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中華國粹:青少年應該知道的左權民歌

閱讀中華國粹:青少年應該知道的左權民歌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依靠勤勞的素質和智慧的力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從文學到藝術,從技藝到科學,創造出數不盡的文明成果。國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顯示出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淵源以及技藝發展軌跡,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結晶。《閱讀中華國粹》叢書囊括占今,泛攬百科,不僅有相當的學術資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藝術創作風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劉玉林編著的這本《青少年應該知道的左權民歌》就是其中一冊。 《青少年應該知道的左權民歌》共分八章,內容包括:山西民歌,山西左權,左權民歌的歷史、分類、特色,左權抗日民歌,左權小花戲,左權民歌那些人,左權民歌的傳承與保護等。

基本介紹

  • 書名:閱讀中華國粹:青少年應該知道的左權民歌
  • 出版社:泰山出版社
  • 頁數:166頁
  • 開本:16
  • 作者:劉玉林
  • 出版日期:2012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1900508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左權民歌曲調清麗而優美、風格委婉而溫柔,意境新穎,詩味濃郁。在新時代的推動下,這門古老的藝術形式,正孕育著新的生機,不斷散發出她獨特的魅力。由劉玉林編著的這本《青少年應該知道的左權民歌》將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帶領廣大青少年去認識、了解該門藝術。全書共分八章,內容包括:山西民歌,山西左權,左權民歌的歷史、分類、特色,左權抗日民歌,左權小花戲,左權民歌那些人,左權民歌的傳承與保護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走近山西民歌
第一節 山西民歌的悠久歷史
一、山西概況
二、山西民歌的歷史
第二節 山西民歌的豐富題材
一、苦難生活
二、愛情婚姻
三、社會生活
四、歷史傳說
五、革命鬥爭
第三節 山西民歌的繁多品種
一、山歌
二、號子
三、小調
四、秧歌
五、套曲
第二章 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山西左權
第一節 歷史悠久風物宜人
一、歷史沿革
二、山河錦繡
三、流民聚集
第二節 抗戰聖地紅色記憶
一、太行之魂在左權
二、“太行山上小延安”——麻田
第三節 民歌海洋 花戲之鄉
第三章 歷史悠久 分類眾多
第一節 歷史久遠高潮迭起
一、明清孕育歌舞奇葩
二、抗戰推動民歌激變
三、入選“非遺”再掀高潮
第二節 曲調悠揚分類眾多
一、曲調結構有別
二、按主題分類
第三節 左權民歌獨特的藝術形式——“開花調”
一、起興傳意,別具韻味
二、音調委婉,俏麗活潑
三、種類有別,多姿多彩
第四章 特色鮮明 別具風格
第一節 左權民歌的藝術特色
一、即興演唱,恬淡質樸
二、取材生活,原汁原味
三、方言俗語,韻味十足
四、情歌載史,與時俱進
第二節 獨特的音樂風格
一、二句半或三句體民歌
二、四句體民歌
三、小花戲類民歌
第五章 左權抗日民歌
第一節 控訴侵略者,銘記劫難苦
第二節 時代最強音,唱響太行山
一、全民皆兵,英雄戰歌
二、悼念先烈,頌揚英雄
三、生產自救,魚水情深
第三節 歌聲藏史筆,縱橫寫春秋
第四節 舊曲添新詞,改造鑄鴻篇
第六章 左權小花戲
第一節 源於“社火”歷史悠久
第二節 歷經改造重現輝煌
一、角色增加,舞步發展
二、劇目繁多,層出不窮:
第三節 “一小、二花、三有戲”
一、“小”
二、“花”
三、“戲”
第四節 小花戲的藝術內涵
一、扇法優雅,自成一派
二、舞姿優美,靈活多變
三、舞步精湛,輕盈活潑
四、曲調動聽,風味純樸
第五節 地位突出 功勳卓著
第七章 左權民歌那些人
第一節 “太行歌后”劉改魚
一、《桃花紅 杏花白》背後的故事
二、將左權民歌帶出太行
三、教左權民歌的“小劉先生”
四、“聲美、情真、味足”的演唱風格
五、左權民歌開花調傳承人
第二節 “羊倌歌王”石占明
一、羊倌石占明
二、歌王石占明
三、軍人歌手石占明
第三節 “作詞聖手”皇甫束玉
一、汲取民歌營養,投身革命生涯
二、吹響抗戰民歌的號角
三、改造小花戲,經典佳作迭出
第四節 當代阿炳——左權盲人宣傳隊
一、悠久的歷史,光榮的傳統
二、走出太行山,唱響北京城
三、老隊長王貴明,新生代劉紅權
第八章 左權民歌的傳承與保護
第一節 民歌生存環境受到衝擊
一、自然生態惡化,民歌環境變遷
二、流傳範圍萎縮,演唱空間變小
三、娛樂方式多樣,衝擊觀眾市場
第二節 左權民歌的四大“命門”
一、後繼乏人,創作隊伍老化
二、從上到下,保護資金缺乏
三、普及度低,影響範圍縮小
四、缺乏規範,在低水平徘徊
第三節 左權民歌的新生之路
一、繼往開來,邁進新時代
二、傳承、傳播方式多樣化
三、多方重視,全力保護
四、碩果纍纍,開遍全國

文摘

二、將左權民歌帶出太行山
1955年對劉改魚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年份。這年她16歲,剛上國小六年級。元宵節她在縣城演唱了《土地還家》、《苦相思》、《逃難》、《紅都炮台》、《左權將軍》,之後被縣文化館看中,她和兩位當時當地的著名民歌手郝玉蘭、趙三珠一同上行署所在地榆次進行選拔。這是劉改魚第一次離開太行山。沒有想到的是。她又被選送到省城太原。更沒有想到的是,在省城,劉改魚的節目再次被選中。代表山西送往北京參加全國匯演。
劉改魚代表山西參加全國第二屆民間業餘音樂舞蹈會演,站上了當時全國最華麗的天橋劇場。這是左權民歌第一次走上全國性的舞台,劉改魚也一炮而紅,她的照片登在了《人民日報》上,成為左權民歌的代言人。
當時被選中的山西歌手和節目,還有河曲的民歌手王玉秀、晉北的舞蹈《過大年》、晉東南的舞蹈《九連燈》。正是因為出現了劉改魚這樣的歌手,左權民歌和河曲民歌一樣,成了山西民歌的一大流派。那么劉改魚無疑是第一個代表性人物。並且是迄今為止最重要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三、教左權民歌的“小劉先生”
因為參加全國第二屆民間業餘音樂舞蹈匯演而聲名鵲起的劉改魚,被新中國的高等音樂學府看中了。1956年,中央音樂學院請劉改魚擔任民歌教員,大家都叫她“小劉先生”。劉改魚也是邊教邊學,她一邊教民歌,一邊學樂理、視唱,還得學習國語,上文化課,觀摩講座。
1956—1957年。劉改魚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民歌教員一年。專教左權民歌。1980—1981年,在天津音樂學院代民歌課兩學期。此外,她在山西大學藝術系、山西省藝術學校代課,也是教左權民歌。
除了在一些藝術院校代課外,平時慕名而來學習民歌或索取資料的也很多。如中國音樂學院耿生廉教授、張肖虎教授和研究生肖梅,上海作曲家朱踐耳,戰友歌舞團作曲家生茂、趙季平,長影歌唱家李秀文,湖南歌舞團鄧海倫,中央民族樂團靳玉竹等。劉改魚一方面為他們提供民間音樂的資料,另一方面也輔導他們,一句句地教歌。
多年的藝術活動。“小劉先生”也變成了“老劉先生”,她立足左權,紮根山西,在音樂學界和廣大民眾中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曾被編人《中國歌壇人物》一書。不少藝術院校至今還保留和使用她教學留下的音響資料,中央電視台音樂頻道數次約她去參與山西左權民歌的訪談和演唱錄音。
當年的“小劉先生”後來又幾度回到北京:2004年8月,在北京音樂堂參加“桃花紅杏花白”音樂會演出;2005年1月,參加人民大會堂“北京新春音樂會”演出:2007年1月,參加人民大會堂“再唱西北風”演出;2007年10月,參加中國音樂學院“民歌教學學術音樂會”演出:同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參加中國文聯主辦的大型系列演唱會第三場“唱得幸福落滿坡”主題音樂會:2008年1月,在人民大會堂、中國文聯舉辦的“百花迎春”晚會上演出。
四、“聲美、情真、味足”的演唱風格
劉改魚演唱的《桃花紅杏花白》等左權民歌,以其純樸的氣息、優美的旋律、脈脈的柔情傾倒了廣大聽眾,成為山西民歌的精品曲目。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大家覺得中國民歌有了“民族唱法”以後,與“民族唱法”不一致的,統統被視為“不正統”、“不科學”。有一些評論說劉改魚太“山”了、太“土”了、太“野”了。於是,唱了大半輩子“野”民歌的劉改魚也動搖了,開始拿腔拿調,捏著嗓子唱。但她感覺實在是不舒服,聽眾也發現似乎劉改魚的歌聲中少了些什麼。
劉改魚心裡明白:“就是缺了原來的‘味’,歌聲里少了太行山的那股子潑辣勁。”劉改魚最大的優勢就是和老藝人們學習過,唱得是原汁原味的左權民歌。從此,她堅定了自己的演唱道路,保持了左權民歌的原汁原味,形成了自己獨到的演唱風格。
劉改魚源自民間,又高於民間,她善於研究,勤于思考,努力做到“聲美、情真、味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不僅深受廣大民眾的歡迎,而且也得到了專家學者的肯定,對她的演唱不吝美詞:“她的歌聲渾厚圓潤,剛柔相濟,以質樸的鄉音打動人心”,“像一束帶著太行山泥土氣息的山丹丹,以它樸素真切的藝術力量,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她的聲音清脆響亮,演唱感情真摯樸實,剛柔兼備”,“她所總結的演唱經驗,強調了保持民族地方特色的重要性,是對民族聲樂和演唱好民歌等理論方面的貢獻”……
P118-120

序言

2001年,泰山出版社編纂、出版一部千萬言的大書:《中華名人軼事》。當時我應邀撰一序言,認為這部書“為我們提供了開發我國豐富史學資源的經驗,使學術資料性與普及可讀性很好地結合起來,也可以說是新世紀初對傳統文化現代化的一次有意義的探討”。我覺得,這也可以用來評估這部《閱讀中華國粹》,作充分肯定。且這部《閱讀中華國粹》,種數100種,字數近2000萬字,不僅數量已超過《中華名人軼事》,且囊括古今,泛攬百科,不僅有相當的學術資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藝術創作風味,確可以說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即國粹的經典之作。
國粹者,民族文化之精髓也。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依靠勤勞的素質和智慧的力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從文學到藝術,從技藝到科學,創造出數不盡的文明成果。國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顯示出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淵源以及技藝發展軌跡,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結晶。
梁啓超在1902年寫給黃遵憲的信中就直接使用了“國粹”這一概念,其觀點在於“養成國民,當以保存國粹為主義,當取舊學磨洗而光大之。”當時國粹派的代表人物黃節在寫於1902年的《國粹保存主義》一文中寫道:“夫國粹者,國家特別之精神也。”章太炎1906年在《東京留學生歡迎會演說辭》里,也提出了“用國粹激動種性”的問題。
1905年《國粹學報》在上海的創刊第一次將“國粹”的概念帶入了大眾的視野。當時國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劉師培、鄧實、黃節、陳去病、黃侃、馬敘倫等。為應對西方文化輸入的影響,他們高揚起“國學”旗幟:“不自主其國,而奴隸於人之國,謂之國奴;不自主其學,而奴隸於人之學,謂之學奴。奴於外族之專制謂之國奴,奴於東西之學,亦何得而非奴也。同人痛國之不立而學之日亡,於是瞻天與火,類族辨物,創為《國粹學報》,以告海內。”(章太炎:《國粹學報發刊詞》)
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艱難跋涉,中華民族經歷著一次偉大的歷史復興,中國崛起於世界之林,隨著經濟的發展強大,文化的影響力日益凸顯。
20世紀,特別是80年代以來,國學已是社會和學界關注的熱學。特別是當前新世紀,我們社會主義經濟、文化更有大的發展,我們就更有需要全面梳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加以宣揚和傳播,以便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少年,予以重新認知和用心守護。
因此,這套圖書的出版恰逢其時。
我覺得,這套書有四大特色:
第一,這套書是在當下資訊時代的大背景下,立足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重視學術資料性,約請各領域專家學者撰稿,以圖文並茂的形式,煌煌百種全面系統闡釋中華國粹。同時,每一種書都有深入探索,在“歷史——文化”的綜合視野下,又對各時代人們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作具體探討。它既是一部記錄中華國粹經典、普及中華文明的讀物,又是一部兼具嚴肅性和權威性的中華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說是學術性與普及性結合。這當能使我們現代年輕一代,認識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感受中華國粹之獨特魅力,進而弘揚中華文化,激發愛國主義熱情。
第二,注意對文化作歷史性的線索梳理,探索不同時代特色和社會風貌,又溝通古今,著重聯繫現實,吸收當代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新鮮知識,形成更為獨到的研究視野與觀念。其中不少書,歷史記述,多從先秦兩漢開始,直至20世紀,這確為古為今用提供值得思索的文本,可以說是通過對各項國粹的歷史發展脈絡的梳理總結規律,並提出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和發展策略。
第三,既有歷史發展梳理,又注意地域文化研索。這套書,好多種都具體描述地方特色,如《木雕》一書,既統述木雕藝術的發展歷程(自商周至明清),又分列江浙地區、閩台地區、廣東地區,及徽州、湘南、山東曲阜、雲南劍川,以及少數民族的木雕藝術特色。又如《飲食文化》,分述中國八大菜系,即魯菜、川菜、粵菜、閩菜、蘇菜、浙菜、湘菜、徽菜。記述中注意與社會風尚、民間習俗相結合,確能引起人們的鄉思之情。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一個整體,但它是由許多各具特色的地區文化所組成和融匯而成。不同地區的文化各具不同的色彩,這就使得我們整箇中華文化多姿多彩。展示地區文化的特點,無疑將把我們的文化史研究引向深入。同時,不少書還探討好幾種國粹品種對國外的影響,這也很值得注意。中華文明在國外的傳播與影響,已經形成一種異彩紛呈,底蘊豐富的文化形象,現在這套書所述,對中外文化交流提供十分吸引人的佳例。
第四,這套書,每一本都配有圖,可以說是圖文並茂,極有吸引力。同時文字流暢,饒有情趣,特別是在品賞山水、田園,及領略各種戲曲、說唱等藝術品種時,真是“使筆如畫”,使讀者徜徉了美不勝收的藝術境地,閱讀者當會一身輕鬆,得到知識增進、審美真切的愉悅。
時代呼喚文化,文化凝聚力量。中共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進一步提出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建設。我們當遵照十七屆六中全會決議精神,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發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們希望這套國粹經典闡釋,不僅促進青少年閱讀,同時還能服務於當前文化的開啟奮進新程。鑄就輝煌前景。
2011年10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