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陵牛,又名恩施牛、湘西牛、恩南牛,是我國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之一。主要產於湘、鄂、黔三省交界地區,分布於湖南省鳳凰、大庸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巫陵牛
- 分布:湖南、湖北、貴州三省交界處
- 主要特性: 被毛黃色最多,粟色、黑色次之
- 數量:1983年有114萬頭
簡介,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產地及環境,地理分布,品種特徵,品種性能,
簡介
產地(或分布):湖南、湖北、貴州三省交界處。數量:1983年有114萬頭。
形態特徵
主要特性: 被毛黃色最多,粟色、黑色次之。角形不一。公肩峰肥厚,高出背線6~8厘米,母肩峰不明顯。尻斜,肢長中等,四肢強健,後肢飛節內靠,蹄形端正,蹄質堅實,尾較長。成年公牛體高為114.1~117.1厘米,體重為294.7~334.3千克,母牛分別為103.9~106.1厘米和218.7~240.2千克,閹牛分別為117.4厘米和345.9千克。
生活習性
巫陵牛具有體質結實、肢蹄強健、行動靈活、善於爬山、耐勞、耐旱、抗濕及耐粗等特性。
產地及環境
巫陵牛產於湖南、湖北、貴州三省交界處。產區境內多大山峽谷,地勢高低懸殊,地形複雜,海拔800~1400米,高者達2000米以上,低者在100米以下,有高山、中山、低山、丘陵之分。由於產區境內地形複雜,地勢高低不一,形成小氣候。最高溫有達42℃者,最低氣溫有達-12℃者,一般年降水量1200~1700毫米左右,無霜期200~320天左右。產區草場遼闊,牧草繁茂,有養牛所需的放牧地和豐富的飼草資源,為我國南方黃牛的重要產區之一。
地理分布
品種特徵
巫陵牛被毛黃色最多,粟色、黑色次之。角形不一。公肩峰肥厚,高出背線6~8厘米,母肩峰不明顯。尻斜,肢長中等,四肢強健,後肢飛節內靠,蹄形端正,蹄質堅實,尾較長。
品種性能
巫陵牛成年公牛平均體高、體長、胸圍、管圍和體重分別為:114.9厘米,129.0厘米,158.6厘米,16.4厘米,308.1公斤,成年母牛分別為105.0厘米,118.3厘米,144.8厘米,14.4厘米,232.1公斤。屠宰率公牛為50.1%,母牛為51.1%,淨肉率公牛為40.1%,母牛為39.7%,眼肌面積公牛為58.6平方厘米,母牛為50.1平方厘米。公牛18~24月齡性成熟,母牛為10~12月齡,初配年齡公母牛2.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