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臨床表現,檢查結果,診斷標準,治療方法,療效標準,
簡介
臨床表現
(一)症狀
1.膿毒性低熱,38~42左右,多午後升高。
2.患側前額部、眶周及眶深部球後有針刺樣劇痛,夜間重。
3.約半數患者可發生同側外展神經麻痹,引起復視或斜視。由岩部感染直接擴及三叉和外展神經造成的外展麻痹及單側頭痛稱作格拉代尼果綜合證。
4.急性中耳乳突炎經治療好轉後流膿又增多,或慢性中耳乳突炎手術後持續流膿或膿量增多。
5.如迷路段面神經受累,可致面肌無力或癱瘓,如發生迷路周圍炎,可有耳鳴、眩暈、噁心和嘔吐。
(二)體徵
1.外耳道、中耳或乳突根治腔積膿。
2.同側眼外展運動麻痹。
3.可有眼球震顫或角膜反射消失、面神經麻痹等體徵。
檢查結果
(一)血象白細胞偏高。
(二)腦脊液壓力正常或稍高,但常規及生化檢查正常。
(三)前庭功能檢查正常。
(四)影像岩部X線檢查、斷層片或CT檢查顯示岩部氣房陰影模糊、密度增高,或有骨質破壞。
診斷標準
(一)急性中耳乳突炎經治療好轉後流膿又增多,或慢性中耳乳突炎手術後持續流膿或膿量增多,膿毒性低熱,38℃左右,多午後升高——初步診斷。
(三)上述(一)或(二)及岩部x線檢查、斷層片或CT檢查顯示岩部氣房陰影模糊、密度增高,或有骨質破壞——確定診斷。
治療方法
(一)手術治療
1.乳突手術,清除病灶擴大引流。
2.岩部引流術,岩尖部症狀嚴重時,影象診斷提示有岩部膿腫形成,應行岩部膿腫引流術。手術方法為在乳突切除術的基礎上,清除迷路周圍後組氣房,探查通往岩尖各系統的氣房,清除岩部前組氣房進入岩尖。岩尖病變完全清除後術腔置人橡皮引流條或細碘仿紗條引流。術中注意避免損傷頸內動脈、面神經、腦膜、迷路、耳蝸、海綿竇、頸靜脈球等重要結構。
(二)藥物治療
套用足量的抗生素控制感染。抗生素的選擇應根據耳道分泌物的細菌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來決定。氨苄西林4g、青黴素鈉鹽500萬u,或頭孢曲松l~2g和氯黴素(慎用,防止引起血細胞改變)2g或頭孢他啶l~6g,分2~3次靜脈注射,或加入10%葡萄糖溶液1000ml,靜滴,療程為1~2周。
療效標準
一、治癒症狀全部消失,耳乾者。
二、好轉症狀消失或減輕,但尚未耳乾者。
三、未愈症狀及各項檢查均無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