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聯合國的一份報告稱,世界上的一些大城市開始“合併”形成更大規模的“巨型城市區”,其地域延伸數百公里,生活在其中的人口可能超過一億。負責制定人類居住計畫的聯合國人居署稱,所謂的“無限擴張的城市”現象可能是目前人類社會最重大的發展之一,也可能是問題之一。這種全球性巨型城市區具體的空間形式也因各國文化和規劃體制的不同而存在差異。世界上首個“巨型城市區”誕生,由香港、深圳和廣州組成,生活著大約1億兩千萬人口。
概念
世界上首個巨型城市區誕生,由香港、深圳和廣州組成,生活著大約1億兩千萬人口。
特徵
第一,就所屬國家和全球尺度而言,巨型城市區都是
經濟、
技術與社會變遷的中心,是真正的發展引擎。
第二,巨型城市區是文化與政治創新的中心。
第三,巨型城市區是連線各種全球網路的節點。
成因
1、信息和通訊技術的進步所引發的交易
革命是巨型城市化發展的重要前提。
交易革命包括國家之間和國家內部聯繫、交換和相互作用等方式的根本變化,交易包括人、商品、資金和信息。有了
信息和通訊新技術,人類有可能適時地將相距很遠的地點的活動聯繫起來。
2、巨型城市區的形成和發展與世界範圍內的結構調整和地方政府在應對經濟全球化時所採取的政策有關。已開發國家經濟的服務化越來越明顯,即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
第四產業迅速發展,信息經濟開始起步,產業結構實現高級化。與此相聯的是,製造業拋棄了原來的工業化國家和地區,遷到世界上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
3 、國際資本的流動促進了巨型城市化的發展。
資本在國際上的流動是當今經濟全球化的一大特徵。由於人口流動控制的放鬆,中國許多特大
城市地區出現了大規模的城市蔓延,如
北京、
天津、
上海、
珠江三角洲城市等。
發展情況
深圳是中國口岸最多和惟一擁有海陸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主要門戶之一。
全球城市體系的重構——世界範圍“一體化城市體系”,世界城市:世界城市體系正由傳統的嚴格等級中心型向網路型演化;樞軸區域與巨型城市地區的加速成長——城市區域化、區域城市化,大都市區成為支撐樞軸區域增長的主要空間單元,由此產生都市圈、全球城市區域、全球性巨型城市區、巨型城市區,這些城市已經演化為“功能上的城市地區”。
發表在世界城市論壇上的一份報告中說,這些巨型城市區中最大的一個是位於中國的
香港—
深圳—
廣州地區,其中生活著大約1億2000萬人。其他的一些則出現在
日本和
巴西,在
印度、
西非和其他地區,巨型城市群也初具雛形。
觀點
巨型城市區的出現被普遍認為具有積極意義。聯合國報告的撰寫者之一莫雷諾(Moreno)就認為,是巨型城市區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城市在創造
財富。莫雷諾說,研究表明世界上最大的40個巨型城市僅僅占到了人類星球面積的一小部分,僅僅擁有不足世界18%的人口,但是它們卻參與了全球66%的經濟活動和大約85%的科技革新。世界上排名前25位的城市擁有這個世界多一半的財富。他補充道,在
印度和
中國的五個最大城市擁有了這些城市50%的財富。
在2009年,世界上超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之中,這個趨勢(指的是巨型城市區形成的這一現象)使得我們最終跨越了一個臨界點(城市人口正式超過農村人口)。聯合國認為,城市化浪潮已經不可阻擋。聯合國人居署的負責人安娜·蒂貝瓊卡(Anna Tibaijuka)說,
城市人口已經全面超越
農村人口,到2050年將會有超過70%的人居住在城市。到那時,已開發國家中只有1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以外,在不已開發國家這一數字則是33%。
影響
城市突破了自身限制而發展成為更大規模的巨型城市區,這既跟物質有關,也跟經濟有關。它們的擴張一方面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帶來了城市的不安與動盪。 (圖為:香港維多利亞港)
那些湧入大城市的
移民們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在影響著
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地區中的絕大多數財富來源於城市地區人們“把錢送回來”(意即賺城裡人的錢)。巨型城市區的出現也會導致前所未有的城市過度擴張的問題,新的大量的
貧民窟的出現,以及當越來越多的人搬到
衛星城或郊外住宅區而引發的發展不平衡和收入不均。
社會
洛杉磯在1975年——1990年間面積擴大了3倍,同時人口增長了45%。城市的擴張更多地出現在開發中國家,這主要是因為當地的房地產商在傳統的城市外推行“享有世界級的生活方式”的活動所致。社會城市的過度擴張是分裂和不正常的標誌,這不僅僅是浪費的問題,這還意味著更多的交通成本、更大的能量消耗,更多的
資源需求以及更多的耕地被占用。
經濟
城市發展越不平衡,因為經濟發展的差距所導致的社會和政治緊張的風險就越高。過度擴張的城市產生動盪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大。那些經濟繁榮的城市大多都是那些比較平衡(規模城市和收入差距適中)的城市。在一份世界城市樣本調查中,聯合國的工作人員發現,世界上發展最不平衡的城市位於
南非。南非的約翰尼斯堡被認為是世界上發展最不平衡的城市,
東倫敦、
布隆泉和
比勒陀利亞緊隨其後。
其他
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城市通常被認為是發展比較平衡的,但那主要是因為它們是一樣的窮,無一例外的,他們擁有大量的貧民窟和很差的衛生條件。
孟加拉國的
達卡和
吉大港被認為是主張人人平等的城市。因為
紐約、
芝加哥和
華盛頓等城市的社會分配不均導致美國開始成為發展最不均衡的社會之一,它甚至不如
剛果(布)的布拉柴維爾。尼加拉瓜的馬那瓜和
菲律賓的達沃市。
在美國某些地區施行的邊緣化和種族隔離政策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城中城。最富裕的1%的住戶所賺得的錢是最窮的20%的人們的72倍。在美國的另一面,貧窮的黑人家庭聚集在眾多的貧民窟中,缺乏有質量的教育、安全、可以賺錢的工作和參與政治的權利。
代表
名古屋是僅次於東京、大阪和橫濱的日本第四大城市
1、香港—深圳—廣州,中國,1億2000萬人口。
同樣的發展趨勢在那些快速發展的城市走廊地區以更大的規模出現。
1、西非,長達600公里的城市帶連線了奈及利亞、比寧、多哥和加納,推動了當地的經濟。
2、印度,從孟買到德黑蘭。
3、東亞,四個相連的特大城市和77個擁有超過20萬人的分開的城市出現在從北京到東京通過平壤和首爾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