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地球科學研究關鍵問題的突破越來越依賴於地震學研究與套用的新進展,而傳統的基於各向同性的地震波理論的局限性日益凸現,地震各向異性理論方法研究及套用倍受關注。迄今為止,地震各向異性系列理論及其套用技術已經逐步發展成為能源/資源探查與開發,地球內部結構構造與動力學,地震地質災害預報和監測等方面的前沿研究領域和先導技術。其中,地震各向異性國際學術討論會(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eismic Anisotropy, 縮寫IWSA)為該項領域研究的理論突破和技術進步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前蘇聯科學院,國際地震學與地球內部物理學會(IASPEI)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支持和贊助下,首屆地震各向異性國際學術會議(1IWSA)於1982年在前蘇聯Suzdal召開。此後,每兩年一屆,至今已成功舉辦了十一屆。已經發展成為在國際地震學和勘探地震學界具有重要影響的專題學術會議。曾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多個國際權威學術組織(AGU, EAGE, IASPEI, SEG等)和全球多家著名石油公司(Chevron, Shell, BP, ExxonMobil, Amoco等)的資助。
發展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在廣大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我國在地震各向異性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並已經形成為數眾多,廣泛分布於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生產部門的研究和套用隊伍.為了向廣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交流和展示國內外地震學和勘探地震學界在地震各向異性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方法技術的國際平台,從而促進相關理論研究的深入發展和方法技術的革新進步, 在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地震局和吉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經過有關科學家的積極推動,在2004年9月於加拿大舉辦的第11屆地震各向異性國際學術討論會上,中方科學家提出了主辦12屆地震各向異性國際學術討論會的申請.在確定下屆會議主辦國的議程上,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國代表均做了精彩的申辦陳述,經過全體與會代表討論,最終確定北京為第12屆地震各向異性國際學術討論會(12IWSA)舉辦地,這也是IWSA二十五年歷史上,第一次在歐美之外的地方舉行的會議.
活動
本屆會議於2006年10月22日-27日在北京溫都水城國際會議中心召開.由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地震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礦業大學,吉林大學,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英國地質調查局(BGS),國際地震學與地球內部物理學會(IASPEI),美國勘探地球物理學家協會(SEG)共同主辦.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丁仲禮院士,朱日祥院士分別擔任會議組織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主席.馬在田,劉光鼎,陳運泰,陳顒,姚振興,滕吉文等六位中科院院士,何樵登教授,賀振華教授等共同擔任學術委員會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地質地球物理研究所張中傑研究員,英國地質調查局(BGS)資深研究員劉恩儒博士,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高原研究員擔任會議執行主席.
會議規模
參會代表來自美國,英國,俄羅斯,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紐西蘭,日本,印度,伊朗,敘利亞等全球21個國家或地區,共120餘名代表參加了會議.其中,國際學者約70人,國內學者50餘人.
與會重要人員介紹
Leon Thomson, 現任SEG 主席,地震各向異性研究國際權威專家,各向異性彈性參數中的"Thomson參數"即以其命名;
Stuart Crampin, 英國Edinburgh大學教授,皇家學會會員,爵士.地震各向異性研究國際權威專家,尤其是在橫波分裂研究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
Anthony Ganji, 美國德克薩斯 A&M 大學教授,地震各向異性研究國際權威專家.
Martha Savage, 紐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教授,地幔地震各向異性研究國際權威專家.
Michael Worthington, 牛津大學教授,地震各向異性研究國際權威專家.
Stewart Greenhalgh, 澳大利亞Adelaide大學教授,勘探地震學領域地震各向異性研究知名專家.
Xiangyang Li, 英國地調局資深研究員,EAP負責人,地震各向異性研究國際權威專家,在將地震各向異性理論套用於油氣勘探工作方面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
Enru Liu, 英國地調局資深研究員,EAP首席科學家,地震各向異性研究國際權威專家,尤其在裂縫/裂隙誘導的地震各向異性理論研究和實際套用方面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
滕吉文,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
姚振興,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