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萵苣(中藥)

山萵苣(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山萵苣,中藥名。為菊科萵苣屬植物山萵苣Lactuca indica L.的全草或根。植物山萵苣,除西北外,幾廣布全國各地。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血之功效。主治咽喉腫痛,腸癰,瘡癤腫毒,子宮頸炎,產後瘀血腹痛,疣瘤,崩漏,痔瘡出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山萵苣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桔梗目
  • :菊科
  • :萵苣屬
  • :山萵苣
  • 分布區域:除西北外,幾廣布全國各地
  • 採收時間:春、夏間
  • 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
  • 毒性:小毒《河北中草藥》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藥理作用,炮製,一、採集加工,二、炮製方法,鑑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附註,

別名

野生菜《廣州植物志》,土萵苣(中山植物園《栽培植物名錄》),鴨子食《東北植物檢索表》,白龍頭《南京民間藥草》,苦芥菜、苦菜《中國藥用植物圖鑑》,野萵苣《杭州藥用植物志》,苦麻《浙江藥用植物志》,驢千糧、苦馬菜、野大煙《河南中草藥手冊》,苦麻菜(東北),敗醬草(四川),苦馬地丁(四川成都),土人參(雲南鎮雄)。

入藥部位

全草或根。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入肺經。

功效

清熱解毒,活血,止血。

主治

咽喉腫痛,腸癰,瘡癤腫毒,子宮頸炎,產後瘀血腹痛,疣瘤,崩漏,痔瘡出血。

相關配伍

1、治瘡癤腫毒及無名腫毒,乳癰,鮮山萵苣根適量。搗爛如泥,敷患處。(《河南中草藥手冊》)
2、治扁桃體炎,山萵苣30g。水煎。分2次服。(《河南中草藥手冊》)
3、治子宮頸炎,山萵苣30g,豬膀胱1個。水煎,分3次服。(《河南中草藥手冊》)
4、治扁平疣(瘊子),山萵苣全草研末,醋調塗患處。或用鮮草的乳汁塗患處,保持到翌日再洗掉重塗,連續數日則疣瘤脫落。(《東北藥用植物》)
5、治肺結核咯血,山萵苣10-20g。水煎,久服。(《怒江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藥理作用

降低血中膽固醇。

炮製

一、採集加工

春、夏間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二、炮製方法

揀去雜質,洗淨,泡至約七成透,撈出,悶潤至內外濕度均勻,切片,曬乾。

鑑別

藥材性狀:根呈圓錐形,多自頂部分枝。長5-15cm,直徑0.7-1.7cm。頂端有圓盤形的芽或芽痕。表面灰黃色或灰褐色,具細縱皺紋及橫向點狀鬚根痕;經加工蒸煮者呈黃棕色,半透明狀。質堅實,較易折斷。折斷面近乎平坦,隱約可見不規則的形成層環紋。有時有放射狀裂隙。氣微臭,味微甜而後苦。莖長條形而抽皺,葉互生,無柄,葉形多變,葉緣不分裂、深裂或全裂,基部擴大戟形半抱莖。有的可見頭狀花序或果序。果實黑色有灰白色長冠毛。氣微,味微甜而後苦。

形態特徵

二年生草本,高90-120cm,或更高。莖無毛,上部有分枝。葉互生,無柄;葉形多變化,條形、長橢圓狀條形或條狀披針形,不分裂而基部擴大戟形半抱莖到羽狀或倒向羽狀深裂或全裂,裂片邊緣缺刻狀或具鋸齒狀針刺;下部葉花期枯萎;上部葉變小,條狀披針形或條形;全部葉有狹窄膜片狀長毛。頭狀花序在莖枝頂端排成寬或窄的圓錐花序;每個頭狀花序有小花25個,舌狀花淡黃色或白色。瘦果黑色,壓扁,邊緣不明顯,內彎,每面僅有1條縱肋,喙短而明顯,長約1mm,冠毛白色。花果期9-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田間、路旁、灌叢或濱海處。

相關論述

1、《中國藥用植物圖鑑》:“莖葉煎服可以解熱;粉末塗擦可除去疣瘤。”
2、《河北中草藥》:“能解熱毒,消癰瘍。並有止血作用。用於癰腫瘡毒,扁桃體炎,子宮頸炎,崩漏出血等症。”

附註

同屬植物中功效相同的尚有翼柄山萵苣Lactuca triangulataMaxim.分布於東北、華北和西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