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權小花戲

左權小花戲

左權小花戲是產生於山西省左權縣, 流布於左權縣及其附近的榆社和順部分地區的一種漢族歌舞小戲。其風格為:一步三顛膝要顫,上下起伏似波瀾,輕盈靈巧扭擺甩,擰身轉體臂劃圓,歡抖彩扇如蝶舞,神韻要隨意境遷。

左權小花戲(即“文社火”)當起源於初或之間,形成於清代,在清末盛行於遼縣境內。抗戰時期,“文社火”的稱謂逐步由“小花戲”取代,遼縣易名左權縣後,“小花戲”稱為“左權小花戲”。左權縣也因此被評為“全國民間藝術之鄉”。

2014年11月11日,左權小花戲成功申報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左權小花戲
  • 地理標誌:山西省左權縣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1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遺產編號:Ⅲ-113
  • 分布範圍:山西省左權縣
起源傳說,舞蹈內容,劇目曲調,表演道具,表演流程,藝術特徵,綜述,表現形式,動作,分布範圍,代表人物,意義價值,傳承保護,獲獎記錄,

起源傳說

小花戲的起源,迄今未找到有據的文字記載,因此,只能從以下幾個方面提供一些考證資料。
舊《遼州志》載:每逢元宵佳節,街巷門首均張燈壘火;晚上,村中男女在“社火”前導下,集隊而行,走遍大街小巷,名曰“走百病”,有消災祈福之意。
正德年間(1506-1521)的志書在風俗欄目內均書有“社火”一段文字;以後明萬曆,清康熙、雍正、光緒及民國諸版也這樣記載。由此可見,民間“社火”的產生與形成當不晚於明初或更早的宋、元之間。
明末清初,一些村寨“社火”已有二十餘個傳統節目。從這一點看,“社火”的形成當有一個相當長的演變過程。
1940年,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曾組織人員對遼縣社會做了為期一年的調查,其中關於文化方面的報告說:“1937年前,民間結社普遍存在於城鄉,有一村一社的,也有一村數社的。每到元宵節由社首率村民上廟燒香,並組織文、武社火到廟前演出,爾後活動於街頭。”這段資料一方面延續了歷代志書關於“社火”的記載,另一方面指明了“社火”是由“文社火”和“武社火”兩部分組成的。
據民間老藝人王長江(孔家莊村人,生於1909年)講,孔家莊在遼縣鬧“社火”是出了名的,他從小就在村里扮“社火”,每年演一正月。那時演的節目主要是《瞌睡多》《懷孩》《游花園》《妓女告狀》《鏟菜》等,流傳的有二十幾個,角色分生、旦、醜,都由男孩子扮演,人手彩扇一把,有扭有唱。縣內其他幾位老藝人的回憶與上述大致相同。
小花戲研究資料表明,1937年抗戰開始時,“小花戲”仍稱為“文社火”,保留著有戲劇情節的多本小劇目,除前面講述的幾個外,另有《大娘呀》、《二嬸嬸》、《拐帶》、《送小姨》、《看覓漢》、《旦哥》等,角色分生、旦、醜,著戲裝,基本舞步和扇法各二三十種,主要道具是彩扇、彩綢等。
綜上所述,“小花戲”(即“文社火”)當起源於明初或之間,形成於清代,在清末盛行於遼縣境內。抗戰時期,“文社火”的稱謂逐步由“小花戲”取代,遼縣易名左權縣後,“小花戲”稱為“左權小花戲”。

舞蹈內容

劇目曲調

  • 傳統劇目
左權小花戲保留下來的傳統劇目大約有五十餘種,多是靠口傳心授代代傳承的。解放後新編劇目約五十種。其中傳統劇目的代表作品有《鏟菜》、《小放牛》、《送小姨》、《游花園》、《妓女告狀》、《打櫻桃》、《旦哥》、《賣菜》、《賣扁食》、《戲老婆》、《頂燈》、《磕睡多》、《懷孩》、《發孩》、《大娘呀》、《金箱帽》、《拐帶》、《二嬸嬸》、《跳花傘》、《野大夫》、《拿煞人》、《剛天紅》、《山小雀落在屹針上》等,內容上多是反映平民生活的喜劇,角色以二小即小、小為主,個別劇目為小、小旦、小丑三小戲。
  • 表演音樂
左權小花戲的音樂體制為曲牌體音樂,分為單曲重複與曲牌聯套兩類,沒有固定的音樂規範,曲調組合自由隨意,音樂結構可以隨內容需要而伸縮,有極大的表現力。小花戲的曲調,來源於廣為流行的左權民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民歌中的“小調”,其次是“大腔”。大部分節目採用連曲體,也有一戲一曲的。在連曲體中用間奏和過門將唱腔相銜接,使曲調舒展動人,充滿山鄉風情。曲牌分慢板、中板、快板、散板,多用G調式,以2/4和3/8節拍為主伴奏。樂器有嗩吶、笙、笛子、板胡、二胡、低胡等,後又增添了揚琴、大提琴、小提琴等。打擊樂器主要有大鼓、小鼓、大鑼、小鑼、大釵、小釵、木魚、碰鈴等。過去有的釵拉機、四塊瓦今已失傳。小花戲的音樂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在創新,有的運用現成的左權民歌,有的以民歌為素材進行創編。如傳統劇目《放風箏》,原來只有一首典型的小調唱曲,卻有11首唱詞反覆演唱,顯得單調、乏味。後來將其曲式改變為三段體,加了引子、出場曲及過門,又運用了轉調技巧,使色彩為之一新。小花戲《洗衣裳》《桃花紅杏花白》中的曲調,就是以民歌《親圪蛋下河洗衣裳》《劉梅躲婚》大腔為基礎改編的,顯得優雅、清麗、鄉土氣息濃郁。可見民歌和小花戲血肉相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歌為小花戲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音樂資源,小花戲又宣揚和充實了民歌的旋律色彩,二者相得益彰,密不可分。
左權小花戲的表演形式為邊歌邊舞,有歌就有舞,有舞就有歌,以唱表現人物,以舞傳情達意,既要曲唱得響亮,也要舞扭得靈活,還要戲演得精彩,這種極具綜合性的審美要求局限了小花戲劇本不可太長,故而傳統的小花戲劇本的篇幅一般都很短。後來為適應稍長劇本的演出要求,在演唱方法上進行了改革,增加了伴唱、幫唱、合唱等演唱方式。

表演道具

左權小花戲的表演是離不開扇子的,場上演員無論男女老少,生旦淨末,人手一把扇子,後期發展為每人兩把扇子。當地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左權一大怪,冬天扇子賣得快”,形象地概括了扇子在小花戲演出過程中的風靡程度。扇子在小花戲中的作用較之其他道具更為獨特,既起裝飾作用,又具有較強的功能性和表意性,除了幫助演員完成動作,具有演技的意義之外,還可以補充動作所表現的形象的不足,成為動作的一種延續,一種強調,一種美化。扇子在劇中還組合成許多的扇法,並通過一系列的扇法語彙來表情達意,完成演員形象的完整塑造。

表演流程

左權一帶鬧元宵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多數村莊正月十四􀀁或十七􀀁、十五、十六三天晚上“觀燈”,各種社火都要參與串街演出,“觀燈”結束後小花戲上台表演,連續演出三天晚上,每晚表演近兩個小時,同時要求節目不能重複。十六、十七是村際之間社火交流演出,十八縣城文藝匯演,白天遊行,晚上在臨時搭建的舞台上賽演。
當左權小花戲準備正式表演之前,必須首先拜謁村廟。在拜謁神廟時,分為兩部分:祭祀和表演節目。正月十五一大早花戲隊就回到村廟裡祭拜。廟內會擺放“三牲”(祭品中的三牲必須是公的;牛馬羊的犄角需齊全;豬必須是通黑色的,綿羊必須是通白色的)等貢品,由廟裡道長主持祭祀儀式,祭祀開始。先由村長向神進香,行三跪九叩之禮,再由花戲隊依次進供,進香,行三拜九叩之禮。祭祀完畢即在廟前表演左權小花戲。在表演之前還要舉行一個儀式。首先從大殿請出神的牌位、儀仗,然後由武社火開道,將神的牌位、儀仗護送到表演場地。上午巳時一到,禮炮三響,表演開始。先由鑼鼓開道,儀仗先行,有成對的香幡、青龍白虎旗、龍風扇、天帝牌、金瓜、鋮斧、朝天鐙半朝鑾駕。接下來就是黃羅傘下轎子抬的神的牌位,後面接著是社火隊。繞著場地走一圈之後就開始表演左權小花戲。這時小花戲表演者盡情表演,觀看的民眾也是人頭攢動,熱鬧非凡。表演幾個經典的小花戲《摘花椒》、《築路哥哥》之後,就由武社火護衛將神的牌位、儀仗送回到廟裡。
小花戲小花戲
祭祀表演完後,各村的花戲隊首先在自己的村子裡挨家挨戶的進行表演。到達一家的時候,他們會先敲鑼打鼓,如果這戶人家想看錶演的話,就開門把他們迎進去,如果不想看的話,就緊閉大門,那么花戲隊便重新進入別的人家。這些小花戲隊一般表演兩個傳統的節目,表演完後,看錶演的家戶便給這些小花戲隊一些菸酒,花生、瓜子,花戲隊拿上東西說些喜慶吉祥的話就緊接著去別的家中,在左權便叫做“串家戶”。串完村子,就到縣城裡的各行政事業單位進行表演,而這些機關會給這些花戲隊現金。一天下來,這些花戲隊能掙不少東西,等回到村子裡,他們便將這些財物給參與演出的人平分。

藝術特徵

綜述

左權小花戲用“一小二花三有戲”概括,從通俗的角度把握其特點。小:表演者年齡小;劇本小,演出時間短,多在5分鐘一20分鐘之間;演出場地小,這原指“文社火”時期只在街頭火盤,院落人家演出而已。今天的小花戲既可在空間狹小的地方演出,又可滿足大舞台演出的需要。花:指其舞者身形多變,活潑動人,彩扇上下翩飛,整個舞台效果猶如百花盛開,令人眼花繚亂。戲:具有構成一部小花戲的基本要素,有完整的劇情,活潑風趣的語言對白。
小花戲小花戲

表現形式

  • 歌舞類
左權小花戲的演員根據唱詞內容,配以象徵性的舞蹈動作,不少劇目還有簡單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其特點是載歌載舞、歌舞並重,或偏重於舞。如《歌唱合作化》、《打鞦韆》、《摘花椒》等。這種歌舞形式還可以組織人物較多的大型舞隊,在樂隊伴奏下,以整齊的步法和多變的扇花做出各種舞姿造型,參加重大喜慶節目的遊行表演。
  • 歌舞劇類
左權小花戲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個性,有一定的戲劇矛盾和衝突,構成了小戲形式,但仍然是通過小花戲的舞蹈動作來表現,其特點是歌中有舞,舞中有戲,歌、舞、戲三者緊密結合。這一類的代表劇具有《打櫻桃》、《菜哥》、《槐林會》等。上述兩種形式各具特色"因此都受到了民眾的喜愛,得到了生存和發展。

動作

舞蹈動作是左權小花戲區別於其他歌舞戲的特殊的表演手段和核心藝術。它是介於歌舞或民族歌舞的特殊民間歌舞形式。經過千百年藝術傳承的實踐,形成了“三步顛”與“蝴蝶扇”為基本特點的歌舞表演風格。
  • 三步顛
“三步顛”叫一步顛三顛。步型特點以“十字步”為基礎,即以“十”字形四個點為落腳踏步定位點。它與扭秧歌步型相近又相別。步點為左腳起步向右腳前上方,腳跟先著地為以顛,轉前腳掌為“二顛”,到前腳尖起三顛,一拍之內顛三顛。右腳向正前方上步,依舊三顛。第三拍,左腳收向左側落腳時再起顛三顛。第四拍,收右腳回原位。連續進行,一步顛三顛,呈凌空欲飛之勢。
  • 舞扇
扇子是左權小花戲歌舞藝術的典型代表道具,沒有扇子,不成其為左權小花戲,因此也有人稱其為“扇子舞”。舞扇的功力和變化,決定藝術特色,左權人又稱其為“扇功”,以扇軸為圓心,進行180度、210度、270度,甚至是360度的扭動,角度的大小、頻率的快慢,決定扇花的藝術效果。單手舞扇:用右手舞動扇子的各種方法,常見的有:蝴蝶扇、立扇、合扇、開扇、飄扇、磕扇、端扇、打扇、推扇、趕扇、穿扇、大劃、小劃等近三十多種。雙手舞扇:左右手各持一把扇,雙扇開花更是變化無窮。有推雲扇、拔雲扇、翻浪扇、探海扇、風擺扇、大雲手、小雲手、對花、大開花、小開花、朝陽扇、遮陽扇等等。
左權小花戲左權小花戲
  • 基本動作
左權小花戲的基本“動作”將舞步與舞扇有機結合,對手、眼、身、步有嚴格要求。左權小花戲的動作,就是左權小花戲的歌舞語彙。在《左權小花戲》一書中提到了大量的小花戲舞蹈語彙,如:梳頭、照鏡、看花、迎風、彩雲追月、二龍戲珠等等,均是扇功與步型有機結合的產物,多達百餘種。在傳統的小花戲中,動作就是舞蹈語言,動作展示性格與形象特徵。因此對男主角和女主角的動作要求是嚴格界定的。男的大方犀利而舒展幹練,女主角則動作細膩柔情、優美多彩。
  • 舞勢
舞勢是左權小花戲舞蹈動作過程變化結果的扎勢或亮相。它對手、眼、身、法、步有明確的定位,表達既定情節的文化內涵。動作是過程,是變化,而扎勢是結果。它由過程而來,表達一個完整的“語彙”即“亮相”。多出現在一個樂句的終了或劇情發展的關鍵處。從舞步、扇步、動作,最後形成“造型”這是左權小花戲舞蹈語彙一個完整表演過程的結果。它與左權小花戲動作的區別在於:動作是重複的、變化的,是按一定的節奏而舞動;而扎勢是舞姿變化要給定的明確定勢,是靜態。扎勢一般要在樂句尾停頓,有的要延長到四拍子,是人物內心舞蹈化的充分展示。左權小花戲“扎勢”有單人、雙人、多人;還有群體的扎勢。一個人的扎勢很豐富,如:望夫、盼歸、穿天、含羞、偷情、金雞獨立、孔雀開屏、浪子回頭、滿天星斗、凌空展翅、妙手回春、絕處逢生等。左權小花戲的“扎勢”均是舞步、舞扇、舞姿結合變化的結果,而且豐富多彩。由於左權小花戲舞步千變萬化,動作千姿百態,所以扎勢就不拘一格。
左權小花戲左權小花戲
  • 動態特徵
左權小花戲的動態特徵為:一步三顛膝要顫,上下起伏似波瀾,輕盈靈巧扭擺甩,擰身轉體臂劃圓,歡抖彩扇如蝶舞,神韻要隨意境遷。
輕盈歡快的下身動律
“三顛步”是小花戲舞蹈里最具代表性的一種下身動律,包含了顫、顛、跳、蹬等基本要素,著重於膝關節和踝關節的韻律,每一次出腿收腳都有相應的呼吸和延伸。整個步伐要有主動推從腳掌、腳腕、和膝部的快速推起,而慢步落下的有效控制。同時,要配合動力腿的後抬到落下,再從腳跟慢慢滑出的高難度協調配合完成。隨著顛簸的彈力,雙膝大幅度有節奏的屈伸,使全身形成明顯的起伏,好似波浪中的小船,悠然自如。這一步伐在中國民間舞蹈中具有獨特性,豐富了中國民間舞步的內容,其訓練價值也別具風情。
舒展秀美的上身舞姿
“扭”是左權小花戲表演藝術的主要部分,比普通扭秧歌難度大,所以民眾把演花戲叫做扭花戲。加上擰轉,晃首,手臂劃圓,轉肩扭,三道彎等體態舞姿,形成了小花戲舒展、矯健、樸實、俊秀的舞蹈特色。其中“三道彎”體態我認為是最具特色的,它以身體的頭頂尖,臀部以及膝蓋三處形成“S”型體態,配以腳下各種輕快的步伐,靈動可愛,將女性的柔美與乖巧體現的恰到好處。小花戲的舞姿造型多達50多個,多具較強的形象感,女有“喜鵲登梅”,“回頭望月”,“鴛鴦戲水”,“小燕展翅”,“金雞獨立”等,男有“騎馬蹲襠”,“鳳凰展翅”,“拔海”,“弓箭”等。現在,許多流行舞步動作也被吸收進左權小花戲的舞姿里來,使左權小花戲更有活力。
飛舞多變的道具運用
左權小花戲舞蹈採用了雙彩扇這一特色道具。彩扇的各種套用技法稱扇功。扇花有50多種,其中以“蝴蝶扇”、“撒扇”、“磕扇”、“紈扇”、“大小轉扇”、“翻扇”等為主,這些扇花都有極強的獨特性,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民間舞的扇花,有較好的訓練價值。特別是獨具特色的“蝴蝶扇”,要求表演者雙手夾扇,以肘帶動擺臂,同時,雙手以腕為軸心快速翻舞扇花使扇花上下翻飛,給人以蝴蝶飛舞之感,故稱“蝴蝶扇”。扇子是小花戲的萬能道具,在演員手中可以變換成各種生活用品,更是表達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扇法的開、合、轉、動、靜、速、慢傳達出了舞蹈的喜怒哀樂與熱烈歡愉。
左權小花戲表演左權小花戲表演
樸實熱情的表演風格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左權小花戲經歷了不同時期的洗禮,同時也造就了其與時俱進的表演風格。無論是戰爭年代積極奮進的小花戲,還是和平時期輕鬆愉快的小花戲,都有其獨特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情感表達上,時而熱情奔放,時而恬靜內斂,從舞姿韻律上是含蓄樸實的,但從扇花道具和情緒表達上是熱烈而富有激情的。這就要求演員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協調優美,還要有情感表達上的飽滿狀態。小花戲的不少經典保留劇目是帶有一定戲劇色彩的,那就要從故事情節和人物個性上表現出戲劇的矛盾衝突,歌中有舞,舞中有戲,歌、舞、戲三者緊密結合。

分布範圍

左權小花戲是產生於山西省左權縣,流布於左權縣及其附近的榆社和順部分地區的一種歌舞小戲。其中以左權縣西、北部的柳林鄉石匣鄉寒王鄉、堡澤鄉為主要流布區域。比較代表性的村莊有,孔家莊、姜家莊、柳林、大林、蘇家坡、寺仙、林河、上會、馬廄、石匣、三家村、獅沿、小會、七里店、西河頭、鳳坡峪、城關、五里後、突堤、龍橋、曹家寨、曹家溝、豐垠、間會、大嶺坡、下凹、水橫、石港口、下其至、上其至、店上、平王、寒王等三十餘村,其中柳林鄉孔家莊的小花戲因為在抗日戰爭期間出現了一批演技高超的藝人而聞名一時,在方圓一帶較有影響。

代表人物

山西省左權縣培養出來的一批左權小花戲的傳承人,如劉改魚、冀愛芳、石占明、李明珍、李貴鎖、李銘芳、劉瑜等。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明珍
李明珍於1964年參加了左權小花戲資料書的編寫,其中舞步以“三顛步”為代表整理了21種,扇花以“蝴蝶扇”為代表整理了45種,舞姿以“照鏡勢”為代表整理了33種,並由她示範拍照,由晉中文教局編印。這是首次將左權小花戲舞蹈動作分類定名並編印成冊。1982年她參加了晉中地區民眾藝術館組織的左權小花戲資料書編寫工作,登載了她示範拍照的56個舞蹈動作。1992年她編著的《山西民間舞蹈——左權小花戲》,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左權小花戲”的傳承與保護提供了獨特作用,也為全國熱衷民間舞蹈研究的學者提供了一個了解小花戲的可靠文本。

意義價值

左權小花戲從過去的“鬧社火”到現在的唱民歌、演花戲,已經由本土產生髮展,逐步引申開來,知名於省內外乃至國內外。左權民歌小花戲為左權的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創造了絕佳的藝術氛圍和人文環境。閃耀著左權人民才智的小花戲是祖國藝術大花園中的奇葩,它所創造的價值將永載史冊。
左權小花戲是山西民間藝術的一塊活化石。當下小花戲舞蹈富有特色的舞台美的藝術形態與文化,也是與山西本地的地域文化,人文精神和傳統藝術氣質息息相關的。在當代中國舞蹈業界,國內外先進理念的注入與滲透,讓舞蹈更為豐富多元化,同時也讓我們本民族的各類原生態小地域舞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保護與發揚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藝術變得迫在眉睫。讓我們以傳統文化精髓為根基,以時代審美變遷為嚮導,更好地傳承發揚民族文化,讓人們更好更全面的認識中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

傳承保護

清代末年,左權小花戲在吸收了大量民間小調的基礎上,加入了簡單的故事情節,人物也由原來的第三人稱發展為分生、旦、醜等行當的第一人稱形式,逐漸發展成為邊歌邊舞的地方小戲,演出的劇目有《扁食》、《放風箏》、《觀燈》、《》、《櫻桃》等。
抗日戰爭時期,左權縣作為敵後根據地,抗日革命政府借著這種文藝形式,宣傳民眾,組織民眾抗日,對左權小花戲進行了利用、改造、提高,將這種固定的文藝活動形式命名為“左權小花戲”,小花戲真正開始成為了一種較完整的舞台戲曲形式。創作演出了《哥哥參軍》、《保衛黃煙洞》、《小放牛》、《上冬學》、《回娘家》、《四季生產》等反映當時鬥爭生活的小劇目,成為教育人民,鼓舞士氣,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
1954年,花戲藝人王全籽和王連籽表演的傳統小花戲《賣扁食》,參加了全國第一次民間藝術會演,受到好評。
1958年6月,左權縣成立“左權縣紅旗歌舞劇團”,上演了不少花戲劇目。
1996年,左權縣成立了小花戲藝術團。
2006年,左權縣先後成立了左權民歌小花戲研究協會,左權民歌小花戲保護中心;組織傳承人通過“傳、幫、帶”復排了《打秋纖》、《稻秧》、《放風箏》、《花椒》、《軍鞋》等精品傳統小花戲;傳承並創新舉辦了“文化活動月”、“社火節”、左權民歌大家唱、城鄉文藝精品節目匯演、“串火盤”民俗活動等民眾廣泛參與的文化活動,三年一屆的左權民歌、小花戲大獎賽已連續舉辦了三屆;出版發行了《桃花紅、杏花白歌集》、《石占明專輯》、《冀愛芳專輯》等光碟。
2006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文化部公布,“開花調”11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音樂類榜首。
2008年,該縣全面實施了左權民歌、小花戲進課堂工程,7年來,印製並免費向全縣中國小發放左權民歌、小花戲鄉土教材6.3萬餘冊,受惠中小學生達到6萬餘人。
2008年,左權小花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4年11月,左權小花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獲獎記錄

左權小花戲獲獎記錄
節目名稱
獎項名稱
獲獎類別
獲獎時間
《開花調》
第二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大賽
一等獎
——
《開花調》
第二屆“群星獎”
金獎
——
《開花調》
山西省第三屆趙樹理文藝基金獎
特別獎
——
開花調
文化部音樂、舞蹈比賽一等獎
獲獎
——
開花調
全國民間藝術“群星獎”
獲獎
——
《築路哥哥》
全國第六屆群星獎
金獎
——
《洗衣裳》
第十屆群星獎
優秀劇目獎
——
《百花迎春》
山西省表演金獎
獲獎
——
《春潮》
山西省表演金獎
獲獎
——
《海英和她的媽媽們》
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
獲獎
2013年12月
《太行奶娘》
第十四屆山西省“杏花獎”
杏花大獎
2014年6月3日
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