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仁卿

崔仁卿(1876—1964),名文會。膠南縣張家樓鄉小崔家莊人。

基本介紹

  • 本名:崔仁卿
  • 字號:文會
  • 出生時間:1876
  • 去世時間:1964
人物生平
幼年讀私塾6年,26歲去東北。在臨江縣嶺西林子頭教書。
1915年,出任臨江縣政府第一科科長,達18年之久,任職期間,勤於政務,辦事公正,頗受同僚和各界人士好評。“九一八”事變以後,日軍入侵東北,臨江縣長逃往國外,臨江處於危急之中。此時,農商會和各界人士公推崔仁卿為代理縣長,維持殘局,組織抗日鬥爭。
1932年6月7日,臨江淪陷。通化抗日聯軍總部正式任命崔仁卿為臨江縣長兼第八路軍參謀長。 6月15日,臨江縣抗日政府在一所鄉村學校里正式成立,崔仁卿率政府全體工作人員動員縣內青年參加抗日聯軍,籌集抗日物資,組織民工支援抗日部隊。
1933年春,崔仁卿回到家鄉,他以辦教育作為救國之策。首先在崔家灘村創辦一所“育英”初級國小,親自執教。同時,他還四處勸說鄉親興辦鄉學,在他的多方推動下,原諸城五區(今膠南縣藏南、泊里等鄉鎮一帶)各村相繼辦起了初等國小和成人識字夜校。爾後,為籌措教育經費,他不辭勞苦,兩度西赴沂水、臨朐等地,向國民黨各軍政長官募捐,還到當時省政府臨時駐地侶霞店子,晉謁省長沈鴻烈,以求資助,方圓百里的軍政要員、名流士紳、商號富戶,他都曾登門募集過捐款。在社會各界的資助下,他又把育英國小辦成一所附設國中班的完全國小。為解決日常教學經費不足的困難,他因地制宜,設法開闢資源。先向地方政權報領了兩千畝濱海荒灘,發動村民入股, 有錢的入錢股,沒錢的入勞股。在荒灘上栽植松樹6萬餘株;又購置了牛蹄山後近百畝山坡,興建了當地第一個蘋果園;還在崔家灘村東南的泥灘里挖魚池,借海潮漲落留養海魚。
崔仁卿的辦學精神,受到社會的普遍支持。一次,他外出募捐,歸途中遇到劫路人,當他講明自己的身份和身邊款項的來路及用途後,劫路人不僅分文不取,還把他送到安全地帶。 崔家灘國小在崔仁卿的撫育下,發展到6個國小班、3個國中班,教職員工26人,學生400人,成為當時諸、膠兩縣南鄉規模最大的學校之一。 “七七事變“以後,日軍侵入膠南地區,當地抗日烽火四起,崔仁卿雖已年過花甲,但壯志未已。
1938年2月, 他與愛國志士一起組建了一支60餘人抗日游擊隊,後被國民黨魯蘇戰區游擊第二縱隊改編為獨立第七大隊。 崔仁卿任大隊長。6月下旬,游擊隊兵分兩路攻占了土匪王子經部盤踞的泊里鎮,並在泊里召開了各鄉士紳、村長會議,宣布了獨立第七大隊抗日主張, 號召民眾團結抗日。8月,崔仁卿退出戎馬生涯,回鄉重新操辦教育事業。 崔仁卿愛國抗日,悉心操辦教育事業,深得人們的讚揚和尊敬。
1945年10月,崔仁卿帶領部分教師、學生到青島,後去台灣。1964年在台灣病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