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那么,到底
巴人始祖是誰呢?《
後漢書》引《
世本》說:“
廩君之先,故出巫”。由此得知,赤穴中的巴氏之子,巴務相是一個女巫叫的後人,巴姓是由演化而來的,才逐漸形成了巴氏部落。這正如《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的記述:“巴郡南郡蠻,本有
五姓:巴氏、樊氏、
瞫氏、相氏、鄭氏,皆出於
武落鐘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子之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從此表明,巴氏之了與四姓之子,雖然住在一山二穴中,一直都只有家長,未有君長,
五姓部落的人群,還是各自信奉本氏姓的祖先神,根本沒有族、國的概念。但從
五姓人長期生息活動的地域看,
五姓部落的男男女女,朝夕相處,遇難相助,但從未打斷五姓之間的血緣紐帶關係。所以,巴蠻五姓在
武落鐘離山往往混而為一。赤黑二穴的
五姓人,在聯盟選 君之前,都是以各自的姓氏為標記,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族稱。
巴,早在夏商時期,就在川東、鄂西、漢水中游和貴州烏江一帶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民族。最初起源於
湖北西南部清江流域,繼後發展、流動於川、鄂、湘、陝、黔的部分地區,至戰國晚期被秦所滅。巴族發跡於長陽境內的
武落鐘離山五姓部落,居住在赤、黑二穴之中,在此生息了相當長的時間。他們雖然住在一山二穴里,卻一直以各自的姓氏為活動的小群體,沒有什麼族的概念。但在赤穴里只有巴氏一姓,住在黑穴里卻有樊氏、瞫氏、相氏、鄭氏四姓。
世界各氏族的發展形成都一樣:一個民族的興起,其族稱、族屬都是在聯盟定邦的過程中形成的。
原始社會末期,武落鐘離山上的
五姓人,依然以自己的姓氏為生息的小群體,開始意識到人數太少,力量單薄,難以戰勝大自然和兇猛的野獸,缺乏索取飽腹的能力;便渴望聯族建邦,組成一個大聯盟的群體,尋找一個生息繁衍的良好環境,並不斷地擴大領土,開發疆域,發展群體實力。
基於這一認識,
五姓部落的人群共同商議:五姓氏各自選一名能手,採取擲劍、浮舟的競技活動,推選出智慧高、技能強的人來擔任聯盟部落的首領。據《
後漢書》引《
世本》說:“廩君名曰務相,姓巴氏,與樊氏、瞫氏、相氏、鄭氏,凡
五姓,俱出皆爭神(爭奪神權和君權)。乃共擲劍於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嘆。又令各乘土船,雕而畫之,而浮水中,約能浮者,當以為君。
余姓悉沉,惟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務相被奉為廩君的尊稱)。
從此,五姓小部落合併為一個巴蠻聯盟的大部族(巴蠻部族),巴務相為君,其餘四姓為臣。正如恩格斯所說:“最初是親屬部落的一些小部落從分散狀態中團結為永久的聯盟,這就朝民族的形成跨出了第一步。”
赤黑二穴的巴蠻
五姓,推選巴務相為王,既取得了王權,又取得了巴氏的神權(祖先神地位),逐漸由巴氏取代了其餘四姓的稱謂。久而久之,巴氏之“巴”,就成了泛指巴蠻
五姓的族稱。也就是說,赤黑二穴的五姓氏合併到巴氏,巴務相由氏族上升到巴族祖先神地位。於是巴的稱呼就成了巴蠻
五姓聯盟部族的統一族稱。所以,許多專家、學者認為:一個民族的形成,就是一些小部落發展或消亡的過程。
廩君巴務相
巴務相當上廩君之後,他舉創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率領巴氏聯盟部族,沿夷水西上,擴大領地,開發疆域,尋找一個新的繁衍生息的地盤。不知尋找了多少時間,終於由
武落鐘離山抵達鹽陽。
鹽陽是女神母系部族生息繁衍之所,地方廣大,出產魚鹽,是以女神為首領的人類群體,並且是一個強盛的母系氏族。
鹽水女神是母系部族的一代精靈,她始終站在女性一邊,無限崇拜女性神祇,維護母系祖先神的地位,捍衛當代女神的神威(權威)。
女神熱情接待廩君,歌舞相迎。兩大部族的人群,歡聚一堂,在鹽陽逗留的時間很長,生活非常融洽。加之神女愛慕廩君,產生了一段時間的情綿糾纏,難捨難離。女神表示要把
廩君留下來,並願收留他的部族加入母系部族的群體,共同生息。所以《
後漢書》引《世本》說:“鹽水有女神,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願留共居,’廩君不許”。
廩君為何沒有應允呢?我國著名神話專家
袁珂曾在《
神話選譯百題》一書中,對《廩君和鹽水女神》一文
作過如此的解釋:“作為五姓聯盟部族的
廩君,領導著他的人民在尋覓新居的過程中,決不為了眼前的個人利益,便苟且偷安下來,而是寧肯犧牲愛情,也要百折不回地讓巴蠻人民最後達到適宜繁衍種族的幸福樂土;這種
公而忘私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
廩君從巴蠻人民的整體利益出發,他與女神雖然有一段時間的枕席之情,但不能把王權拿來作私情交易。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時處母權制向父權制過渡的歷史階段,“女婦的主導作用要被男子擠掉,女性的精靈要變為男性的精靈。”所以,身為廩君的巴務相,又不得不捍衛自己的
王位,女神更是不願把母系神祇讓給廩君。雙方之間存在著一個君臣座次的矛盾,而這一矛盾又 不斷激化,兩大部族終於在鹽陽發生了一場流血衝突。《
世本》詳細地記述了這場流血衝突的細節:“鹽神暮輒(常)來取宿,旦即化為飛蟲(一到早晨像一條蟲飛快地走了),與諸蟲群飛(與她部下的人群飛來飛去)。掩蔽陽光,天地晦冥(人多得擋住了陽光,天地暗黑一片)積(共)十餘日。
廩君不知東西所向(女神的人把廩君包圍得不知東西的方向),七日七夜”。這場流血衝突相鬥了十多天,並把廩君圍困了
七天七夜。
廩君深知,硬打硬拼,龍爭虎鬥,很難戰勝強大的母系部族。於是,胸有成竹的廩君,果斷的改變了鬥爭的策略,以智取勝,迫使母權旁落。《
世本》又述:“(
廩君)使人操青縷(
青線)以遺(送)鹽神,曰:‘纓(纏繞)此即相宜,雲與女(同汝、你)俱生(同死共生)’。宜將去。鹽神受而纓之(鹽神接受佩戴在胸前)。廩君立在
陽石上,應青縷而射之,天乃大開(天空由轉晴,一片光明)”。從此,母系部族土崩瓦解,巴蠻人民一片歡騰,廩君統一了夷水疆域。所以長陽境內歷來曾有“ 很 陽古地,夷水名疆“之稱,也就是說,廩君在遠古時候就開劈了亻艮 陽,統一了夷水疆域。
巴務相射殺了鹽神,強奪了母系部族的神位。至此,女神部下的人民,也成了巴族人民的一部分。這時,廩君又被奉為“相(向)王天子”。清乾隆進士、土家族詩人
彭秋潭在一首《
竹枝詞》中寫道:“土船夷水射鹽神,巴姓君王有舊聞。向王何許稱天子?務相當年號廩君”。詩人在自注中解釋:“巴東、
施南、長陽在處有向王廟,甚不經。按《水經注》引《
世本》:務相乘土船而王夷水;射殺鹽神,巴人以為神”。他的註解和引語說明:巴務相是與四姓浮舟爭神,而在
夷水稱王,奉為廩君。爾後,在鹽陽射殺了鹽神,巴人又奪取了母系部族的神位,“巴人以為神”,又才被奉為
向王天子。《長樂縣誌》在解釋何謂“向
王山”、“向王廟”時說:“廩君世為巴人主,務相其開國有功者”。該志在解釋“
向王天子”又說:“世俗相沿,同呼向王天子,是以‘相’演化為‘向’,其故”。解釋得非常明白,原來是用巴務相的“巴”字做了族稱,用巴務相的“相”字做了王號。由於歷史久遠,“相”、“向”同音,把
相王呼稱向王罷了。這是無可非議的,有其歷史的可信性。筆者在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成立時,曾目睹資丘的《劉姓族譜》,其序中寫道:“
廟台……其上為先祖所立向王廟。向王者,古之廩君務相氏,有功夷水(有功統一了夷水疆域)故土人祀之”。此序表明,因巴務相統一了夷水諸部落的疆域,為建邦立國創下千古不朽的豐功偉業,土人才立廟讓世人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