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山蝠(山蝠)

褐山蝠

山蝠一般指本詞條

褐山蝠(學名:Nyctalus noctula),又名夜蝠、山蝠,是一種蝙蝠科山蝠屬的中型蝙蝠。它們喜愛居住於舊建築物的屋檐上,一群由1至50隻不等,飛行速度極快。

已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近危NT。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褐山蝠
  • 拉丁學名:Nyctalus noctula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 :哺乳綱
  • :翼手目
  • :蝙蝠科
  • :山蝠屬
  • 分布區域:廣泛分布於中國華北平原及江浙、兩廣和四川、湖北、湖南
簡述,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家蝠,毛翼山蝠,山蝠,分類學,回聲定位,其他亞種,價值,種群分布,資料來源,參考文獻,保護級別,

簡述

翼手目,蝙蝠科。又稱山蝠、絨山蝠。分布於山東、陝西以南地區。體長6.8~7.6cm,尾長4.6~5.2cm,前臂長4.7~5.3cm,體重18~30g。耳短而寬。體毛絨密,背毛棕褐。一般10餘只集群活動,多則100隻左右。冬眠前交配,雌蝠暫不排卵。次年春天排卵與儲存在子宮中的精子受精。妊娠期50~60d,5~6月產崽。哺乳期約20d。幼蝠冬眠前性成熟。

形態特徵

體長6.7~7.7cm,尾長3.5~5.3cm,前臂長4.8~5.6cm,體重18~21g,顱全長1.71~1.82cm。耳短寬,耳屏明顯,內緣彎轉而呈腎形。第5指很短,僅略大於第3或4掌骨長,從而形成較窄翼膜。背毛色棕褐,腹毛色略淡,背腹側毛均向四周擴展分布到翼膜和股間膜,沿前臂骨背腹面均生長有絨毛。頭骨吻鼻部較短,人字脊可見。齒式為2.1.2.3/3.1.2.3=34。核型為2n=44。

生活習性

山蝠、一種適應力比較強的蝙蝠。一般喜歡群居於那些洞口小但裡面空心的樹洞中,天黑後爬出樹洞然後展翅飛走去捕食,一般他們飛行速度很快,在樹頂端或高空捕食飛蟲,也時而在林中穿梭,並發出尖厲的叫聲。山蝠種類也比較多,但大多都喜歡白天在樹洞裡棲息。很難見到。
褐山蝠褐山蝠
白天成群居於樹洞或廢舊的房子縫隙里,夜間外出在樹林裡穿梭捕食飛蟲,又時也出沒於村莊附近,喜食蔬果,蚊蟲。有狂犬病。但只要不接觸就對人無害。

家蝠

一般喜歡居住在農村的閣樓、糧倉、房檐下的縫隙中。天黑後外出占據比較高的房檐或樹幹,發現獵物時展翅飛出捕捉後又飛回原地。不過有時也在飛行中捕食。

毛翼山蝠

山蝠中比較漂亮的種類,毛色主要是橙色或紅色,生活習性和大山蝠相似,但一般是飛行中捕食。

山蝠

白天居於樹洞、牆縫中,夜間外出在樹林、城市的高空飛行捕食昆蟲。一般是褐色或黑色的,但也有類似毛翼山蝠那樣是紅色的個體。

分類學

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蝙蝠科,山蝠屬,哺乳類。

回聲定位

和其他食蟲蝙蝠一樣,褐山蝠也是使用回聲定位的方法捕捉蟲。褐山蝠使用兩種回聲定位,其中一種的叫聲在26至47千之間,能量集中在27kHz時,有平均11.5微秒這么久。

其他亞種

山蝠河北亞種(學名:Nyctalus noctula plancei),Gerbe於1880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於陝西河北四川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北京
褐山蝠褐山蝠
山蝠福建亞種(學名:Nyctalus noctula velutinus),G. Allen於1929年命名。分布於台灣以及中國的江西廣西廣東安徽雲南湖南河南山東四川江蘇福建浙江湖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福建福清。

價值

其糞便在傳統中藥中稱為"夜明砂"。我國山蝠的數量較多,在控制有害昆蟲及防止疾病傳播方面具有一定的生態值。

種群分布

褐山蝠廣泛分布於歐洲亞洲非洲北部。褐山蝠分布於台灣以及中國江西廣西陝西廣東安徽雲南河北北京河南山東四川江蘇新疆福建浙江湖北湖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法國。

資料來源

Chiroptera Specialist Group 19962007年4月17日查閱
《香港陸上哺乳動物圖鑑》

參考文獻

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山蝠.山蝠河北亞種.. 山蝠福建亞種.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資料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3-27].

保護級別

已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近危NT。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