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沙參〔拉丁學名:Adenophora aurita Franch.〕桔梗科沙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胡蘿蔔狀莖單生,高可達1米餘,不分枝,莖葉大多數多少被毛,莖生葉常為卵形,卵狀披針形,花序有短的分枝而成狹圓錐狀花序或無分枝,花梗短;裂片鑽形,花冠狹漏斗狀鐘形;淡紫色或藍色,花盤短筒狀,8-10月開花。
藥用部位為該種的根,有清熱養陰,潤肺止咳之功效。主治氣管炎,百日咳,肺熱咳嗽,咯痰黃稠。
(概述植物是川西沙參,圖片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生長習性,栽培技術,藥用價值,化學成份,
形態特徵
莖生葉完全無柄,有的葉基部稍耳狀抱莖,少數在莖下部的葉有極短而帶翅的短柄,最常見的為橢圓狀披針形,少為條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形,更有個別植株的葉幾乎為正方形,長2-8厘米,寬0.5-2.5厘米,邊緣缺刻各式,鋸齒,疏尖齒或近於圓齒,兩面疏被短硬毛。
花序分枝通常極短而單花,組成假總狀花序,少長而多花,組成圓錐花序。花梗短,不足1厘米長;花萼常被硬毛,少被糙毛.更少近於無毛的,筒部倒卵狀或倒卵狀圓錐形,裂片線狀披針形,長 (4) 6-8 (10) 毫米,寬1-1.8毫米;花冠寬鐘狀,長20-25毫米,常藍色,少藍紫色,裂片寬圓狀三角形,長5-7毫米;花盤長1.8-2 (2.5) 毫米,無毛;花柱與花冠近等長。
蒴果卵狀橢圓形,長約8毫米,直徑約5毫米。種子黃棕色,稍扁,有一條寬的縱翅,長1.5毫米。花期7-9月,果期9月。
產地生境
生長習性
栽培技術
種子繁殖:分春播與冬播,北方春播4月,冬播在1月上凍以前。整地施足基肥,每1h㎡施堆肥或廄肥4500-60000公斤。整地後,作畦寬1米,按行距40厘米開淺溝,把種子均勻撒入溝內,覆土1-1.5厘米,稍鎮壓,澆水,並經常保持土壤濕潤,春播種子約兩星期後出苗。冬播種子第2年春季出苗。
田間管理:幼苗出土後要注意除草、鬆土,苗高3厘米左右間苗1次,高10-15厘米時定苗,每隔10-15厘米,留壯苗1棵。為防止倒伏,在生長期間,可結合施肥進行培土壅根。追肥,苗期需勤施薄肥,保持幼苗健壯,以後除每年植枯萎後和出苗前,各追肥1次外,還需在5、7、9月各肥1次,以人畜糞為主,在植株高45cm時,及時打頂,控制植株高度,減少養分消耗,有利根部生長。
採收和儲藏:播種後2-3年採收,秋季挖取根部,除去莖葉及鬚根,洗淨泥土,乘新鮮時用竹片颳去外皮,切片,曬乾。
藥用價值
藥材基源:為桔梗科植物沙參及其同屬數種植物的根。
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和蘆頭,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 蜜沙參:現行,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後,加入南沙參片中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黃橙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南沙參片100kg用煉蜜25kg。
- 飲片性狀:沙參為圓形或類圓形厚片,表面黃白色或類白色,有多數不規則裂隙,呈花紋狀。周邊淡棕黃色,皺縮。質輕。無臭,味微甘。蜜沙參形如南沙參片,表面橙黃色或焦黃色,偶見焦斑,味甜。
性味:味甘;微苦;性微寒。
歸經: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養陰清熱;潤肺化痰;益胃生津。主陰虛久咳;癆嗽痰血;燥咳痰少;虛熱喉痹;津傷口渴。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鮮品15-30g,或入丸、散。
藥用宜忌:風寒咳嗽禁服。
化學成份
沙參根中分離得4個化合物,它們是: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β-D-吡喃葡萄糖甙(β-sitosterol-O-β-D-glucopyranoside),蒲公英賽酮(taraxerone)及二十八碳酸(octa-cosanoic ac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