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九

客家話“九”與“久”同音,故客家人把“九”,視為“吉祥”的象徵,有“崇九”風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崇九
  • 英文名:Advocates of nine
  • 節日起源:客家人建新房子,通常要挑選與九相關的日子
  • 節日飲食:食韭菜
  • 節日意義:期望在新的一年裡吉祥如意,興旺發達
來歷,習俗,故宮建築與崇九,

來歷

客家人建新房子,通常要挑選與九相關的日子,如初九、十八等。所建樓房的層數和房間數也是九的倍數,認為這樣可以長久同居共處。“九”在客家人的婚煙嫁娶中顯得尤為重要,男女雙方相親、換帖,一般都選與九有關的日子,聘金尾數要帶“九”,如1999元,迎親的隊伍也要湊足9人,凡禮品都要9方為吉利。客家人做壽,壽粄要做81或360個,所用菜都暗切“三、六、九”,如三鮮湯燉狗肉(狗偕九),韭菜豆腐、重陽(九九)壽糕等等。

習俗

由於九與韭諧音,小孩破學啟蒙都要食韭菜。客家山歌也用韭諭九,如:“燕子含泥過九江,妹子送郎出外鄉,九月九日種韭菜,兩人交情久久長。”客家人對九的重視,還表現在把正月初九視為良辰吉日。春節後,出門做工、經商的人一般要到初九這天才離家啟程,期望在新的一年裡吉祥如意,興旺發達。

故宮建築與崇九

“九”作為數字,在中國民俗中有著特殊的意義。九為陽數的極數,即單數中最大的數。因此在中國古代文化中,“九”常有“多”、“大”、“極”之意。如稱中國為九州島,形容天高為九天,形容地深為九泉、家族為九族等等。
五是奇數中的中央數字,用“九”、“五”數字組成的大殿,在古建築中叫做“九五之尊”。
《周易》說:“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例如作為皇城正門的天安門,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間量特別大,宏偉壯觀。這就叫 “九五之尊”,是古建築中最高的規格。
故宮中的午門、太和殿、保和殿、乾清宮,以及奉先殿、皇極殿等,都是“九五之尊”的大殿。
實際上,故宮的建築與陳設,都採用一、三、五、七、九的單數。
故宮共有宮殿房屋九九九九間,各大門以及各殿宇、房屋之門無論大小,門釘都是橫九、豎九,共八十一個門釘(東華門除外);金鑾殿寶座上共有九條龍,台階也是九或九的倍數。
皇宮內各種禮儀就更少不了“九”了。行禮有三跪九叩禮;貢品以九計算;宮廷大宴,其菜餚、點心、果品要九十九品;皇帝過生日,要表演九九八十一個節目,最後還要舉行“九九大慶會”。
由於“九”的極限和尊貴,還有敬祝萬壽無疆之意。乾隆皇帝為慶賀他母親孝聖皇太后六十壽辰,舉行“九九壽禮”。
第一天進獻九尊佛像、九對宮燈、九個瑪瑙花瓶、九件玉玩、九件古銅器、九盒果品、九幅掛軸、九本冊頁、九卷手卷。第二天進獻九件琉璃製品、九個象牙盆景、九對髹金香幾、九柄玉石瑪瑙如意、九盤蜜蠟果品、九個彩漆手爐、九件葫蘆匏器、九件牙雕陳設,等等。
因此,“九”是至高無上的一個標誌。附會於帝王,就表示他的尊貴到了極限。久而久之,“九”這個數字就被皇帝獨占了,連達官貴族在起居、禮儀方面也不能以九計,否則將以“大不敬”受懲。
例如清代順治四年(一六四七年),輔政親新王濟爾哈朗建造府邸,殿台基逾制,被罰銀二○○○兩。
但也有例外,醇親王王府大門的門釘就是九排九列,每扇大門八十一個銅質鎏金門釘。這是因為醇親王是皇帝的老子,不受《建築則例》限制。
另一個例外是沒用“九”字 ,太和殿面闊十一間,不是面闊九間。
為什麼呢?其實太和殿最初建制,也是面闊九間的。
康熙年間,太和殿突然發生火災,殿被焚毀。後據刑部報告,火災原因是御膳房六名做飯太監用火不慎引起的。
康熙御批:“此等人在禁地不小心謹慎,致此火變,雖已遇赦,不容寬免,仍依律治罪。”結果,這六名太監均以絞刑處死。
這次大火暴露了問題:一是御膳房設在太和殿上風方向,不利防火。於是康熙令工部遷移御膳房,至太和殿東二○○米以外箭亭空場的下風方向。
二是東西配殿各有木質斜廊與太和殿連通,發生火災時形成蔓延條件。康熙亦令工部將其拆除,改為防火牆。
三是太和殿東西兩屋檐下各有一間明廊,不利防火安全。康熙遂令工部將這兩間明廊外各築一道防火牆,這就使得太和殿由面闊九間改為十一個開間了。
有議政大臣說道:“這樣做豈不是違反了‘九五之尊’”康熙並沒有理睬。
說來也真有效,此後三○○多年,太和殿一直平安無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