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嵋山上的白雪

峨嵋山上的白雪

1927年冬,郭沫若經香港秘密回到上海。旅途辛勞,突患傷寒住院治療,次年元月4出院。在居家康復期間,詩興陣陣襲來,潮湧筆端。其間,元月7日夜,夢繞故園,次日奮筆疾書,寫成《夢醒》、《峨眉山上的白雪》、《巫峽回憶》三首。《峨眉山上的白雪》為新體詩 。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峨嵋山上的白雪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品出處:上海
  • 文學體裁:詩歌
  • 作者:郭沫若
詩詞全文,郭沫若簡介,

詩詞全文

峨嵋山上的白雪
怕已蒙上了那最高的山巔?
那橫在山腰的宿霧
怕還是和從前一樣的蜿蜒?
我最愛的是在月光之下
那巍峨的山嶽好像要化成紫煙;
還有那一望的迷離的銀靄
籠罩著我那寂靜的家園。
啊,那便是我的故鄉,
我別後已經十有五年。
那山下的大渡河的流水
是滔滔不盡的詩篇。
大渡河的流水浩浩蕩蕩,
皓皓的月輪從那東岸升上。
東岸是一帶常綠的淺山,
沒有西岸的峨嵋那樣雄壯。
那渺茫的大渡河的河岸
也是我少年時愛游的地方;
我站在月光下的亂石之中,
要感受著一片偉大的蒼涼。
啊,那便是我的故鄉,
我別後已經十有五年。
在今晚的月光之下,喇歡霉
峨嵋想已化成紫煙。
1928,1,8
(本篇收入1928年3月出版的詩集《恢復》)

郭沫若簡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中國共產黨黨員,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為當代著名之文學、史學界權威,蜚聲國際,努力世界和平運動,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動家。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沫若。清光緒十八年九月二十七(1892年11月16日)生於四川省樂山縣觀娥鄉沙灣鎮。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舉漏槓先學醫,後從文。畢業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醫科。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1919年9月開始發表新詩。1921年,與郁達夫、成仿吾等組織“創造社”。同年8月,第一部詩集《女神》出版。“皖南事變”後,他寫了《屈原》《虎符》等六部歷史劇。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多種國家行政、科學文化方面的領導工作,同時堅持文學創作,出版了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等多部詩集等作品。他是我國新詩煮恥戰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後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參加革命工作,三十餘年,為八一南昌起義之核心人物。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全國文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
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盤》、《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 代表作詩集《女神》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拓了新一代詩風。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達危和霸求夫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後繼續編輯《永熱甩請創造周報》和《創造日》。1923年後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產階級文學。1926年參加北甩求故伐,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判灶任。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嫈》、《卓文君》。1944年,郭沫若歌頌明末女軍事家秦良玉《詠秦良玉》。他的代表作有《星空》《女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