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木竹(學名:Bashania fargesii (E. G. Camus) Keng f. et Yi )是禾本科,巴山木竹屬植物體木質化的竹類植物,地下莖在土壤肥沃處合軸的部分較多,竹鞭幾實心,當年常不生根,二年生以上則每節生根。竿直立,梢頭微彎,髓為薄膜質,呈細長的囊狀;籜環顯著,竿環呈脊狀微隆起;枝與竿多作45°的夾角斜上舉。籜鞘略短於成長後的節間,鮮時綠色,籜舌上緣作不規則齒裂;籜耳無,籜片披針形,直立,葉鞘的外緣生纖毛,尤以上部為甚;葉舌被微毛,葉片上表面無毛,下表面幼時被短柔毛,葉緣具細鋸齒,圓錐花序,小穗成熟後帶紫黑色,細長圓柱形,含小花;穎卵狀披針形,外稃長圓形兼披針形,基盤鈍,內稃背面幾平滑無毛,子房卵圓形,柱頭羽毛狀。穎果先端具喙,腹溝細長。筍期4月下旬至5月底,果熟期5月下旬。
分布於中國陝西、甘肅、湖北、四川等省的大巴山脈以及米倉山至秦嶺一帶。海拔1100-2500米,尤以海拔1700-2000 米處最為常見。巴山地區有純林。
竹竿為造紙原料,亦可用於建築和劈篾編結家用器具。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
產地生境
繁殖方法
栽培技術
- 上層林疏伐。為促進巴山木竹正常生長,根據林分及林齡採取不同的疏伐方式:人工幼齡林疏伐掉目標樹種幼樹幼苗周邊1米範圍內胸徑小於5厘米無培養前途的雜木,在優勢樹木高三分之一以下修去枯死枝和樹冠下1-2輪活枝、割除目標樹種幼樹幼苗周邊1米範圍內的灌木雜草;中齡林首先將對林分的穩定性和生產性發揮重要作用的長勢好、質量好、價值高的主要樹種林木確定為目標樹,採取“伐壞留好、伐小留大”的措施,在距目標樹1米以內,嚴格按照採伐強度控制,有選擇性的對妨礙目標樹生長的5厘米以下的被壓木、瀕死木、枯立木和生長落後的樹木進行砍伐,同時對妨礙目標樹木生長的灌木、藤條、雜草也可適當進行割除,為復層異齡林更新創造條件。伐樁高控制在距地5厘米以內,剔除側枝應距主桿在2厘米以內,不能傷及主桿樹皮。所伐除剩餘物不能運出林區,應選不影響植株生長的空地,順等高線整齊堆放,一畝不超過8個垛,且每個堆垛在長2米以內,寬1.5米內,高0.5米以內。
- 喬竹混生撫育。應伐去老竹、斷頭竹、喬木主幹地上1.5米以下的樹枝剔掉,整齊堆放成垛。
- 竹喬混生撫育。應將距喬木樹主幹0.5米周圍的木竹伐去,同時,伐去木竹密度較大的弱小木竹,整齊堆放成垛。
- 純竹型撫育。應重點進行密度調節,改善竹林結構、改造退化、木竹開花、竹林復壯、提高竹林生產力,是儘快恢復竹林功能的有效措施。選擇速生喬木造林,株行距2Ⅹ3米,改善竹林林分結構。
- 竹灌(灌竹混生)混生型撫育。應伐去老、弱、病、殘竹,伐去無培育前途的灌木,剔除藤蔓、荊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