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摘要
山西省是我國北方岩溶分布面積最廣的省份,總面積11萬km2,占全省總面積的75.2%。在這些岩溶區分布有豐富的地下水,並形成了以岩溶泉水為主要排泄形式的岩溶泉域。據統計,20世紀中後期全省原始流量大於0.01m3/s的泉水有256處,大於0.1m3/s的有86處,大於1.0m3/s的有18處,年總水量為34億m3,占全省地下水資源總量的40%左右。岩溶水資源是山西省城市與工農業重要的供水水源。全省7個城市的生活用水、5大煤田礦區的生活生產用水、13個百萬千瓦以上大型火電廠工業用水、桑乾河及汾西灌區等大型灌區的灌溉用水,主要依靠岩溶泉水源供水。與此同時,山西岩溶大泉既是省內主要河流的源泉,又是眾多河流沿途重要補給源,發揮著維繫下游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功能。晉祠泉、霍泉、雷鳴寺泉等歷史名泉,也是重要的文化旅遊資源。岩溶泉水資源有力地支撐了山西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和能源工業基地建設,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岩溶泉水資源是山西的“生命資源”。 近三十年來,由於氣候變化、人類活動和煤炭大規模的開發,使得岩溶泉域水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從上世紀80年代起,岩溶泉水流量趨勢性衰減、區域岩溶水位持續下降、水質遭受污染等岩溶水文地質環境問題日趨嚴重,相應也帶來了地質災害發生、生態環境質量下降、旅遊資源價值降低或喪失等一系列負面效應,給當地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很大影響。 針對這種嚴重的形勢,按照山西省政府要求,省水利廳組織了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做為技術負責單位,有省20餘個水資源管理部門和山西省煤田地質229隊參加的項目組。歷時二年,於2006年完成了成果報告,並組織水資源、水文地質、煤炭等方面的專家進行了審查,經過修改完善的研究成果已經提供給政府有關部門,做為山西省加強岩溶泉域保護工作的依據。 本項目對全省19處岩溶大泉進行了全面系統調查,總結了近10年實施《山西省泉域水資源保護條例》的經驗,針對出現的問題,套用新資料,採用新思路與方法,分析了各個岩溶泉域水量、水質的變化特徵,影響泉流量和水質的主要因素,制定了泉域保護的主要目標,提出了調整岩溶泉域重點保護區範圍、對重點保護區分類採取保護措施,以及其他保護措施的意見和建議。特別在重點保護區的劃分方面也進行了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