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壟廩君陵

白虎壟廩君陵

白虎壟是土家先民、巴人始祖巴務相廩君歿葬及傳說魂魄化為白虎升天的地方。自2006年10月23日長陽縣民族文化研究會與施工方路橋公司交圖後,工程進程順利。目前已完成了環陵河卵石坎的外砌內襯,清除了陵墓上的雜樹石塊,同時,排水暗溝、外部擋牆、環陵青石板步行道底襯基本完工。目前正在對中心拜台、祭祀亭以及二期工程進行設計。

預計農曆年內,可完成363米青石板步行道的鋪設,8419平方米陵墓的墓面清理,以及相關基礎建設任務。開春後,陵墓綠化將全面進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虎壟廩君陵
  • 來歷:後漢書·
  • 水經注:昔廩君死,精魂化為白虎
  • 歷史記載:《長陽縣誌》
  • 巴人:清江中游長陽漁峽口鎮
白虎壟來歷,地理環境,歷史記載,有關詩詞,民間傳說,

白虎壟來歷

白虎壟是巴人先祖廩君——巴務相歿葬及傳說魂魄化為白虎升天的地方。《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載:“廩君死,魂魄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祀焉”。這也是先祖廩君升天之地後被喚作白虎壟的來歷。

地理環境

巴人先祖廩君陵位於清江中游長陽漁峽口鎮西北1公里處,東距香爐石早期巴文化遺址1.5公里,海拔368米。陵園占地25畝,其中先祖廩君墓占地8000平方米,墓高13米,直徑90米。環陵墓鋪設有長320米、寬3米的青石板人行道,陵墓前建有占地面積100多平方米的祭祀亭,這是先祖廩君陵的標誌性建築。陵墓後有土家族大姓“白虎壟堂”覃氏宗祠。陵園內建有題詞碑林走廊,共鐫刻著古籍史書記載和各級領導、學者題詞的石碑30餘塊。
先祖廩君神道全長420米、寬3米,其中建有青石台階360級直上廩君陵園。神道兩旁,種植綠化樹木400株,種草3000平方米。為方便遊客參觀,廩君神道前建有8000平方米的停車場。廩君神道石牌坊矗立在420米長的神道最前沿,寬10米,高6米,四柱三門,正門上方橫眉上刻有著名畫家汪國新先生題寫的篆書“廩君神道”四個大字,四柱上刻有兩副對聯:“虎沖霄漢載雄魄,壟鎮巴山乘大風”、“香爐石畔建夷城威振渝東黔北,白虎壟頭護巴胄德被漢南湘西”和象徵吉祥的白鶴祥雲圖案。左右兩門上方刻有精製花紋,四柱下方均有石鼓狀的花紋抱柱10個,整個牌坊高大雄偉,加工製作精美,堪為廩君陵園中的一大文化景觀。
2009年9月,原湖北省民委主任袁仲由、張宏倫等一行專程參觀了修繕建設中的廩君陵園。袁仲由說:“長陽給土家族做了一件大好事。”張宏倫題詞“拜祖宗陵,揚民族魂”八個大字。
目前,巴人先祖廩君陵已被長陽清江畫廊納入巴國故都風景區的核心景點之一。其修繕完畢並對外開放,為全國802萬土家後裔祭拜先祖提供了現實的文化平台,也成為專家、學者探解研討“巴人之謎”的重要基地。

歷史記載

據《長陽縣誌》記載,位於漁峽口鎮北的“白虎壟”,即為“廩君死”,魂魄化為白虎而升天的處所。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
白虎壟廩君陵
3000多年前廩君率部族沿清江西上開發,至漁峽口以武力吞併了“鹽水神女”部落後,建“夷城”而“君乎夷城”。這裡土地寬廣,且又“魚鹽所出”,適宜居住和發展。於是廩君巴人的後代安居於此1000餘年,歷經夏、商、周多個時代。《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轉引《世本》:
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 氏、相氏、鄭氏,皆出於武落鐘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於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嘆。又令各乘土船,約能浮者,當以為君。余姓悉沉,惟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
清·道光版《長陽縣誌》卷一·古蹟:白虎壟,在縣西二百三十里。
《水經注》云:“昔廩君死,精魂化為白虎,故巴人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祀。”道光版縣誌加編者按:廩君之生也,出於赤穴;其死也,化為白虎,跡涉怪誕,事屬不經。經考之列史,凡蠻夷君長,大類如此。等而上之,石紐元鳥,感虹拇履,經傳皆有明文。異人異事,理有固然。廩君望岩而嘯,山石(若)為崩,有王夷水之靈,其有功於夷水必多。生而巴人君也,死而巴人神之,白虎有壟,宜也。又有何誕之?
清·同治版《長陽縣誌》卷二·壇廟:向王廟,一在縣西百二十里資丘,一在縣西關外,一在縣西都鎮灣。同治版長陽縣誌也加按語:稱向王者,言人人殊。惟彭司馬淑據《世本》,謂即王夷水之廩君名務相者,尊曰“君”,即天子矣。夫乘土船,臨夷城,崩山岩,頗嫌怪誕。然溷崖操刀,洄水擊劍,鴻古之事,大都如此,何疑於廩君
清·鹹豐版《長樂縣誌》向王廟條:向王廟,在高尖子山下,廟供廩君神像。《長樂縣誌》也有按語:廩君世為巴人主者,特(以)務相為廩君,有功於民,故今施南、歸、巴、長陽等地,屍而祝之,世俗相沿,呼為向王天子。
清·光緒六年編資丘《劉氏族譜·家諧》:先世遺蹟,廟台:資市自榔坪村發脈,起伏跌宕,至觀山迤邐而西,經天堰、三龜坪蜿蜒數折而下,結劉氏祖塋。其前左出一曜,遇峽處微細如鵝頭然。聳起石磴二層,平直如削,其上為先祖所立向王廟。向王者,古之廩君務相氏。有功夷水,故土人祀之。立廟於石磴上,故曰:“廟台”。沿台古木叢植,濃蔭披拂掩映。前環清江,後繞流溪,極清曠超逸之至,為資市八景之一。
《後漢書》載:“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其後,巴人後裔年年祭祀“廩君”,而且人們篤信廩君之魂化為白虎,須以人血飼之,從而在跨越千年的漫漫歲月里,長期流行殺人以祭的風俗。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土家族人雖然仍然信奉“白虎當堂坐,當堂坐的是家神”,但這種殺人以祭的風俗,則逐漸被殺牲祭祀所取代。再後來,廩君之祭因道教的興起而漸漸演化為“向王祭”,據說道教封神時給予了廩君和鹽水神女以“向王”和“德濟娘娘”的神位。每年“六月六”,長陽土家人都要舉行“向王祭”,人們在船頭祭德濟娘娘而在船尾祭向王,同時還要舉行“曬龍衣”和“放河燈”儀式。充滿道教色彩和地域特徵的祭奠儀式,常常令遊客和民族民俗學者倍感新奇。可惜我們此行離“六月六”還有一個多月,無緣一睹“向王祭”的熱鬧場景。
白虎壟是一座冠狀山丘,直徑約40米,高約8米,其地貌與周邊山巒明顯不同,但無法判斷其為土丘還是石山,亦無法判定其為人為的墳塋還是自然的山崗。不過,既然此處自古有“白虎壟”之名,則視其為廩君魂歸之所,亦無不可。而今的白虎壟,在經過修繕之後已初顯帝王陵寢的氣勢。而陵側覃氏祠堂門前的石雕,更向人們訴說著土家人世世代代對白虎廩君的眷念。

有關詩詞

清·彭秋潭著《秋潭詩集》卷四,長陽竹枝詞:
白虎壟廩君陵
土船夷水射鹽神,
巴姓君王有舊聞。
向王何許稱天子,
務相當年號廩君。
註:巴東、施南、長陽,在處有向王天子廟,甚不經。按《水經注》引《世本》:廩君務相乘土船而王夷水,射殺鹽神,巴人以為神。疑“向”為“相”之訛也。

民間傳說

1、在當地民間傳說有白鬍子老頭化白虎的故事:
很早以前,有個白鬍子老頭,住在一個岩洞裡,他仙風道骨,氣宇非凡,經常到登星嶺遊玩。後來,這個白鬍子老頭死了,當地人把他的屍體抬到登星嶺安葬。剛剛下葬,突然風雨交加,電閃雷鳴,狂風大作。白鬍子老頭化成一縷青煙,變成了一隻白虎,冉冉升上天空。白鬍子老頭升天的地方,後來名叫“白虎壟”。
2、覃氏祖先修建“白虎壟堂”的故事:
覃氏是當地土家族的大姓。傳說,老祖宗彥美公,為人厚道,勤勞勇敢,但到中年尚未娶妻。有天他做了一個夢,夢見向王天子召見他,給他送了一把花傘,囑他回到家中再打開。彥美公回到家裡把傘打開,花傘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姑娘,願同他結成夫婦。彥美公很高興,當即與她結婚。後來,彥美公兒孫滿堂,人丁興旺,才有了覃氏代代相傳。覃氏後代修建“覃氏宗祠”時,為報答向王天子給族祖彥美公賜妻,因為向王天子就是廩君,廩君是白虎星下凡,又化為白虎歸天,因而祠堂定名為“白虎壟堂”。“白虎壟”覃氏,也自稱是“白虎壟人”。他們的祭祀活動,也主要是敬向王菩薩。信奉“白虎當堂坐,當堂坐的是家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