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通知
關於印發工業水效提升行動計畫的通知
工信部聯節〔2022〕7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畫單列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水利廳、水務廳(局)、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局)、住房城鄉建設廳(建設局、建委)、市場監管局(廳、委),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通信管理局,有關行業協會,有關中央企業:
現將《工業水效提升行動計畫》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工業和信息化部
水利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
住房城鄉建設部
市場監管總局
2022年6月20日
檔案全文
工業水效提升行動計畫
推進工業水效提升,是推動工業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集約節約利用轉變的內在要求,是緩解我國水資源供需矛盾、保障水安全的重要途徑,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工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舉措。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進一步提高工業用水效率,制定本行動計畫。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以實現工業水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為目標,以主要用水行業和缺水地區為重點,以節水標桿創建和先進技術推廣套用為抓手,以節水服務產業培育和改造升級為動力,最佳化工業用水結構和管理方式,加快形成高效化、綠色化、數位化節水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工業用水效率和效益,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全國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16%。重點用水行業水效進一步提升,鋼鐵行業噸鋼取水量、造紙行業主要產品單位取水量下降10%,石化化工行業主要產品單位取水量下降5%,紡織、食品、有色金屬行業主要產品單位取水量下降15%。工業廢水循環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力爭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達到94%左右。工業節水政策機制更加健全,企業節水意識普遍增強,節水型生產方式基本建立,初步形成工業用水與發展規模、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等協調發展的現代化格局。
表 重點行業主要產品水效提升預期目標
註:1.2020年單位產品取水量為全國平均值,由相關行業協會及研究單位測算。
2.2025年相關目標均為預期性指標,不做約束性考核,各地區可結合實際設定目標。
二、強化創新套用,加快節水技術推廣
(一)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轉化。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2021-2035)、“十四五”產業科技創新發展規劃,支持行業協會、科研院所、高校等開展工業節水基礎研究和套用技術創新性研究。圍繞行業節水技術難點和裝備短板加強協同攻關,著力突破高濃度有機廢水和高鹽廢水處理與循環利用、高性能膜材料、高效催化劑、綠色藥劑、智慧型監測與最佳化控制等節水關鍵共性技術。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用好“揭榜掛帥”“賽馬機制”等方式,鼓勵龍頭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承擔攻關項目。完善節水技術產業化協同創新機制,探索建立產業化創新戰略聯盟,支持企業、園區、高校、科研機構和地方等創建節水技術創新項目孵化器、創新創業基地,推動新技術裝備快速大規模套用和疊代升級。做好行業節水關鍵核心及基礎共性技術智慧財產權戰略儲備,加強布局和風險預警,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和運用。
(二)遴選推廣節水技術裝備。選擇套用範圍廣、節水潛力大的冷卻塔、空冷器、水處理膜等工業節水裝備,制定工業節水裝備行業規範條件,提升節水高端裝備供給能力。發布國家鼓勵的工業節水工藝、技術和裝備目錄,分行業制定節水技術推廣方案和供需對接指南。鼓勵地方、行業協會以及重點企業開展技術交流、業務培訓和供需對接等活動,大力推廣套用高效冷卻和洗滌、廢水循環利用、高耗水工藝替代等節水工藝技術裝備。到2025年,推廣套用200項先進適用的工業節水技術裝備。
三、強化改造升級,提升重點行業水效
(三)推動重點行業水效提升改造。鼓勵工業企業、園區、集聚區主動開展或委託第三方服務機構開展生產工藝和設備節水評估,深挖節水潛力,實施工業水效提升改造,推進用水系統集成最佳化,實現串聯用水、分質用水、一水多用和梯級利用。開展工業綠色低碳升級改造行動,引導金融機構綠色信貸優先支持水效提升改造項目,加快廢水循環利用、海水雨水礦井水等非常規水利用設施建設。
(四)推動節水降碳協同改造。聚焦重點用水行業,支持企業優先開展厭氧氨氧化脫氮、新能源耦合海水淡化等節水降碳技術改造。鼓勵有條件的中央企業及園區在現有用水管理系統的基礎上,實施數位化降碳改造,協同實施用水數據與碳排放數據收集、分析和管理。探索建立上下游企業節水降碳合作新模式,推動上游企業將有機物濃度高、可生化性好、無有毒有害物質的廢水作為下游污水處理廠碳源補充,減少外購碳源,實現節水降碳協同增效。
四、強化開源節流,最佳化工業用水結構
(五)推進工業廢水循環利用。聚焦廢水排放量大、改造條件相對成熟、示範帶動作用明顯的鋼鐵、石化化工、紡織、造紙、食品、有色金屬等重點行業,優先選擇水效領跑者企業、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穩步推進廢水循環利用改造升級,創建一批廢水循環利用示範企業、園區,提升水重複利用率。重點圍繞京津冀、黃河流域等缺水地區及長江經濟帶等水環境敏感區域,推動有條件的工業企業、園區與市政再生水生產運營單位合作,完善再生水管網、銜接再生水標準,將處理達標後的再生水用於工業生產,減少企業新水取用量,創建一批產城融合廢水高效循環利用創新試點。到2025年,梳理形成50個可複製、可推廣的工業廢水循環利用典型套用場景。
(六)擴大工業利用海水、礦井水、雨水規模。鼓勵沿海鋼鐵、石化化工等企業、園區加大海水直接利用以及余能低溫多效、反滲透、太陽能光熱等海水淡化技術套用力度,配套自建或第三方投建海水冷卻、海水淡化設施,擴大海水利用規模。對於沿海缺水地區具備條件但未充分利用海水淡化水的高用水項目和工業園區,依法嚴控新增取水許可。鼓勵有條件的礦區及周邊工業企業、園區加強技術改造,建設一批礦井水分級處理、分質利用工程,提高礦井水利用規模。鼓勵企業、園區建立完善雨水集蓄利用、雨污分流等設施,加強管網建設,有效利用雨水資源,減少新水取用量。到2025年,工業新增利用海水、礦井水、雨水量5億立方米。
五、強化對標達標,完善節水標準體系
(七)加強工業水效示範引領。聚焦企業、園區等節水主體,樹立典型,推動各地區依託節水評價標準創建節水型企業、園區,遴選節水標桿企業、園區,申報國家水效領跑者企業、園區,逐步建立“節水型—節水標桿—水效領跑者”三級水效示範引領體系。通過宣傳推廣、政策激勵,推動工業企業、園區水效對標達標。推動國家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率先達標。適時將水效領跑者指標納入節水型企業、園區標準。到2025年,鋼鐵、石化化工等重點用水行業中50%以上的企業達到節水型企業標準,創建120家節水標桿企業、60家標桿園區,遴選50家水效領跑者企業、20家領跑者園區。
(八)完善工業節水標準體系。構建多方協同推進的節水標準工作機制,依託節水領域標準化技術組織,統籌完善節水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體系。編制工業節水標準制修訂計畫,聚焦重點用水行業,加快制修訂節水管理、節水型企業、用水定額、水平衡測試、節水工藝技術裝備等標準,探索制定節水型工業園區評價標準。加強節水行業的標準採信,推進重點標準技術水平評價,建立標準實施動態反饋機制。鼓勵制定高於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地方標準、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通過百項團體標準套用示範等方式支持符合條件的工業節水團體標準推廣套用。鼓勵參與節水領域國際標準化活動,共同制定國際標準。到2025年,制修訂100項節水標準,用水定額、節水型企業等標準基本覆蓋重點用水行業。
六、強化以水定產,推動產業適水發展
(九)持續最佳化用水產業結構。嚴格執行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等行業產能置換政策,嚴控磷銨、黃磷、電石等行業新增產能,新建項目應實施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依法依規推動落後產能退出,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和綠色環保等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高低水耗高產出產業比重,減少水資源消耗。
(十)因地制宜提升區域工業水效。貫徹落實區域重大戰略,依據不同區域水資源稟賦、水環境承載力等特點,差異化推進工業水效提升。在京津冀及黃河流域等地區,嚴控鋼鐵、煉油、磷銨、電解鋁等重點用水行業新增產能,穩妥有序發展現代煤化工產業。推動企業實施節水改造,加快廢水循環利用及海水、再生水、苦鹹水等非常規水利用,減少新水取用量。在長江經濟帶等地區,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從源頭減少污染物排放。加快長江經濟帶等城鎮人口密集區危化品企業搬遷改造,加強化工園區整治提升。推動沿江企業加大廢水循環利用力度,提高水重複利用率,減少廢水排放。
七、強化數字賦能,提升管理服務能力
(十一)提高數位化水效管理水平。推動企業、園區健全水效管理制度,完善供用水計量體系和線上監測系統。加強用水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實施分質、分類計量,逐步建立工業廢水、市政再生水、海水等非常規水精確計量體系,強化數據統計和過程監管。推動高用水企業、園區對已有數位化平台進行升級改造,開展智慧型化管控、管網漏損監測等系統建設,促進5G、物聯網、人工智慧、數字孿生等技術與水系統管理技術深度融合,實現工業用水精準控制和最佳化管理。發揮5G套用產業方陣、“綻放杯”5G套用徵集大賽等平台作用,挖掘5G在工業水效提升方面的套用案例。探索建立“工業網際網路+水效管理”典型套用場景,打造解決方案資源庫。到2025年,遴選推廣10個以上數字水效管理典型套用場景。
(十二)提升智慧化節水服務能力。推動新型、智慧型節水計量器具研發、生產和套用,提升節水計量服務能力和智慧化水平。鼓勵第三方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通過物聯網、5G、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面向工業企業和產業鏈上下游提供水資源技術、數據、政策等信息服務。遴選水效提升系統解決方案服務商,打造水效提升服務領域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為企業、園區提供節水提效設計諮詢、系統集成、設施建設、運營管理、數位化改造等綜合解決方案。搭建“水效提升第三方服務庫”,開展入庫服務機構評價和服務情況跟蹤,建立動態篩選制度。到2025年,培育100家優質水效提升系統解決方案服務商。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工作合力。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充分發揮節約用水工作部際協調機製作用,整合節水相關配套政策和資源,按照職責分工抓好任務落實。加強部省協同,鼓勵各地區結合實際制定相關工作方案,落實行動計畫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科研院所、第三方機構等橋樑紐帶作用。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定期開展實施情況動態監測和評估,推動計畫落實。
(二)加強隊伍建設,夯實工作基礎。明確各級工業節水管理隊伍工作職責和相關要求。探索建立企業節水負責人管理制度,鼓勵年用水總量超過10萬立方米的企業、園區設立節水負責人崗位,接受相關培訓。組織開展院士、專家行活動,鼓勵行業協會、第三方培訓機構開展節水政策標準、技術、職業技能等相關培訓,全面提升工業節水隊伍能力。
(三)強化政策支撐,完善激勵機制。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落實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等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加大對傳統產業節水技術改造、先進節水技術創新套用力度,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可研究設計多元化的財政資金投入保障機制。落實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支持水污染處理裝備推廣套用。落實促進工業綠色發展的產融合作專項政策,發揮國家產融合作平台作用,引導金融機構為企業提供專業化的節水金融產品和融資服務。
(四)深化宣傳交流,推動國際合作。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等大型活動及新媒體,廣泛宣傳節水法律法規和政策標準,不斷強化企業節水意識。召開水效領跑者經驗交流會、工業節水技術供需對接會,宣傳推廣先進技術、管理模式,推動企業不斷提升節水水平。加強政府間、社團間、企業間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節水技術和管理模式。鼓勵企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開展境外節水技術諮詢、工程建設和運營管理。
落實執行
2023年11月,為落實《工業水效提升行動計畫》(工信部聯節〔2022〕72號)、《工業廢水循環利用實施方案》(工信部聯節〔2021〕213號)工作部署,加快先進節水工藝、技術、裝備研發和套用推廣,提升工業用水效率,工業和信息化部、水利部編制了《國家鼓勵的工業節水工藝、技術和裝備目錄(2023年)》,並予公告。《國家鼓勵的工業節水工藝、技術和裝備目錄(2021年)》同時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