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背顏色以黑色為主,上部有許多橄欖綠色的細斑點,腹部為淡黃色。嘴端尖且突出,下眼瞼有一處沒有鱗片的透明區域,此為瞼窗。軀幹長可達10公分,尾長可達軀幹長的1.5倍。岩岸島蜥,為石龍子科島蜥屬的爬行動物。分布於馬來半島、菲律賓、日本、印度尼西亞至巴布亞紐幾內亞、澳大利亞、台灣島等地,多棲息于海岸邊潮間地有礁石的地區。
基本介紹
基本資料,生活習性,保護級別,
基本資料
生境: 喜棲于海岸邊潮間地有礁石的地區
國內分布: 台灣(恆春, 貓鼻頭海岸邊, 宜蘭大裏海岸邊, 蘭嶼)
國外分布: 馬來半島, 菲律賓(聖克魯斯), 日本(琉球半島), 印度尼西亞至巴布亞紐幾內亞, 澳大利亞
生活習性
食:岩岸島蜥的食性包括蟬、螞蟻、螃蟹和一些海邊珊瑚礁無脊椎動物等。因為它們常在珊瑚礁區活動,
也會吃腐爛的魚或蝦類屍體。
衣:它們屬典型的熱帶蜥蝪,黑色身體,背面並雜有小白點,眼皮處有一塊透明的眼窗。身體細長適合在珊瑚礁洞攀爬。它們亦不冬眠,全年可見;大太陽下並不活動,早上或黃昏時活動較強。
住:岩岸島蜥的分布棲地以靠近海邊的珊瑚礁為主,因此全島靠近海邊的珊瑚礁皆可見。但居住處以漲潮海水淹不到的珊瑚礁為主。
行:岩岸島蜥的運動力亦強,尤其能在鋒利的珊瑚礁岩上活動而不受傷害。
育:岩岸島蜥的生殖季從每年 3-8 月止,每次約可生 2-3 顆蛋,但以 2 顆蛋為主,一年至少可生兩次。岩岸島蜥的蛋因產在珊瑚礁洞內,所以不會被長尾南蜥或赤背松柏根吞食,而長尾南蜥或赤背松柏根也不在此活動。它們的脂肪體能量主要供生殖用;它們亦在生殖過後會大量覓食儲存能量以供來年生殖使用。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