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壁上的窗戶

《峭壁上的窗戶》是北島在1982年完成的詩集。

基本介紹

  • 書名:峭壁上的窗戶
  • 又名:qiàobìshàngdíchuānghù
  • 作者:北島
  • 類別:詩集
  • 完成時間:1982年
  • 作者本名:趙振開
  • 作者筆名:北島,石默
詩歌,詩歌英文,作者簡介,作者作品,作者事跡,作者榮譽,作者影響,評價,

詩歌

峭壁上的窗戶
黃蜂用危險的姿勢催開花朵,
信已發出,一年中的一天,
受潮的火柴不再照亮我,
狼群穿過那些變成了樹的人們,
雪堆驟然融化,錶盤上,
冬天的沉默斷斷續續,
鑿穿岩石的並不是純淨的水,
炊煙被利斧砍斷,
筆直地停留在空中,
陽光的虎皮條紋從牆上滑落,
石頭生長,夢沒有方向,
散落在草叢中的生命,
向上尋找著語言,星星,
迸裂,那發情的河,
把無數生鏽的彈片沖向城市,
從陰溝里張出兇猛的灌木,
在市場上,女人們搶購著春天。

詩歌英文

qiàobìshàngdíchuānghù
huángfēngyòngwēixiǎndízīshìcuīkāihuāduǒ,xìnyǐfāchū,yīniánzhōngdíyītiān,shòucháodíhuǒcháibùzàizhàoliàngwǒ,lángqúnchuānguònàxiēbiànchéngliǎoshùdírénmén,xuěduīzhòuránrónghuà,biǎopánshàng,dōngtiāndíchénmòduànduànxùxù,záochuānyánshídíbìngbùshìchúnjìngdíshuǐ,chuīyānbèilìfǔkǎnduàn,bǐzhídìtíngliúzàikōngzhōng,yángguāngdíhǔpítiáowéncóngqiángshànghuáluò,shítóushēngcháng,mèngméiyǒufāngxiàng,sànluòzàicǎocóngzhōngdíshēngmìng,xiàngshàngxúnzhǎozhuóyǔyán,xīngxīng,bèngliè,nàfāqíngdíhé,bǎwúshùshēngxiùdídànpiànchōngxiàngchéngshì,cóngyīngōulǐzhāngchūxiōngměngdíguànmù,zàishìchángshàng,nǚrénménqiǎnggòuzhuóchūntiān。

作者簡介

北島,1949年出生,本名趙振開,曾用筆名:北島,石默。祖籍浙江湖州,生於北京。
1978年同詩人芒克創辦民間詩歌刊物《今天》。1990年旅居美國,現任教於加利福尼亞州戴維斯大學。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他的詩刺穿了烏托邦的虛偽,呈現出了世界的本來面目。一句“我不相信”的吶喊,震醒了茫茫黑夜酣睡的人們。
1969年當建築工人,後在某公司工作。80年代末移居國外。1978年前後,他和詩人芒克創辦《今天》,成為朦朧詩的代表性詩人。1989年4月,北島離開祖國,先後在德國、挪威、瑞典、丹麥、荷蘭、法國、美國等國家居住。北島曾著有多種詩集,作品被譯成二十餘種文字,先後獲瑞典筆會文學獎、美國西部筆會中心自由寫作獎、古根海姆獎學金等,並被選為美國藝術文學院終身榮譽院士。現任教於加利福尼亞州戴維斯大學。

作者作品

北島的詩歌創作開始於十年動亂後期,反映了從迷惘到覺醒的一代青年的心聲,十年動亂的荒誕現實,造成了詩人獨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靜和深刻的思辨性。他在冷靜的觀察中,發現了“那從蠅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價值的全面崩潰、人性的扭曲和異化。他想“通過作品建立一個自己的世界,這是一個真誠而獨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義和人性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北島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人性為準繩,重新確定人的價值,恢復人的本性;悼念烈士,審判劊子手;嘲諷怪異和異化的世界,反思歷史和現實;呼喚人性的富貴,尋找“生命的湖”和“紅帆船”。
清醒的思辨與直覺思維產生的隱喻、象徵意象相結合,是北島詩顯著的藝術特徵,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論式警句,造成了北島詩獨有的振聾發聵的藝術力量。著有詩集《太陽城札記》、《北島詩選》、《北島顧城詩選》等。

作者事跡

1949年生於北京。
1966年因文革中斷高中學業。
1969-1980年北京第六建築公司工人,其中混凝土工五年,鐵匠六年。
1970年開始寫作。
1974年完成中篇小說《波動》初稿。
1978年完成第一部詩集《陌生的海灘》,自己油印出版,印數一百本。同年年底,和芒克、黃銳創辦民間文學刊物《今天》,其早期詩作、短篇小說和《波動》首次發表在這裡。
1979年《波動》定稿。
1982年完成詩集《峭壁上的窗戶》。
1983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波動》及英譯本。
1986年完成組詩《白日夢》。廣州新世紀出版社出版《北島詩選》。
1987年廣州花城出版社出版小說集《歸來的陌生人》。自1987年至1988年,在英國杜倫大學做訪問學者並教書。
1988年初次訪美,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中心訪問作家。
1989年四月到舊金山開會,應德國DAAD邀請在柏林住四個月,再到挪威奧斯陸大學任訪問學者。
1990年獲瑞典筆會圖卓爾斯基文學獎。在斯德哥爾摩居住九個月。完成詩集《舊雪》。自1990至1991年,在丹麥奧爾胡斯大學教書。
1992年在荷蘭萊頓大學任駐校作家。完成詩集《走廊》。
1993年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詩集《在天涯》,收入《舊雪》和《走廊》。應法國文化部邀請在巴黎翻譯法國詩歌,同年八月搬到美國,在東密西根大學任傑出客座教授。
1994年在密西根大學國際中心任訪問藝術家。參與創建國際作家議會並擔任理事。
1995年搬到加州戴維斯,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東亞系任客座教授兩年。台灣九歌出版社出版《午夜歌手·北島詩集一九七二·一九九四年》。
1996年完成詩集《零度以上的風景》,由九歌出版社出版。被美國文學藝術院選為終身榮譽院士。
1997年參與籌備第一屆香港國際詩歌節。
1998年完成詩集《開鎖》及散文集《藍房子》,由九歌出版社出版。獲美國古根漢姆獎金。
2000年完成散文集《午夜之門》。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任訪問藝術家。自同年秋天起在美國威斯康辛柏洛伊特學院英文系教創作課,並任駐校詩人至今。
2001年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任客座教授。
2002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大學東亞系任客座教授。獲摩洛哥詩歌之家阿格那國際詩歌獎。
2003年為柏洛伊特學院組辦第二屆國際詩歌節。
2004年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英語系任客座教授。
2005年8月出版《時間的玫瑰》。
2007年11月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擔任人文學科講座教授。

作者榮譽

先後獲瑞典筆會文學獎、美國西部筆會中心自由寫作獎、古根海姆獎學金等,並被選為美國藝術文學院終身榮譽院士。

作者影響

著有詩集《北島詩選》、《太陽城札記》、《北島與顧城詩選》,中短篇小說集《波動》,譯著詩集《現代北歐詩選》,散文集《失敗之書》,《時間的玫瑰》。 代表詩作:《回答》、《一切》等

評價

北島的詩歌創作開始於十年動亂後期,反映了從迷惘到覺醒的一代青年的心聲,十年動亂的荒誕現實,造成了詩人獨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靜和深刻的思辨性。他在冷靜的觀察中,發現了“那從蠅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價值的全面崩潰、人性的扭曲和異化。他想“通過作品建立一個自己的世界,這是一個真誠而獨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義和人性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北島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人性為準繩,重新確定人的價值,恢復人的本性;悼念烈士,審判劊子手;嘲諷怪異和異化的世界,反思歷史和現實;呼喚人性的富貴,尋找“生命的湖”和“紅帆船”。
清醒的思辨與直覺思維產生的隱喻、象徵意象相結合,是北島詩顯著的藝術特徵,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論式警句,造成了北島詩獨有的振聾發聵的藝術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