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蟛蜞菊是菊目(Asterales)、菊科(Asteraceae)、蟛蜞菊屬(Wedelia) 植物。廣產於我國南部和西南部各省區。生長於溪邊、路旁或山區溝谷中,常見,海拔500—800米,在雲南地區海拔達1200—3000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山蟛蜞菊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科:菊科
- 亞科:管狀花亞科
- 族:向日葵族
- 屬:蟛蜞菊屬
- 種:山蟛蜞菊
- 分布區域:產我國南部和西南部各省區
形態特徵,藥用價值,
形態特徵
直立草本。莖高60-80厘米,圓柱形,分枝,有溝紋,被糙毛或老時脫毛,節間長4-10厘米,在上部有時達15厘米。葉有長達1-2厘米的柄,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連葉柄長6-11厘米,寬3-4厘米,基部渾圓或楔形,頂端漸尖,邊緣有圓齒或細齒,兩面被基部為疣狀的糙毛,惟有時下面的毛細密,近基出三脈,在上面平坦,在下面略凸起,中脈中,上部常有1-2對側脈,網脈不明顯;上部葉小,披針形,有短柄,連葉柄長4-5厘米,寬10-17毫米。
頭狀花序較小,徑達15毫米,通常單生於葉腋和莖頂;花序梗細弱、長3-5厘米,被向上貼生的糙毛;總苞鐘形,高與頂端寬近相等,約7-10毫米,基部狹,徑僅5毫米或更狹;總苞片2層,外層綠色,葉質,長圓形,長約10毫米,頂端鈍或短尖,背面被貼生的糙毛,內層長圓形至披針形,長約7毫米,背面上端被疏毛,頂端漸尖;托片摺疊成長圓形,頂端芒尖,被疏毛,上部邊緣常有少數裂齒。
舌狀花1層,黃色,舌片長圓形,長4-6毫米,寬約2毫米,頂端2-3齒裂,筒部短,長約1毫米。管狀花向上端漸擴大,檐部5裂,裂片長圓形,頂端鈍,被疏短毛。瘦果倒卵狀三棱形,略扁,長約5毫米,寬約為長的二分之一,紅褐色而具白色疣狀突起,頂端收縮成渾圓,上部被細短毛,收縮部分的毛較密。冠毛2-3個,短刺芒狀,生於冠毛環上。花期4-10月。
藥用價值
【彝藥】啊八朵相(武定),維六射含娃(楚雄):全草治月經不調,透麻疹,閉經,奶少《藥錄》。山蟛蜞菊,阿拔朵妻:全株治貧血,產後大流血,子宮肌瘤,閉經,神經衰弱《滇省志》。
【阿昌藥】血參,誰的杜為:治稻田皮炎,瘡毒,貧血,神經衰弱《德宏藥錄》。麻葉蟛蜞菊,苑準七:全草治稻田皮炎,瘡毒,貧血,神經衰弱《德宏藥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