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賢館·中國歷代文選:兩漢文選

崇賢館·中國歷代文選:兩漢文選

《崇賢館·中國歷代文選:兩漢文選》是2013年北京崇賢館圖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慶洲、楊慶存。

基本介紹

  • 書名:崇賢館·中國歷代文選:兩漢文選
  •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 頁數:340頁
  • 開本:8開
  • 作者:楊慶洲、楊慶存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0215344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崇賢館·中國歷代文選:兩漢文選(套裝共4冊)》主要選取賈誼、晁錯、司馬相如、司馬遷、揚雄等漢代有代表性的散文名家的作品,向讀者展現出漢代散文的風貌及特點。
“中國歷代文選”叢書,承接《文選》《古文觀止》編選思路,以散文為主,間有駢文辭賦,由楊慶存、傅璇琮領銜,當代一批專精於中國古典文學的大學教師和文化學者,遴選歷代傳誦名篇,輔以精注今譯和全新校勘。是繼《昭明文選》《古文觀止》後,獻給當代人的一部更全、更精、更新的古文新經典。一編在手縱覽歷代名人著述菁華。
崇賢館藏書以安徽涇縣宣紙為材料,徽墨印刷,保證千年不褪色、不腐蝕、久折不斷;全部宋式手工裝幀,以錦絲為繩,莊重典雅,堅韌耐久,便於翻閱;花綾封面,耿絹包角,廣膠粘頁,雅致精美,平滑牢固,是值得珍藏的宣紙精品,藏書涵蓋經、史、子、集四庫精華及歷代碑刻書畫真跡,既囊括經天緯地之道,又攬集修身齊家之學,全部繁體豎排,極具古書風韻,堪稱“中華傳世珍本藏書”,具有增值保值特性,如今已成為各地藏家的新寵。目前已形成“家無線裝,絕非藏家;書無崇賢,妄稱尊者”的流行趨勢。

作者簡介

馬慶洲,1966年生,山東臨朐人。文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先秦兩漢文學與文獻。著有《淮南子》(注評)、《先秦兩漢文學研究》(合著)、《歷代文選·兩漢文》(合著)等,並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圖書目錄

崇賢館藏書系列:兩漢文選一
崇賢館藏書系列:兩漢文選二
崇賢館藏書系列:兩漢文選三
崇賢館藏書系列:兩漢文選四

序言

前言
自公元前二○二年劉邦稱帝,迄二二○年漢獻帝劉協被迫讓位於曹丕,漢王朝計有四百二十餘載,是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朝代之一。總體而言,漢代疆域遼闊、經濟發達、國力強盛,尤其是西漢武帝、宣帝時期,不斷拓邊,聲威遠播。同時,統治者大力推行教化,從京城到地方,以儒學為核心內容的教育體系十分發達。帝國的強盛和文化的廣被,激發了文人學士的進取精神,也開闊了他們的胸襟和視野,他們以‘苞括宇宙,總覽人物’的氣度,‘極聲貌以窮文’,寫下了數量可觀的麗辭華章。無論是辭賦、散文,還是詩歌,都可圈可點。單就散文而言,也是成就巨大,影響深遠,尤其是西漢文,受到唐宋至明清古文家的高度推崇,以至有‘文必秦漢’之說。
漢代是一個文章騰湧的時代,不僅作家眾多、作品數量大,而且,名家輩出,如賈誼、晁錯、司馬相如、司馬遷、揚雄、王充、班固,等等,都是我們隨口可以道來的名字。在文體形式上,漢代也是‘無體不備’,舉凡傳記、政論、史論、奏疏、書信、序錄、碑誌等文體均不鮮見。而其中尤以史傳文和政論文成就為高,數量眾多,為漢代散文的主流。
縱觀兩漢四百餘年散文發展的歷程,明顯可以看出,在總體風格和大的趨勢上,漢代文章與兩漢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緊密相關,受時風影響較深,在不同的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徵。大致說來,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從高祖劉邦建漢到漢武帝即位前,為漢代散文發展的第一階段。此時大漢初立,統治者採取‘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治國策略,文化環境相對寬鬆自由。文士自信心強,在新生政權的感召下,普遍富有責任感,故而他們為文形式多樣,或為奏、議,或為策、疏等,多發政見,或指陳時弊,或總結秦亡教訓,或勸告諸侯不要謀反,內容充實,現實性強。文風上一般還都有戰國縱橫家餘風,作品思想活躍,暢所欲言,鋪陳壯大,感情充沛,有股逼人的氣勢。重要作家有陸賈、賈誼、晁錯等中央朝士,以及鄒陽、枚乘等藩國文士,而尤以賈誼最為突出。
從漢武帝到元、成之世,為漢代散文發展的第二階段。漢武帝時期,西漢王朝經過六七十年的發展和積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全面發達,進入一個鼎盛時期。武帝前期,整個社會洋溢著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散文創作也進一步發展與繁榮,此時的作品大多繼續保持了漢初散文充滿政治激情、有文采、有氣勢的特點,出現了一些直陳時事、不依傍經典的政論文。司馬相如是漢代最出色的文學家之一,以辭賦著稱,其散文也帶有明顯的賦的味道,如《喻巴蜀檄》、《難蜀父老》,不僅重鋪排、講辭彩、有氣勢,而且採用了大賦的問答體制,體現了漢代文賦互相滲透的普遍特徵。武帝中期以後,中央集權加強,思想漸趨統一,儒家思想定於一尊,這一時期的論說文在內容和文風方面,有一些新的趨向。文人為文,大抵依經立義,出現了一批直接為朝廷歌功頌德、為現實政治服務的作品,個性色彩減弱。董仲舒《春秋繁露》、《賢良策》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作品。而司馬遷的出現,使此一時期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光芒萬丈。司馬遷吸收前代史學的優秀成果,創造性地發明了紀傳體,以一己之力,完成了皇皇五十二萬餘字的史學巨著—《史記》,將史傳文學推向新的境界,漢代散文也因之達到巔峰。
從成、哀之世到東漢中期,為漢代散文發展的第三階段。此時漢帝國由盛而衰,又由衰而興,今文經學走向極端,古文經學隨之興起。此期論說散文大都明白曉暢、不傍經典。最能代表東漢前期散文成就的,是王充的《論衡》和班固的《漢書》。《論衡》是一部論辯性著作,從內容到表述方式,都別具一格,其語言樸實無華,不重雕琢,通俗易懂,迥異於當時的賦頌。《漢書》是班氏父子相承、兄妹相繼而完成的巨著,記載了西漢一代之歷史,雖不似《史記》那樣激情四射,但典雅、厚重。作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在敘事寫人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其成為繼《史記》之後又一部史傳文學的典範之作,影響後世甚巨。因此,人們經常把司馬遷和班固並列、《史記》和《漢書》對舉。
東漢後期,為漢代散文發展的第四個階段。東漢中後期,外戚、宦官輪流執政,朝政腐敗,世風日下,社會危機嚴重,朝野清議之風興起,憂世、憤世之情在文人當中瀰漫開來。此時,文章的批判性增強,憤世嫉俗的色彩較濃,文人為文多發憤之作,指切時弊,富於激情。同時,無常的社會,使人更加關注生命本身,文中表現的人生追求也更加多樣化、具體化,一些作品直接表現富於老莊色彩的生活內容,充滿藝術情趣。
本書所選文章,大致上始劉邦,下訖漢獻帝‘建安’時期。選文的原則,以思想性、藝術性兼具為鵠的,希望所選文章不只反映漢代散文發展的脈絡,也希望能藉以展示漢代社會及思想發展的歷程。選文儘量各體兼顧,舉凡詔、議、奏、對、策、上書、碑文等,平等對待,不以所謂的‘文學性’高低而有所偏廢;對於‘亦詩亦文’的‘賦’,只選取幾篇短章,因為賦畢竟還自成為一體。對一些廣為傳誦的名篇,如司馬遷《報任安書》、楊惲《報孫會宗書》等,限於篇幅,也是為了避免與各種常見選本過多重複,只好忍痛割愛。文章出處,儘量選擇較早、較可靠的版本,並在《題解》中說明版本依據。注釋力求準確,合乎規範;譯文以直譯為主,輔以意譯,為符合現代漢語習慣,個別地方較原文也有所增益。對異體字,按《辭海》予以規範,對詞義不一一對應的,也有所保留,不強求統一。注音以《辭海》、《漢語大詞典》等現代辭書標註今音。
十幾年前,曾在業師費振剛先生的指導下,與同門廉萍博士一起參與《歷代文選·兩漢文》(河北教育出版社二○○一年版)的編寫,此情此景恍在昨日,然離別燕園也已倏忽十餘載!正是因為有了那一次的訓練,才敢貿然接手本書的編撰工作,一來是為了彌補那次工作中留下的些許缺憾,二來也想藉機重溫一下兩漢鴻文的魅力,再一次傾聽其中的‘天漢之聲’,感悟那種令人暢快的大漢雄風!本書對《兩漢文》原有成果有所吸收,這是需要加以說明的。
感謝傅璇琮先生的信任,使我有機會參與本套叢書的編寫,這也使得我在近一年的時間裡,沒有荒廢一點閒暇,於喧囂中也得到一絲寧靜。古籍今注,這在不少人眼中不過是‘雕蟲小技’耳,但於我,卻能感受到其中的許多樂趣,更多了一次細讀文本的體驗。註譯之難,非經親歷,難以體會,雖勉力而為,但限於學力,訛誤之處,必所在多有,敬希讀者和方家指教!
馬慶洲
二○一○年十一月十六日初稿於清華園
十一月二十五日凌晨三時二稿
十二月二日凌晨一時改定於故鄉駢邑胡梅澗
附記:兩年前撰寫此文時,正值秋冬肅殺。時先慈正身患重症,余心力交瘁,雖得偷閒陪伴數日,但終不能分擔其痛苦於萬一,徒喚奈何!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一生積善修德的母親,終不抵病魔的擊打,以八十五歲高齡棄我而去,空留我等兒女呼天搶地。《詩經》有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今讀此文,又勾起心中無限的記憶和不盡的思念,愁腸百結,謹附此數語,以表蓼莪之思。
馬慶洲
二○一二年十月三十一日子時於清華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