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垌村

嶺垌村

嶺垌村位於廣西北流市平政鎮東南方向,是北流圭江主發源地,被稱為北流屋脊,也是革命英雄俞作柏丶俞作豫的故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嶺垌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 廣西
  • 地理位置:廣西北流市平政鎮東南方向
基本信息,嶺垌簡介,名人輩出,五大景點,古拱橋,作豫國中,大路山,嶺垌窯址,名人故居,

基本信息

嶺垌簡介

嶺垌村是廣西北流市平政鎮的一個行政村,在民囯時期是一個自然村,解放後,分為兩個村-嶺垌村嶺南村。圭江河源頭正是從這裡發源彎彎曲曲向北流去,到笫九水正是九曲十八彎。展現在眼前的便是長約6公里、寬約3公里的嶺垌小盆地,意為“嶺上之垌”。這裡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著古拱橋,作豫國中,大路上,嶺垌窯址五大景點建築類人文風景旅遊區。明朝朱棣年間,嶺南王沖曾經出過兄弟二人總兵譚志高.譚志良,因平定內亂被皇上封為玉門關帥等職。到近代民國期間,嶺垌石梯囗村出過風流人物民國廣西省主席俞作柏.中囯工農紅軍紅八軍長俞作豫兄弟倆的人物。七律“環嶺迭峰聳四鄰,地靈人傑久遐聞。將軍進士驚龍裔,玉碗金壺羨番君。革命英豪揚史冊,制瓷窯址耀榮勛。圭源似乳潺潺涌,滋養北流世代人。”概括了嶺垌特色。

名人輩出

俞作柏(1888~1959),字建侯,今平政鎮嶺桐村人。家庭佃農,其父曾以販賣食鹽為生,後任本村塾師。母親生下他後即死去。俞因家貧不能上中學,後以官費就讀桂林初級師範.1歷史名人俞作柏911年加入同盟會,參加學生軍北伐,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初在陸榮廷駐廣東護國軍林成部第二軍屬下任連營長、參謀等職。北伐前夕,李宗仁奉廣州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命令將桂軍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任俞作柏為第二旅長。12月11日,朱錫昂、俞作豫乘機參加廣州起義。俞作柏接受南京政府任命為廣西省主席,李明瑞被任命為軍事特派員、第四編遣區主任、廣西綏靖公署主任。反蔣失敗後,隨李明瑞、俞作豫到龍州,經越南海防赴香港,曾東渡日本避難。抗日戰爭爆發後,蔣介石派人到香港找俞作柏回內地“共赴國難”,安排到安徽前線出任“忠義救國軍”總指揮。後又把他調到四川重慶任軍統設計委員。實際上只掛空銜,不乾實事。1946年移居上海、浙江掛名經商,避免捲入內戰。1948年舉家潛返香港。1956年回響周恩來總理召喚回內地,任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高級參事和全國政協委員。1959年病逝乾廣州。
俞作柏紀念碑俞作柏紀念碑
俞作豫[1905-1930年]字備豫,革命烈士.北流市平政鎮嶺垌村石梯囗人士。自小聰明勤奮好學,北流中學畢業後,1920年入廣東西南護法軍二軍燕壙講武堂.畢業後任桂軍排長.連長.菅長,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曾參加過孫中山領導的討代陸榮廷.沈鴻英.驅逐雲南軍及唐繼堯.雲龍,以及討平廣東南路軍閥鄧本殷的戰鬥。 北伐戰爭時期,任國民革命軍笫七軍第二旅第三團團長,參加了著名的汀泗橋戰鬥,賀勝橋戰鬥所向無敵。在北代中戰功卓著,但因其兄俞作柏親共,而受白崇禧排擠。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後,毅然脫離桂系軍隊,到上海.廣州找共產黨。同年10月在廣州加入共產黨,12月11日參加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後轉移到香港。 1928年春,受廣東省委派遣,同朱錫昂一起回廣西,從亊恢復中共組織開展農運兵運工作,先後任北流縣委委員.縣委書記,組織農民自衛軍,發動民眾建立農會。1929年春,受中共廣東省委[駐香港]派遣。到武漢前線策動李明瑞倒戈使蔣桂戰爭以桂系失敗告終。後利用其兄俞作柏任廣西省主席的關係,出任廣西警備大隊第五大隊長,並在軍隊中發展壯大中共的力量。俞作柏.李明瑞反蔣失敗後,同年10月鄧小平張雲逸領導軍械船和警備大隊第四大隊開上了右江。俞作豫李明瑞第五警備大隊開進往左江一帶。在此期間,指揮部隊平定蒙志仁的叛變,克復龍州後,整頓隊伍,發展中共黨員。1930年2月1日與鄧小平李明瑞領導的警備第五大隊工農赤衛隊有名的龍州起義,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俞作豫任軍長並任左江革命委員會委員,李明瑞是紅七紅八軍總指揮。後龍州起義失敗後,逐赴香港尋找中共組織。1930年8月18日,因叛徒出賣在廣東深圳車站,被國民黨政府逮捕,押至廣州。在獄中他堅貞不屈,始終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崇高品質和大無畏精神。9月6日在廣州英勇就義。就義前,他揮筆寫下了"十載英名宜自慰,一腔熱血豈徒流"的豪邁詩句,標示著一個共產黨員革命者英勇不屈的崇高精神。
李明瑞,俞作豫紀念館李明瑞,俞作豫紀念館
《詩一首》
真龍結地石梯囗,一四同宮岀英雄。
為民造福共產黨,不屈虎將樹奇功。
岀師未捷身先死,英豪被捕於獄中。
十載英名宜自慰,一腔熱血豈徒流。
堅貞不屈死何怕,中華永念他日功。
據《俞氏族譜》記載:俞作謀、俞作恆、俞述詩、俞述禮都是國民革命軍的上校軍官,在北伐中立下汗馬功勞。明朝朱棣年間,嶺南王沖曾經出過兄弟二人總兵譚志高譚志良,因平定內亂被皇上封為玉門關帥等職。

五大景點

古拱橋

武舉人陳謨生於嶺垌廟腳。年代久遠,世道滄桑,故居不存,唯一存下來的是他徒手托架的那座古拱橋。橋在通向白馬鎮路邊左側,長約3米,寬約60厘米,厚約30厘米,重千餘斤,歷經百餘年的風雨侵襲、山洪衝撞,石橋至今穩固依。
這橋建於1922年,已有88年歷史,歷經自然侵蝕、山洪衝撞,仍巋然不動。這不僅是百里圭江唯一的古拱橋,也是周圍幾百平方公里甚至更遠都難以尋覓的古拱橋。橋高約5米,寬約1.5米,長約30米。如今,若無鋼筋水泥就建不了橋。可在當時當地人做夢也想不到什麼鋼筋水泥,卻用磚頭石塊建了這樣一座堅固美觀的拱橋。上世紀40年代,日寇侵略我國時,這偏僻山旮旯中的嶺垌竟也遭到日寇的蹂躪,這古拱橋也遭到日寇的破壞。那是1944年深秋,日寇侵擾嶺垌,馬匹馱物過拱橋時受阻,把橋欄最美觀的上截毀了。一件藝術品從此殘缺不全。

作豫國中

那裡有新學校叫“作豫國中”。作豫,即共產黨員、紅八軍軍長俞作豫。他是嶺垌這山窩飛出的一條猛龍。學校以“作豫”命名紀念他的功勳。這是第二個景點。
廣北流博物館考古隊在嶺垌窯址廣北流博物館考古隊在嶺垌窯址
這學校是上世紀30年代地下黨北流縣委三任書記的活動基地,也是地下黨廣西主要領導人陳岸的重要巡視點。她的前身是“上游國小”。地下黨北流縣委書記俞作豫、黃嘉穀、李春林都先後在那裡宣傳革命道理,撒播革命種子。《北流黨史人物傳》中記述:“俞作豫頭戴斗笠,身著唐裝……奔赴城郊以及邊遠山區,與農民促膝談心……建立了秘密勞農會。會員達500多人。”“黃嘉穀以擔任上游國小代課教師為掩護……宣傳革命道理。反動縣長恨之入骨,帶警到校圍捕。黃嘉穀在民眾救助下,已先一步向校背紅台嶺轉移。”後來的李春林任上游國小校長在那裡建立了黨團支部……
飲水思源。人們應銘記革命前輩的功績,將“作豫國中”開闢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大路山

從“作豫國中”下來,朝右拐溯圭江源頭而上約500米,村道右側屹立著一座小山,名叫“大路山”。原先山上有寨,叫“大路寨”。這是第三個景點。
區區一小山有何觀賞價值?非也。“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大路山非等閒之輩,她不但有“仙”,而且不止一位,有三位。是哪三位?
是俞作柏、李明瑞、俞作豫。俞作柏是民國時的中將、廣西省主席、愛國民主人士;李明瑞是北伐虎將、紅七紅八軍總指揮;俞作豫是北伐名將、紅八軍軍長。 、

嶺垌窯址

嶺垌窯址是我國宋代時期較大規模生產瓷器窯群。窯址主要分布在嶺垌圩周圍的圩頭嶺,龍山寺嶺、埠頭嶺、墳地嶺,大和佛沖一帶,
從大路山下來順原路返回古拱橋,走過拱橋到河對岸。岸邊不遠的山坡上就是第四個景點——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嶺垌窯址”。
嶺垌窯址(一角)嶺垌窯址(一角)
嶺垌瓷,鼎鼎大名,歷史悠久,品質上乘,產量相當可觀。相傳盛極時瓷窯多達99條。現據專家發掘考證有20多處窯址。其中一龍窯長達108米,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之最。早在北宋時期,嶺垌的影青印花瓷作為瓷器中的精品就飲譽全國,揚名海外。這不僅是嶺垌人也是所有嶺南人引以為豪的史跡。
走在河邊的山坡上,隨處可見當年瓷窯的磚頭、瓦缽殘體和破碎的碗礫。不止這處,嶺垌的許多山坡上都有瓷窯的遺址。用棍子往那芒草叢中一捅往往可聞破碎碗發出的咣啷咣啷聲。河邊、河床隨處可以發現大量的碗礫。這是當年瓷業興旺的佐證。
眾多的瓷廠,優質的瓷品,養了大批職工,創造了大量財富。嶺垌人的處境使周邊的窮人十分羨慕,紛紛入遷。因此,地處高原偏僻山區的嶺垌竟也人丁興旺,商業繁榮,文教昌盛。
站在廢棄的窯址上,眼裡似乎浮現當年人工挖、挑瓷土、水車水碓搗煉瓷土、手搖車製作碗坯、人工挑碗等辛勞場景,與現時北流“三環”的機械化生產、流水線作業相比真令人感慨萬千。從當年“嶺垌窯址”到當今日用瓷雄踞國內、名揚全球的“三環”是一脈相承的,都見證了北流人的勤勞、智慧、敢創新、敢為人先的可貴品格,值得世代弘揚。

名人故居

從“嶺垌窯址”下來往右拐過一個山嘴,往前走約300米,眼前出現一座古樸的平房。這是第五個景點——名人故居,俞氏兄弟出生地。
俞作柏、俞作豫就出生在這裡。故居坐東向西,背靠小山,門前田野外一條小溪橫流。故居右側也有一條河。河從上游流來,是圭江最盡頭的源泉。故居主人俞璧階是嶺垌很有名望、非常熱心公益的人士,村里建寨、辦學堂、建拱橋、建上游國小都是他牽頭集資。他在屋旁的祠堂辦私塾,親自執教(避賊時則上大路寨學堂)。他的孩子和外甥、外孫都由他啟蒙。他的愛國情懷和熱心公益的品德對孩子有深刻影響。後來,除了孩子俞作柏、俞作豫、外甥李明瑞成為大名人外,外甥李靜生也是愛國民主人士,解放後任廣西政協秘書長;外甥李毅生是抗日將領、少將軍銜;外孫姚鼎元是革命烈士、共產黨員、紅八軍軍需處長(事跡見《北流黨史人物傳》37頁)。一門之下,三位革命烈士,三位愛國民主人士,殊屬罕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