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摩天嶺風景名勝區

山西摩天嶺風景名勝區

山西摩天嶺風景區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左雲縣北部,地處塞北高原,東靠歷史名城大同,西接晉北大門右玉,南鄰煤電新都朔州,北眺草原明珠呼市,占地面積約77平方公里,於2010年11月24日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的省級名勝風景區。景區以摩天嶺長城為依託,古堡、烽台林立,長城、教堂交相輝映,軍旅文化、商貿文化、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在這裡相互融合,農耕文明、草原文明、西方文明、中華文明四大文明在這裡交匯碰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山西摩天嶺風景名勝區
  • 地理位置:山西省大同市左雲縣
  • 氣候類型:北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77平方公里
  • 景點級別:省級風景名勝區
  • 著名景點:摩天嶺長城、箭樓、八台聖母教堂、石林、煙崗
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氣候環境,地質地貌,自然生態,歷史人文,宗教文化,聖賢文化,西口文化,主要景點,長城,寧魯堡,空心箭樓,月華池,煙崗,漢亭障,三屯堡遺址,北魏皇陵,漢墓群,當地特產,民俗文化,剪紙,戲劇,社火,開發建設,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山西摩天嶺風景區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左雲縣北部,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摩天嶺是陰山余脈五路山的最高峰,海拔2200米。37公里的明長城像一條巨龍盤踞其上,跌宕起伏,雄險壯觀;東漢長城遺蹟尚存,橫亘莽原。
山西摩天嶺風景名勝區核心位置

氣候環境

左雲縣地處黃士高原,山丘起伏,溝壑縱橫,是典型的黃土丘陵區。基本地形為東南、西北部高,中部低。左雲縣屬北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類型。由於受季風和西伯利亞、蒙古高原高壓控制,冬季少雪寒冷,春季乾旱多風,夏季較熱多雨,秋季溫涼氣爽。據歷年氣象記載,年平均氣溫6.1 ℃ ,極端低溫為-29.5℃,極端高溫為34.5℃,日交差13.0℃。全縣年平均降雨量399mm。光能資源豐富,年平均日照時數2763.8小時,全年太陽總輻射量為1424卡/平方厘米,土地積溫2395.9度。無霜期僅為125天。封凍期一般在11月初至次年4月初,130--145天左右。
山西摩天嶺風景名勝區

地質地貌

三千萬年前地質板塊運動碰撞所產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在左雲凸顯了地表特殊層面即地質剖面類型在區域上有顯著的代表性、層面里可見到豐富的古生物化石,兩山夾一河成為特殊的丹霞地貌、拔地而起橫面崛露的特殊岩石、地下埋藏的豐富的礦產資源,是國家級稀有地質遺蹟。
石林景觀
大同火山群是我國東部著名的死火山群。左雲火山,以五路山、摩天嶺為代表。石林,是由火山噴發,高溫岩漿冷卻結晶而形成的柱狀節理,最高達300米,最寬達500米,山體全部由一兩米高的黑紅色六方柱體組成,層層疊疊,密密麻麻,鬼斧神工,美輪美奐。被地質專家蘇勝勇及他的朋友看作是規模大而整齊、彌足珍貴的火山岩石林自然博物館,可與雲南騰衝石林、內蒙古阿斯哈圖花崗岩石林媲美,被地質專家譽為國家三大石林景區之一。
山西摩天嶺關山石林山西摩天嶺關山石林

自然生態

左雲實有林地面積達到88.56萬畝,林木覆蓋率上升到45.03%,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6個百分點,其中以油松、落葉松、樟子松為主的優質樹種就達到30萬畝。如今的左雲縣,“綠色左雲”成為最靚麗的名片,“生態左雲”成為最響亮的品牌。
金秋金秋
摩天嶺長城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長城之一,位於北緯40°,是四季分明、七彩生態最耀眼的地段。春季,山桃花、山菊花和無名野花爛漫開放;秋季,赤橙黃綠青藍紫七彩生態呈現。良好的生態孕育了多種動植物,既是天然植物園又是野生動物園。
邊塞夏日原野邊塞夏日原野

歷史人文

摩天嶺是黃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分水嶺,不僅是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的交界處,而且是中華文明和西洋文明的融匯處。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孕育了諸多古蹟文明和歷史故事,是龍文化、炎黃文化進入中原的通道,也是秦始皇出巡、蘇武歸漢、昭君出塞、拓跋東遷、西口文化的通道,又是茶馬古道、絲綢之路的通道。有著豐富的宗教文化、嘆為觀止的地質文化、濃厚的聖賢文化、獨特的西口文化,每種文化背後無不蘊含著深刻的歷史遺存……

宗教文化

八台聖母教堂
在摩天嶺東的八台子村,距長城內側不足百米聳立著一座教堂塔樓,屬哥德式建築風格,稱大單巴。現存聖母教堂西式立面,寬4.5米,進深3.6米,高約20米,上嵌各式磚雕圖案,氣勢宏偉,西式建築特徵顯著。
山西摩天嶺風景名勝區
這是一百年前,德國人傳教所建,有人考查後總結說是中原文化與遊牧文化相會,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相會,加上長城文化為五大文化交匯之處。八台子是天主教聖地,梵蒂岡有它的存檔,像類似聖地,在中國只有7處;而八台子是其中之一。長城學者史原先生研究八台子得出結論:八台子是人類四大文明交匯之處,即草原文明、農耕文明、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在這裡交匯。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人們明白不過,而東方文明便是長城,西方文明便是教堂。史原先生說:“八台子是中國萬里長城上閃耀著人類智慧光芒的一處節點”。對於八台子,長城專家李少文教授說:“八台子北山坡上有土長城環過,離長城不遠有一座巍峨的哥德式教堂塔樓聳立,石砌磚雕充滿異域風格。在如此偏僻的偏遠地區,居然有象徵著古老的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發生衝突與交匯融合的那一段歷史見證”。
山西摩天嶺風景名勝區
南禪寺
南禪寺位於保全堡內以東,供地藏王菩薩,屬沿長城保存最完整的古廟群。南禪寺建於明代,大殿脊頂鑲有“干戈永安”牌匾,大殿懸掛“九華朝宗”匾,即與九華山同供地藏王菩薩。院內有明代至今重修南禪寺碑刻數塊,見證了南禪寺歷史悠久的宗教地位。
南禪寺南禪寺
如來真人塔
築於清代的如來真人塔聳峙在保全堡南牡羊河北岸,是為紀念如來真人劉應世所建。劉應世業稱:“劉祖爺”,修行一世,為民辦事,坐化於此,民間集資築塔紀念。塔為八角四層磚砌結構,高5.5米,周6米,塔上龕內石刻:“號封寶光如來真人”。關於此塔還有個美麗的傳說。
山西摩天嶺風景名勝區

聖賢文化

邊塞重鎮、著名關口、“三代京都、兩朝重鎮”……這裡沒有歌舞昇平般的寧靜與悠閒,沒有肥沃的土地、富饒的生活,確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交匯地。自古是秦始皇出巡、蘇武歸漢、昭君出塞、拓跋東遷、西口文化的通道,又是茶馬古道、絲綢之路的通道。古人們在這片土地上,為後人留下了廣為流傳的精彩故事和名篇佳作。
蘇武歸漢蘇武歸漢
漢宣帝時期,漢朝強盛,匈奴呼韓邪單于和漢交好。曾親自帶部下來朝見漢宣帝要求和親。元帝即位後,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再次親自到長安,要求同漢朝和親。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騎著馬,離開了長安。她冒著塞外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來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韓邪單于的妻子。昭君將中原文化傳給匈奴,與漢朝和睦相處60年。昭君出塞是中國歷史上體現民族友好的重大事件,不僅使漢朝與匈奴和平相處了半個世紀,而且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由於昭君出塞跨越了長江、黃河兩大流域,融合了農耕文化、宮廷文化與草原文化,千百年來,圍繞昭君出塞形成了獨特的“和親、和諧、和平”昭君文化,被世界廣為傳播。
昭君從長安(陝西西安)出發,經蒲州、襄陵、晉陽、雁門郡至武州(今左雲)、參合口抵達雲中郡、五原郡,最後到達單于庭。在左雲留下了寶貴的遺蹟和動人的傳說。這裡的五路山晾馬台,傳說是昭君出塞人馬休息的地方;馬路坡,傳說是昭君出塞路經的長坡道。還有東勝店中琵琶聲(琵琶老店)、蹄窟嶺上踏馬蹄、飲馬泉攀蝴蝶飛和牡羊古城搭氈帳等動人的傳說,就連左雲獨特的地域戲劇——耍孩兒劇,也源於昭君腔。
昭君出塞,蹄窟嶺上望長安昭君出塞,蹄窟嶺上望長安

西口文化

“口”指明代隆慶以後在長城沿線開設的漢族與邊境少數民族“互市”關口。清代末年,約公元1900年,為緩解人地矛盾,中國晉西北、陝北、冀北等地區的大量居民穿過長城關口到內蒙古西部地區謀求生路,形成一種長盛不衰的雁行式的走西口生活(雁行指老百姓春種秋回的現象,走西口的人起初在歷史上又稱“雁行客”)誕生了包涵“草原文化、黃河文化、黃土文化”等諸多文化元素,反映走西口人群生活狀況的“二人台”等獨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融合了民俗文化的走西口生活促進了蒙、漢兩種民族文化的交融,形成了西口文化。
位於摩天嶺西側的紅砂岩口。徑口長50米,寬10米。是最早的西口古道,也是草原文化通向中原的大通道之一。歷史上草原龍文化、炎黃文化向中原傳播,秦始皇運屍車由中塞道磚秦直道,以及蘇武歸漢、昭君出塞、拓跋圭從盛樂東遷平城等均走紅砂岩口古道。屬北方中華歷史文明大通道。
走西口走西口

主要景點

長城

景區內保存有東漢長城、明長城。漢長城遺蹟尚存,橫亘莽原,而明長城卻牆體完整,堞垣崇隆,像一條巨龍蜿蜒起伏、騰躍盤越在摩天嶺山上,十分雄險壯現,有“東看八達嶺,西看摩天嶺”之說,因而摩天嶺長城又被稱作“小八達嶺”。
摩天嶺長城為明長城,東起左雲八台子村,西至寧魯口箭樓,共3.5公里,該段長城跌宕起伏,像一條巨龍盤繞崇山峻岭之上,氣勢壯觀、雄險。.長城前有戍邊將軍墓、總兵墳、北魏王陵數座,有腹式接火台(煙崗)數座、箭樓兩座.箭樓拱券上嵌“鎮寧”石匾,箭樓下又修築了寧魯口關城,與箭樓形成完整的關口防禦體系,是邊塞特徵和邊塞文化遺蹟最集中的地方。
這裡,曾吸引北京大學、清華等高校很多專家學子觀光考察;曾吸引著名影星成龍、澳大利亞著名歌星澳維利亞、《鐵達尼號》男主角萊奧諾多等名家前來觀光旅遊;還吸一些中外攝影名家前來觀光攝影。此長城上有鎮寧箭樓和漢亭障為主的八種烽堠,五座空心敵樓。烽台中包括烽燧亭障、漢亭障、墩台、火路墩、敵樓、箭樓、馬面、腹里接火墩、煙崗,應有盡有,在眾多烽台中,尤以寧魯口的鎮寧箭樓和保全堡的漢亭障為耀眼奪目。
山西摩天嶺風景名勝區

寧魯堡

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萬曆元年(1573年)包磚。分管邊牆11里3分(5.65公里),邊墩18座,火路墩11座,北距長城2.5公里,周長1.75公里,高12.3米,堡南設有1門,平面呈矩形,堡置摩天嶺寧魯口幾重之地,是明長城大同鎮左衛北西路“外五堡”之一。既是軍事要塞,又是中原與草原之間的驛站,軍事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現存堡牆包磚已拆除,東西北三面將城牆掘成豁口通行,土牆保存較完整。
“南有馬道頭,北有寧魯口”這是對古代左雲這方軍事要塞南北兩座雄關的精彩概括。寧魯是進出左雲直達內蒙的北部咽喉。寧魯之名初為“寧虜”,意為“希望胡虜之騷擾寧息”,至清代,漢胡關係緩和,為不影響民族和睦,遂改“虜”為“魯”。寧魯又有寧魯口和寧魯堡之分。其口在明長城下河谷要衝地段;其堡則在口南四五里處,也就是現在的寧魯堡村。史載,寧魯堡築於明嘉靖二十二年,萬曆元年包磚。北有寧魯口敵樓扼守其險,為何還要築堡?原來,這裡山高谷深,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明代時,北方的韃靼瓦剌更是頻繁的由此地進入雁北乃至月溝注(今雁門山)直達中原。為加強防衛,明王朝又不得不在長城內側增築了一系列的邊堡,寧魯堡就是其一。寧魯堡區別於其他堡的驚人特點是牆的根基是用巨大的稜柱石垛砌而成。這種長條石造型奇特,他們完全是規則的稜柱狀,長四五尺,橫截面呈多邊形,每塊條石線條清楚,稜角分明。問此石哪裡來?當地人會給你講一個“神羊馱石修寧魯堡”的故事。
據傳,在修寧魯堡時,一位戍邊總兵看準了關家山的稜柱石(火山噴發形成的石林),便下令民工前去採石,並給眾工頭下令:各自想法子採石運料,不得誤期,違者殺頭。在沒有機械化的當時,可難為住了眾工頭們。眼看採集下堆如小山的石料,就是解決不了運輸的問題。某日,正當眾人急得無計可施之時,卻見一長髯老者趕著一大群羊放牧。那老者見工頭們眉頭緊鎖,便主動詢問原因,眾人如實相告。老者聽後微微一笑:“嘿,這有何難,我這一大群羊還怕幫不了這個忙?”眾人以為老者說笑,不以為然。然而老者卻胸有成竹,保證誤不了工期。到了次日,當眾人還在為運輸發愁時,忽有人從採石工地傳來話,說是採下的石料不翼而飛。眾人急忙去看,哪裡還有石料。其中一人猛想起昨日老者的話,恍然大悟:莫不是老者的話應驗了?於是眾人飛奔至寧魯堡,發現石料全部碼在了寧魯堡。至此眾人才明白,那是化妝成老者的神仙幫了他們的忙。其後,寧魯堡工事提前完工,那位總兵得到皇帝的嘉獎,可豈料在慶功宴上,那總兵因飲酒過多狂笑而死。死後,人們把他安葬在長城下,至今,那座高大的總兵墳仍屹立在寧魯北山八台子村後的長城邊。1995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寧魯堡遺址寧魯堡遺址

空心箭樓

鎮寧空心箭樓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為防禦韃靼、瓦剌而設,是史上形制最大、功能最全,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的唯一大型長城空心箭樓,也是大同現存唯一一個磚砌空心敵台。據史料記載,該空心敵台由明朝名將戚繼光主持修建,是明長城防禦體系逐漸加強的重要標誌,也是整個山西外邊長城遺存下來的少數幾個磚砌敵台之一。而且是長城由河北入山西以來保存最好的一座。它雄踞於隨著山勢逶迤起伏的長城線上,而這段長城又臥于海拔 2000餘米的“摩天嶺”上,更顯得它如金雞獨立,卓爾不群了。
空心箭樓又叫馬市樓,後因為到了清代,長城邊關戰爭趨少,為了緩和民族關係,長城上帶“虜”字地名一律改為諧音“魯”,“箭樓”也被和平性質的“馬市樓”長久取代,當地老百姓甚至直接叫做平淡無奇的“寧魯磚樓”。在居庸關以西至嘉峪關之間的長城沿線上,寧魯馬市樓是現今僅存的一座馬市樓。
箭樓,居庸關以西僅存的空心敵樓箭樓,居庸關以西僅存的空心敵樓

月華池

月華池(又名悅華池)與長城緊緊相連,是一座建在長城上的獨具特色的袖珍小城,是威魯口的關城,為走西口的通道之一。築於嘉靖年間,宣大總督翟鵬根據左雲城真武廟月華牌坊命名月華池,取日精月華之意。
月華池以長城為北牆,另築東南西三面圍牆,圍成一座周長約260米的城堡,約同北京小團城大小,是世界上最小的城堡。聚合了屯兵、瞭望、報警乃至戰鬥等多種軍事功能,北牆上有高出牆體兩丈的烽火台,腹內有洞梯81級。月華池南牆下只有一個獨門,拱券上方,有一塊嵌入城牆的石匾,上刻斗大三字"月華池",字型蒼勁有力,現石匾已剝落丟失。
月華池月華池

煙崗

煙崗,位於左雲縣三屯鄉八台子村村西200m處,北靠摩天嶺長城,南臨五路山旅遊路,西接210省道,東伴大美珍珠湖,交通便利、位置優越,是旅遊度假的理想去處。是古代統治者為了邊塞安全防衛需要,以狼煙為最常用的信號載體而設定的一種缸形信號傳遞裝置。長城烽火台總共有四種:腹外接火台,沿邊接火台,腹里接火墩台,加道接火台。煙崗是典型的腹里接火墩台。它呈內空的圓錐柱體,底下有孔,燃柴可以通過孔放進去,遇到緊急軍情,守衛的士兵即點燃柴火,升煙傳遞信號。它融入了農耕文明、遊牧文明、東方文明、西方文明四大文明交匯區,富有了特別的邊塞風情。同時為維護中原和平、演繹防禦思想、促進民族文化交融發揮了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對於觀賞者和研究者來說都是一座殷實不虛的黃金寶庫。
冬日煙崗(腹式烽火台 )冬日煙崗(腹式烽火台 )

漢亭障

漢亭障位於保全堡北1公里長城內側,是沿長城僅存的漢代烽燧亭障。由烽台和羊馬牆組成,烽台高6米,羊馬牆周長160米,北面腳下有漢代軍事偵察設施——天田,長達30公里,屬長城稀有遺存元素。漢亭障主要有四個功能:傳遞軍事信息、接待巡邊官員將領、辦理民事案件、實施區域行政管理。
漢亭障漢亭障

三屯堡遺址

遺址簡介:三屯堡址位於左雲縣三屯鄉三屯村西部,平面長方形,東西寬90米,南北長100米,占地面積9000平方米,始建於明代,廢棄年代不詳。堡址現存牆體總長442米,基寬8米,牆殘寬1-3米,殘高8米,夯層厚0.15-0.21米,四角出角台,東、西、北三牆正中出馬面,南牆中部辟門,門外建瓮城。(《中國文物地圖集·山西分冊》記錄三屯堡址平面方形,邊長為80米,此次調查堡址平面長方形,長90米,寬100米。)瓮城平面長方形,東西長24米,南北寬19米,現存牆體較完整,總長62米,基寬4米,牆寬2米,高8米,東牆中部辟門。三屯堡址北距長城10千米,是明代軍事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995年公布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北魏皇陵

北魏皇陵,史書稱金陵,上世紀全國文物普查時,由專家們發現了沿五路山下修築的金陵圍牆。後來,發現五路山上十多個土冢,初步推斷北魏皇陵。現在,這種疑似、構想、推斷已成為重要史實。北魏皇陵土冢面向(平城)大同沿一線分布,自北向南有摩天嶺皇陵、紅砂岩口皇陵、太子梁皇陵、漢嘉山皇陵、成交梁皇陵共六座,其餘山前嶺後還有十多個小土冢,推斷為王陵或陪葬墓。皇陵土冢高15米左右,底圍160米左右。歷史上除了皇家力量,民間絕沒有力量堆築如此大的土冢,再說皇家也不允許民間修築此等土冢,至於五路山北魏皇陵均選擇山頂,這是根據鮮卑族的葬俗所定。

漢墓群

左雲古城漢墓群及漢代古墓葬統稱漢墓群。西起左雲城西喬家堡村,東至舊高山城,東西跨距約20公里,南北寬約6.2公里,占地面積約124平方公里,1995年被省正式命名為古城漢墓群。漢墓群在左雲的分布,幾乎占世界的二分之一。從2008年普查的結果來看,左雲的漢墓群不僅分布廣,數量也相當可觀。重新整理規劃,左雲漢墓群可分為:威魯堡漢墓群,金家溝漢墓群,管家堡漢墓群,黑土口漢墓群,黃土口漢墓群,保全堡漢墓群,膠泥溝漢墓群,寧魯堡漢墓群,後八里漢墓群,黃家店漢墓群,東古城漢墓群,十里河漢墓群等。寧魯堡漢墓群:墓冢分布在寧魯堡到八台子村路旁,墓冢略小,共5座,底圍周長80米,高約5米,相互間距離約30米,墓冢用碎石覆蓋。
形成原因:左雲是晉北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交界地。在這裡,由於特殊的山勢和地理地貌,形成了草原遊牧文化和漢民族農耕文化的自然分界線,也是二者碰撞交融的地方。由於水草豐美,春秋時,牡羊部落來此,建立了牡羊城。戰國時,趙武靈王在此設立武州塞,左云為武州塞中心建武州城。由於戰略位置重要,兵家必爭之地,各個朝代均在此築城,守城、抗戰的將軍和官員,守於斯,葬於斯。

當地特產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淳樸的環境造就了淳樸、節儉的生活,也造就了左雲淳樸的民俗民風。左雲三件寶:山藥、莜麵、羊皮襖。左雲縣地處高寒地帶,全年無霜期短,且多山地。這樣的自然條件決定了只能種植耐寒耐旱的農作物,如莜麥、山藥、穀子、粟子、豌豆、黃豆、黑豆、蕎麥、小麥和胡麻等。舊時,廣種薄收,畝不盈斗,雖然農業為主,但口糧不足。因此,左雲人節儉樸實,日食三餐,兩稀一稠,亦有冬閒日短時,日食兩餐者。歷來是種啥吃啥,粗雜糧多,細糧少,莜麵、小米、山藥為主食,黃米麵、豆面、蕎面次之,白面更少。
如今,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左雲已經成為我國“小雜糧品種最齊全”的生產地。如胡麻、莜麥、蕎麥,小米等,生態健康;還有沙棘,藥山羊等遠近聞名。
馬鈴薯種植基地馬鈴薯種植基地
馬鈴薯
馬鈴薯別名土豆、山藥,既是蔬菜又是糧食。左雲縣馬鈴薯種植面積較大,約占全縣糧田面積的1/3,品種優良,品質較好,尤以三屯鄉突出,這裡生產的山藥又大又沙,出粉率高,目前縣區內已經形成了以縣良種場為中心的脫毒馬鈴薯基地。
馬鈴署澱粉含量非常高,約占12%—15%。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約占8%左右,各種維生素(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其維生素含量是所有糧食中最全的,礦質元素有鈣、磷、鎂、鉀等,尤其是鉀的含量,可以說是蔬菜中排第一位的,含有大量的纖維素,有預防便秘和癌症的作用,其富含的纖維素不僅能夠有效控制攝入的脂肪總量,幫助減肥,還可以治療胃潰瘍。
馬鈴署是澱粉加工業的良好原料,以馬鈴署做原料可以製做粉面,粉面可加工成粉條、冬粉等。另外汽車輪胎、電影膠片、人造絲、機械油漆、香水、塑膠上都可以馬鈴署為原料,還可用於釀酒業,還是牲畜的良好飼料。
苦蕎
集七大營養素於一身,有著卓越的營養保健價值和非凡的食療功效。與人們所熟悉的“何首烏、大黃”等是國際糧農組織公認的優秀糧藥兼用糧種,是我國藥食同源文化的典型體現。《本草綱目》記載:苦蕎麥性味苦、平、寒,“實腸胃,益氣力,續精神,利耳目,能練五臟滓穢”,“降氣寬腸,磨積滯,消熱腫風痛”現代臨床醫學觀察表明,苦蕎麥麵具有降血糖、降血脂,增強人體免疫力、療胃疾、除濕解毒、治腎炎、蝕體內惡肉的功效,對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中風、胃病患者都有輔助治療作用。
山西摩天嶺風景名勝區
胡麻油
胡麻油來源於一種叫做胡麻的植物。左雲縣的胡麻以其產量大,質量好,出油率高而聞名全省。採用土法或榨油機生產出的食用油,香氣濃郁,味香色亮,久存不腐,亞油酸含量極高,為我國食用油之冠,可炒菜,煎食品,也可用於生產油漆、油墨、肥皂等。
山西摩天嶺風景名勝區
沙棘
地處黃土高原丘陵區,野生沙棘非常富足,而且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其生產的沙棘又大又甜,當地稱“酸溜溜”,沙棘果中維生素C的含量居一切蔬菜、水果之冠,具有“維生素寶庫”之稱。用沙棘果製成的沙棘果酒,呈金黃色,清亮透明,味道甘潤醇厚,酸甜爽口,具有養胃健胃、補血養血、補氣益氣、調理腸胃、增強記憶力、滋陰補陰、降血壓、止咳的功效,是人體滋補營養、健康之佳品;而沙棘汁飲料,由沙棘原料經過科學配方精製而成,同樣具有消食、健胃,消肺止咳,安神降壓,解除疲勞,抑制衰老,抗癌防癌,促進新陳代謝等功效,系高級飲料和滋補佳品。
山西摩天嶺風景名勝區
含硒量居全國首位的南關蕎麥
含硒量居全國首位的左雲縣南關蕎麥,千粒重 388.8克,硒含量1.73mg/g,深受日本和東南亞國家青睞,多次入選國宴。蕎麥是原產於我國北方的古老作物。是雙子葉植物,在植物學分類上屬於蓼科,由於它生育期限短,春、夏、秋三季都可以播種,逢災年用蕎麥補種、改種都可獲得一定購收成,是較為理想的救災、備荒作物。 隨著農民市場經濟觀念的增強,蕎麥的種植面積逐年增大。
左雲小京莊白靈菇
食用和藥用價值都很高的珍稀食用菌——左雲小京莊白靈菇,含多種有益健康的礦物質,特別是真菌多糖,具有增強人體免疫力,調節人體生理平衡的作用。如今的左雲縣白靈菇的生產初具規模,投資4000多萬元的小京莊鄉白靈菇項目現已建成日光溫棚100多座,投產後將帶動1000多戶農民致富。
山西摩天嶺風景名勝區
地蘿菜
地蘿菜又名東洋人參、活命仙根等異稱。屬多年生草本根莖植物,源於亞馬遜河流域原始叢林。在塞北大同地區, 秋末的時候,各大菜市廠就會銷售醃地蘿,醃好以後可以直接食用,口感清脆,會有一種純天然的味道。有很多的藥用價值,滋補脾胃,冬天食用最佳。
山西摩天嶺風景名勝區
左雲羊“雜各”
處在塞外,畜牧業較發達,牛羊很多,這裡的羊吃中草藥,飲山泉水,其肉鮮嫩味美純正,不僅可以禦寒補身,還可以強健身體,還具有防病治病的藥用價值。在左雲有一道特色風味叫做“羊拐彎”,其實就是羊腿關節的那一段。
漢人吃完羊肉之後,還把羊頭、羊蹄、羊心、羊肝、羊肺、羊腸以及羊血等洗淨,煮熟、切碎,配以蔥、辣椒、鹽等調料熬製成湯,因為裡邊雜七雜八應有盡有,故稱“羊雜”。雜各湯裡面摻些土豆粉條,有葷有素,油而不膩,質醇味美,撈出鍋來熱氣騰騰,香氣襲人,吃起來味道鮮美,具有明顯的驅寒、暖胃、舒身等功能,是一味較好的食療保健食品。
山西摩天嶺風景名勝區

民俗文化

摩天嶺長城在歷史上曾是民族融合的大舞台,有多朝代多個北方少數民族與漢民族在這裡融合,而且調遣來的大江南北將士並攜帶的家眷在這裡融合,形成多姿多彩的文化現象和純樸優雅的風情民俗。

剪紙

民間剪紙紮根於民間,流傳於民間,土生土長,土香土色,永遠散發著藝術的芬芳。自古以來,左雲民間就有剪紙的習俗。尢其是紙糊門窗的年代,逢年過節時,家家戶戶都要剪幾幅富有民間傳說的民俗風情窗花。除了這些,一些有技巧的人還會根據民間傳說中人物事件即興發揮,隨意裁剪;元宵節花燈上,剪貼著仙人坐蓮、金蛇盤兔、麒麟送子等吉祥剪紙;二月初二有葫蘆避毒、金鐘扣蛤蟆、春牛耕田等作品;五月初五端午節有蟾蜍消毒、青蛙生水、公雞叼蟲等作品。逢有結婚賀喜時,剪有各種造型大中小不等的雙喜字。
山西摩天嶺風景名勝區
在左云云興鎮,有一位遠近聞名的剪紙藝術家,就是已故的農家女趙蓮榮。還有威魯的一名農家女叫白娟,剪紙作品多次參加各種文化藝術展覽,她剪出的左雲名勝古蹟如楞嚴寺和長城烽火台,大有版畫效果。

戲劇

流行晉劇、二人台等劇種,縣劇團終年演唱晉劇。演出傳統的劇種有《下河東》、《齊王拉馬》、《才女風塵》、《蓮花庵》、《花木蘭》、《金水橋》、《打金枝》、《二進宮》、《花燭恨》、《算糧》等20多個。演出範圍在晉、冀、蒙一代。
山西摩天嶺風景名勝區

社火

高蹺:蹺子用木製成,綁在腿上,演員登蹺表演,高人一節,每隊20餘人。
山西摩天嶺風景名勝區
龍燈舞:每龍12節,每節代表一個月,由12個人支撐舞動,每班兩龍一珠,共25人表演。
獅子舞:一獅2人表演,表演者身披特製的獅子外形,一人持獅子頭,一人持獅子身,一班兩獅一繡球,共5人表演。
腦閣:雙人合作舞蹈,一組2人。一人的肩上藉助一個鐵架子扛著一個幼童,架上幼童扮成戲劇人物隨著扛架人的舞步擺動,一班為7—10組。
旱船:又叫船燈,用木頭製成船架,彩布圍攏,船上飾以剪紙和紙花,一船2人,一人男扮女裝坐船,一人扮漁翁划船,一班3到5隻。
山西摩天嶺風景名勝區
車燈:木質車架,彩色剪紙裱糊成小車樣,一車3人,一人男扮女裝坐車,一人扮老頭推車,一人扮老婆子拉車,一般都是腳踏車表演。
秧歌舞:每逢喜慶活動,表演者身著彩裝,腰系彩帶,手持花束等物,列隊行走表演。
威風鑼鼓:20世紀80年代後本縣開始流行,車載大鼓,胸掛小鼓,表演者按照鼓點或快或慢敲打,配以鑼、鑔,聲音宏亮,盡顯威風。

開發建設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脊樑,青年是時代的脊樑。東方青年未來發展中心志願者自2012年至今,5年來六次跋山涉水徒步考察長城,憂長城現狀,思長城之保護。旨在讓萬里長城重獲新生,化作一條綠色巨龍騰飛於中華大地之上。
在景區志願講解在景區志願講解
2012年,徒步長城途徑左雲,從此與左雲這座邊塞古城結下不解之緣。東青中心志願者自2015年上半年開始常駐左雲,志願服務,紮根搞建設。在左雲縣委縣政府及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鼓勵下,分別成立了左雲縣青少年未來發展促進會和左雲縣全程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旨在傳承文明、發展教育、繁榮長城沿線經濟。
環保行動,志願者清理景區垃圾環保行動,志願者清理景區垃圾
雖然註冊了公司,但志願者們依然堅持志願服務的公益理念,每逢周六、日誌願者到摩天嶺風景區志願服務,為遊客義務講解景點文化、清潔景區垃圾、提醒遊客不要破壞長城等等。通過實際行動,保護歷史文化遺蹟,傳播長城文化,加快了左雲發展文化名縣進程,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 青年志願者將倍加努力和社會各界一道,給長城兩側帶來自然生態、人文生態、文化生態、居住生態、經濟生態等五個方面生態指標的良性發展。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打造公益創業樣板,用時代脊樑捍衛民族脊樑。
志願者和戶外愛好者在一起志願者和戶外愛好者在一起
目前,在大同市左雲縣摩天嶺長城邊的農村里常駐大學生長城保護志願者有13名,他們用青春和汗水守護著摩天嶺長城文化遺產和景觀,在這裡常年默默地奉獻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