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垌窯址位於廣西玉林市北流市平政鎮嶺垌村境內。
基本介紹
景點簡介,景點歷史,
景點簡介
是建築類人文風景旅遊區,也是我國宋代時期較大規模生產瓷器窯群。窯址主要分布在嶺垌圩周圍的圩頭嶺,龍山寺嶺、埠頭嶺、墳地嶺,大和佛沖一帶,該窯址規模大,層次清楚,有許多遺物如匣缽,瓷片,露在地面依山從嶺腳一層屋斜堆至嶺。產品以影青印花碗,碟為主,器物十分精美,燒制技術高,所燒出的瓷器胎質細膩潔白,晶瑩光潔,胎薄且有透明度可謂達到了“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明如鏡,”的境界,該窯址規模大,分布廣,燒制技術高,遺物豐富,是研究古代瓷器生產歷史寶貴實物資料。
景點歷史
依山而建的從山頂直通山腳的瓷窯因年代久遠,已被茂密的芒草覆蓋,不過細加辨認,還可依稀看出這條長長瓷窯的大致輪廓。再往前走沒多遠,又見一處舊窯址,從山頂順流而下的殘瓷碎片堆到了村道邊,破碗爛碟,還有燒制瓷器用的瓦缽、碗模……拾起幾塊破碗爛碟的碎片,沒見到碗底碟背上有任何標記。據村里70多歲的俞益全老人說,估計是清末民初的瓷窯。像這樣裸露著殘瓷碎片的瓷窯在這個村子方圓20公里內的多處地方都可見到。
俞益全老人說,他們家祖上三代都是做陶瓷的。他的曾祖父是清末聞名兩廣的永興碗廠的創始人。當時的永興碗廠就建在這圩上,有近300名工人,所產的瓷器銷往廣東沿海甚至南洋。老人說他10多歲時就在嶺垌碗廠做泥工,一直到1950年才改行做了教師。
據說,嶺垌最盛的時期有99條窯,當時嶺垌古瓷業盛行一時。當年流傳有這樣一句民謠:大米粽探嶺垌,小米棕探沙垌,沙垌朝晚擔糞桶,嶺垌瓷碗裝白銀。
據北流市博物館館長陳尚進介紹,嶺垌窯址在《北流縣誌》有相關記載。據考究,嶺垌境內還保留著宋代時期的窯址。1997年,“嶺垌窯址”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陳館長說,傳說中嶺垌瓷窯有99條。我們根據嶺垌的地形、地貌進行過實地考察,直到目前為止,發現的瓷窯約有30條。其餘的舊窯址還有待進一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