓柱形圖章和武器之類禮品。

季節性祭祝

古代巴比倫各城市都規定有定期舉行宗教祭祖活動的節日和年曆。月份都以當地所慶祝的宗教節日命名。只是到了公元前2千紀,尼普爾的年曆才被普遍接受。年曆所定的宗教節日一般都是農業生產的周期性季節,如慶祝拴上犁頭的儀式,解開犁頭的儀式,收穫儀式等等。在宗教節日裡,王后有時要遍訪她的領地,向諸神和被認為具有神力的已故行政官吏呈獻大麥、麥芽和其它農產品。
春天的一系列祭儀實質上是祈求豐收的豐產儀式,收穫節日則是具有感恩性質的儀式。這些儀式通過戲劇形式表演出來,常常是行政首腦和最高的女祭司扮演兩個神,通過他們的結合來象徵性地表示對豐產、豐收的願望。
在巴比倫帝國後期,新年是重要的節日。此節日是在野外的特殊廟宇中進行的。起初,它是與播種、收穫有關的農業節日,後來變為為新國王加冕和授權的儀式。在巴比倫城,這個節日被用來慶祝神話中太陽神馬爾都克戰勝深水女神提阿馬特的故事。除此以外,還有每個月的新月節,第七臥第十五日和第二十八日。最後一個節日則是看不見月亮而認為它死了的時候,可能具有喪葬儀式的性質。
一個城市或國家是否能正確地舉行祭禮,被宗教認為決定著國家的命運和福利,因此,祭儀的管理和執行由城市統治者和國王負責。國王被認為是具有神力的人物,是他的神力帶來了土地的豐產和國家的福利。在公元前3千組的整個時期內,國王在宗教儀式中變成了保護植物生長的達摩茲神。整個烏爾第三王朝(公元前21世紀到前20世紀)的統治者和伊新王朝(公元前20世紀到前18世紀)的多數統治者都柏當作達摩茲種的化身,在儀式中祈求他的保佑。國王作為具有神聖權力的人,以嚴格的宗教儀式來維護其權力。如果其權力受到威脅,國王必須通過複雜的儀式進行齋戒潔身。

巫術與占卜

按照傳統的宗教觀念,神住在神廟之中,與人保持著密切的聯繫,但人不可能確知神的意願和自己的吉凶禍福,在這種情況下,古代巴比倫人便通過各種巫術性活動(特別是占卜) 來尋求神的啟示。神也有可能採取主動性的行動,通過託夢,創造神跡和啟示預兆來傳達神的意志。在巴比倫帝國時代,(公元前2千紀,,男女術士和預言家在宮廷里的占卜活動十分活躍。占卜方式多種多樣,最常見約有"夢占",求卜者睡在廟裡,心望神在夢中給予啟示。一般地說,古代巴比倫人認為夢見狗羊鹿是凶兆,夢見獅狐魚是吉兆。還有"肝臟占",專業祭司察看占卜獻祭動物的肝臟,通過對肝臟形狀的解釋來領會神的旨意。公元前2千紀到1千紀期間,已有專門解釋肝臟形狀以測神意的書籍。巴比倫的"星占"最負盛名,也許是古代世界最早發展起來的占星術。他們":認為太陽、月亮、各大行星的運行和隱現,預兆著國安和個人的命運,巴比倫帝國宮廷設有專職的天象預測官"巴魯"baru),負責觀察人象徵兆並作出解釋,向帝王提供採取明智行動的神聖根據和消滅免禍的宗教方法。巴比倫占星術還根據一個人出生時辰的星宿位置。預言此人的性格和未來一生的命運。占星術士早在公元前l千組後期就創立了算命天宮圖。巴比倫占星術對天象的觀察為天艾學的發展提供了知識和材料。
巫術巫術
巴比倫的巫術不限丁占卜。巴比倫人認為魔鬼經常為害人類,招致各種疾病。於是出現了專門進行巫術儀式、涌念符咒、趕鬼驅邪的巫術師。但古代巴比倫人同時又認為這些巫術師中有些人可能把他們擁有的巫術神通施用於為害別人的活動。漢謨拉比法典規定有懲治此類黑巫術活動的專門條款,違者處以死刑。公元前2千紀後半期和公元前1千紀整個時期,社會災難日漸深重,人們對災禍的恐懼日益加劇。當時人們認為造成這些災難的主要根源是巫術活動的猖獗以及魔鬼無法無天的行為。祭司們尤其反對有可能妨礙他們進行的宗教活動的巫術,對之產加限制。事實上,他們自己的宗教儀式活動,許多也是巫術性的行為。

神話傳說

在流傳下來的文化資料(經文和史詩)中保存著古代蘇美爾 - 巴比倫的一些神話傳說。它們反映了古代巴比倫人民的世界觀和宗教觀,對周圍地區其它種族產生了強烈的影響。在這些古代巴比倫神話中值得注意的有如下四則:

創世

在《埃奴瑪‧埃立希》("Enuma Elish,)中談到了世界創生的過程:最初的世界是水汪汪的一片渾沌和海洋,只有"海" - 提阿瑪特(Tiamat)和"地下的甜水" -- 阿帕蘇(Apsu)。這兩種原始的水滲和在一起,諸神於是從水中誕生。第一對神是拉姆(Lahmu)和拉哈姆(Lahamu),代表了淤泥的力量;第二對神是安夏(Anshar)和基夏(Kishar),代表了地平線的力量;他們產生了天神安努;安努接著產生了流動的甜水神伊阿。這個故事力圖把諸神串連為一個譜系,以象徵性地說明世界創生和演進的順序: 先是一片汪洋(洪水),然後從洪水的消退過程中產生丁淤泥構成的大地; 而地平線的出現則預示著天與地的分離而形成了天。這裡已暗含了著名的洪水神話。
巴比倫宗教神話
創世神話在一張叫做"安: 阿納姆"(An: Anum)的神名表中有更完全的表現形式。傳說的開頭與上述故事有些不同。拉姆和拉哈姆產生了圖立(Duri)和達立(Dari)這一"時間循環"("The ti-me-eyele"); 圖立和達立依次產生"時間循環的力量": 恩夏(Enchar)和寧夏(Ninshar),稱為"時間循環神和時間循環女神"。恩夏和寧夏創造了地平線的循環周期。安夏和基夏似乎被構想為沿宇宙邊緣積存下來的淤泥。神名表接著提到的是天與地的地平線,然後便形成天和地。
按照《埃奴瑪,埃立希》神話,諸神從阿帕蘇和提阿瑪特內部產生出來之後是富有生氣的生物,他們與代表惰性與休息的阿帕蘇、提阿瑪特形成鮮明的對照,從而導致一系列的衝突。阿帕蘇首先被伊阿殺死。提阿瑪特勃然大怒,向諸神進攻。諸神集會推舉伊阿之子馬爾都克為首對陣。馬爾都克勇猛戰鬥,殺死提阿瑪特,把她的身體象切魚乾似的劈為兩半,一半做成天,一半做成地。還在天上安排標誌時間的太陽、月亮和星星,使它們按規定的路線運行。馬爾都克還刺破了提阿瑪特的眼睛,使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向前流動。然後把軀體的邵分變成山脈,使底格里斯河的各條支流從她的乳房中流出。
馬爾都克原是巴比倫城的地方神。他在神話中被抬高為創世之主,顯然是巴比倫城戰勝其它城邦,成為巴比倫帝國的政治中心之後的產物。

人類起源

古代巴比倫宗教對於人類的起源有兩種不同的傳說。蘇美爾人的經文說第一批人是以草的形式從地上長出來的。在其中一篇題為"關於發明鋤頭的神話"中還作了一些較為具體的敘述,英利爾將天從地上分離開,以便騰出地方讓種子出土。他發明了鋤頭以後,就用鋤頭打碎了烏楚木阿(Uzumua, 此地即在尼普爾的伊蘭拉廟裡)地面的硬殼,人類於是才得以破上而出。這則神話把人類的誕生當成農作物的生長,顯然是農業社會的概念,而且是在發明了鋤頭之後。
另一種傳說則認為人類是由神創造的。在蘇美爾人的一則名為"恩凱和寧馬克"的神話中,說人是由思凱用阿帕蘇(地下水)的泥做成,由其母蘭姆(Nammu)養育長大。按照阿卡德人的傳說,則是按恩凱的建議殺死了一個神,並讓生育女神寧特爾(Nintur)將他的血肉和泥滲和起來,然後又讓14個子宮女神用以懷孕,生下了7對人。他們繁衍了整個人類。巴比倫人和亞述人的人類起源的神話與此大同小異。
按照上述神話,人類的性質部分是世俗的泥土,部分是神靈的血肉。由於被殺神靈的靈魂附在人的肉體上構成了不死的部分,得以在陰間過著來世生活。

復活

女神伊斯塔爾的情人植物保護神達摩茲死去,她為教其生命,來到冥世尋求生命之泉,冥世有7重門,伊斯塔爾每過一重門都要脫下一件衣服,她最後脫光衣服,被冥世女神關進了牢獄。然而,地上的植物因為達摩茲的死去,皆失去了生命,樹葉落盡。枯萎而死。於是諸神同時遣使冥世,請求把伊斯塔爾免罪釋放,讓她求得生命之泉,救活了她的戀人。宗教學者一致認為這是一個季節神話,意在說明自然界的植物何以在冬天枯死之後又能於春天復活再生的原由。伊斯塔爾與達摩茲的婚媾,象徵著生物的繁殖,所以她被古代巴比倫人奉為性愛之神,愛護自然物生命之神,受到廣泛的崇拜。
伊斯塔爾門伊斯塔爾門

洪水

貝爾神惱怒世人,決定發洪水毀滅人類。伊阿神事先吩咐一位住在河口的老人選好一隻船,備下所有的東西。暴風雨一連7天,諸神都戰慄地逃到天上。風雨停止後,老人打開船窗一望,見無數死人漂浮水面,不禁放聲大哭。他駕船漂流兩天才見到陸地上的山。他使陸續放出放在船上的生物,老人還為諸神獻祭。諸神正因人類全被淹死,香火斷絕,飢腸轆轆,忽聞老人祭物的香味,饞涎欲滴,象蒼蠅一樣齊集祭物之上。貝爾神因伊阿泄露天飢,滅人計畫未獲成功,對伊阿大加斥責,從而引起諸神之間的矛盾。最後達成協定,承認那河口老人及其妻子為神。洪水神話可能是兩河流域地區洪水大災的歷史回憶。在烏爾地區的地下發掘中發現8尺厚的黃泥之下,有城市的遺址和居民的家具用物,推斷其時代為公元前3200年。在烏爾之北又掘得一座古城,上有兩層泥沙,內有小魚。這次洪水當在公元前4千年。
洪水毀滅人類洪水毀滅人類
兩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它的宗教也影響了西亞地區的各種大宗教。當時這個地區的諸種宗教都是各民族所建國家的民族宗教或國家宗教,他們所崇奉的神靈,進行的宗教活動,都具有強烈的地方性和狹隘的民族性,因此,一當民族國家消滅之後,這種民族性的國家宗教也就逐步被新的民族宗教或國家宗教所替代。當屬於雅利安種族的波斯人、希臘 - 馬其頓人征服和統治這地區之後,古代巴比倫尼亞地區的宗教也就走向消亡。但是,後來的諸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曾從古代宗教承襲它所需要的因素。猶太教《聖經‧創世記》關於上帝創世,上帝造人,洪水滅世,挪亞方舟等神話故事,無疑均以巴比倫神話為其原本。基督教關於復活的教義和信仰,也來源於古代巴比倫宗教的復活神話及其祭把儀式。
* 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帕勒米拉(PalImyra)的主神,源出阿卡德‧意為"主",本為英利爾的稱號。巴比倫地力神馬爾都克和亞述人的保護神亞述爾相繼也取得了"貝爾"的稱號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