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 建立時間:2005 年4 月18 日
- 機構管理: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 行政隸屬:中科院
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一般指本詞條
“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定位於基礎研究,通過運用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等多學科綜合理論與方法,重點研究大陸岩石圈的組成、構造和演化歷史,殼-幔過程與盆-山系統等。以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等多學科交叉為手段,通過建立野外穩定實驗室,研究中國及鄰區大陸岩石圈的物質、結...
楊進輝,1971年5月出生於河北省任丘市,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創新研究群體基金學術帶頭人。現任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人物簡歷 楊進輝,1971年生,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創新研究群體基金學術帶頭人...
完善學科建設,走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相結合之路,深入對岩石圈構造的高精度地震成像研究;在礦物學和岩石學方面,鞏固優勢學科地位;加強岩石圈動力學的地球化學示蹤,發展Sr-Nd-Hf-Os同位素與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增強顯微-區域尺度的構造解析,發展區域構造數值模擬和高精度年代學研究;進一步加強實驗室...
國家重點實驗室: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乾旱區環境演化與全球變化、地球磁場與地球外核動力學、俯衝碰撞造山的岩石學過程、青藏高原東部隆升的深部結構與地表過程回響、地球早期演化的微區同位素制約等 院重點實驗室:地球與行星物理、頁岩氣與地質工程、礦產資源研究、油氣資源研究、...
瞄準地球科學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新生代地球表層環境系統演化為研究核心,通過我國獨具特色的黃土、風成紅土、沙漠、湖泊、石筍等陸相地質記錄的多學科研究,揭示我國乃至東亞新生代地質環境的形成、演化及其與全球變化的動力關聯以及環境變化與人類活動的關係,探討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之間的相互作用,為...
2017年1月—至 今,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2017年5月,任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全球板塊構造 板塊構造理論實質是描述剛性板塊在球面水平運動的規律,依據新生代海洋地質記錄為主所獲得的理論能否拓展至深時地質歷史產生的複雜地質...
“邊緣海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方向是:以南海及其鄰區為主要研究對象,重點開展邊緣海及鄰區海-陸岩石圈地質過程與動力學、邊緣海 油氣等礦產資源形成與分布規律、邊緣海演化與環境效應以及海洋地球化學現代過程和機理研究。主要研究內容為 (1)海陸岩石圈地質過程與邊緣海形成演化動力學;(2)邊緣海油氣等礦產...
固體地球科學領域重點實驗室聯盟是2009年成立的一個聯盟。2009年2月,在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院士倡議下,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內生金屬礦床成礦機制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南京大學)、礦床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
四個國家重點學科是:“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地球化學”、“礦產普查與勘探”和“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六個部級重點實驗室是:教育部“岩石圈構造、深部過程及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地下信息探測技術與儀器重點實驗室”和國土資源部“資源定量評價與信息工程重點實驗室”、“殼幔體系組成、物質交換及動力...
張宏福,1962年9月出生於陝西省山陽縣,岩石地球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西北大學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張宏福於1985年從西北大學地質系本科畢業;1988年獲得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碩士學位後,進入西北大學工作,先後擔任助教、講師;1998年獲得英國...
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基金項目《青藏高原東北緣殼幔幾何結構與物性研究》;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研究課題,接收函式方法上地幔速度比成像及其在華北地區的套用,40萬,主持,已結題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基金項目《地幔過渡帶...
繼續深入研究地質歷史時期極性倒轉與古強度變化,為認識地球形成與演化做出貢獻。6、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在岩石圈的回響 與岩石圈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在以上兩個方面的成果套用到岩石圈研究中,闡明地幔對流、地幔柱的產生、大洋中脊的形成、大洋板塊俯衝、地幔底侵、岩石圈減薄或增厚、火山和地震等地質事件的時空關係。
實驗室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學科發展前沿,針對海洋地質科學關鍵問題,重點研究大陸邊緣地質演化與資源潛力、全球變化的海洋記錄與沉積過程、深海環境探測與生命過程。主要研究內容有:東亞大陸邊緣岩石圈動力學與地球深部過程、深水油氣的資源潛力、沉積擴散系統的形成過程、太平洋西部邊界流演化及其對全球變化的回響、深海熱液(...
中國科學院同位素年代學和地球化學重點實驗室成立於2004年,其前身是奠定我國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基礎的第一個稀有元素礦物化學實驗室(1956年)和第一個同位素絕對年齡實驗室(1960年)。實驗室依託“地球化學”、“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構造地質學”和“環境科學”等4個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二級學科,...
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青藏高原多層圈相互作用及其資源環境效應》之子課題“高原隆升對季風演化的影響”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環境磁學手段快速定量分析北京地區PM2.5來源與污染程度”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研究課題“沉積物加熱過程中磁性增強機制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人類活動...
建設期內,實驗室主持承擔了包括國家973項目在內的重要科研項目90餘項,發表論文500餘篇(SCI論文123篇),出版專著9部,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4項,在低溫成礦的背景和過程、峨眉地幔柱成礦作用、華南岩石圈伸展與成礦的關係、元素分配實驗和非傳統穩定同位素量子地球化學、緊缺礦產和危機礦山找礦預測、共伴生礦...
(4).採取特殊政策和切實措施,引進2-3位科技帥才,成為實驗室的首席科學家,創造條件培養一批科技將才。目標:實驗室擁有3-4個在國內外有一定聲望的科技帥才;3-5個結構合理、團結協作的科技創新群體;一批素質優秀、富於創新的青年科技骨幹。為爭取成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礎。實驗室-成果 2001年以來...
1998年,國家地震局改為中國地震局,研究所隨之更名為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改革創新發展的新時期 2003年,研究所整合現代地殼運動研究、遙感技術、流動地震台陣觀測等優勢科研力量,組建“地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並獲科技部正式批准。圍繞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研究所的科研機構設定最佳化為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1999年,廣州地化所進入中國科學院定位試點序列,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進入知識創新工程試點一期。根據科研力量的優勢積累、國家需求的變化和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的總體要求,學科方向逐漸調整為有機地球化學、同位素年代學和地球化學、邊緣海地質學、極端環境地質地球化學和成礦動力學,科技創新目標主要集中在海陸岩石...
鑒於青藏高原在地質資源勘查、地質環境及地質災害評估和地球科學研究上的巨大潛力,以及它在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時,也為了保持和發展我院對青藏高原研究的優勢,我們擬圍繞“大陸碰撞與高原隆升”這一主題,建設重點實驗室,繼續深入地開展青藏高原地質構造,岩石圈結構和演化的研究。實驗室-支撐 實...
海岸與海島開發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依託:南京大學。貫徹“開放、流動、聯合”的政策,主要從事海岸、島嶼與大陸架淺海的資源、環境與生態系的調查研究,探索海岸海洋自然演變規律,進行規劃與決策分析、開發利用與防災、減災的實驗,並培養高級科學人才。當代海岸海洋研究的範圍包括海岸帶、大陸坡及坡麓的大陸隆,是地表岩石...
所屬專業研究室(中心):區域地質與編圖研究室、構造地質研究室、地層與古生物研究室、變質岩及前寒武紀地質研究室、火成岩研究室、大陸動力學實驗室、同位素地質研究實驗室、岩石圈研究中心、離子探針中心、能源資源中心、三維地質調查研究中心 國家級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北京離子探針中心 國家野外站:江蘇東海大陸深孔...
1970 年代末,孫樞同合作者研究沉積盆地分類和中國克拉通區張裂型盆地,首次提出豫陝中-晚元古代盆地是坳拉槽型盆地,在國內開拓沉積大地構造學研究,隨後在國內積極推動岩石圈研究,在原地質研究所成立岩石圈演化重點實驗室。1980年,受國家海洋局委託,孫樞作為國家觀察員代表中國首次出席在紐西蘭舉行的南極研究科學委員...
本屆會議於2006年10月22日-27日在北京溫都水城國際會議中心召開.由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地震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礦業大學,吉林大學,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英國地質調查局(BGS),國際地震學與地球內部物理學會(IASPEI),美國勘探地球物理學家協會(S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