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山溪後棱蛇
- 拉丁學名:Opisthotropis latouchii
- 別稱:福建頸斑蛇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爬行綱
- 目:有鱗目
- 亞目:蛇亞目
- 科:游蛇科
- 屬:後棱蛇屬
- 種:山溪後棱蛇
- 命名人:Boulenger, 1899
- 原始文獻:Proc.Zool.Soc.London,1899:164
- 模式產地:福建掛墩
- 國內分布:中國南部向西到四川
- 中國特有:是
形態特徵,地理分布,生長環境,保護措施,
形態特徵
小型蛇類,全長0.5米左右。頭較小,扁平,與頸區分不明顯;鼻孔背側位,眼小。上唇鱗8(4—2—2)枚或9(4—2—3)枚;頰鱗1枚,入眶;無眶前鱗或個別1枚或2枚,眶後鱗2枚;顳鱗1枚+2枚。背鱗均為17行,起棱;腹鱗138~166枚,肛鱗2枚,尾下鱗45~73對。背面橄欖棕色、橄欖灰色、棕黃色或黑灰色,每1枚鱗片中央黃白色而鱗縫黑色,因此形成黃白色與黑色相間的縱紋;腹面淡黃色或灰白色無斑,尾下正中色深形成黑縱紋。
地理分布
生長環境
生活習性為半水生。其一般生活于山溪中以及喜潛伏岩石、砂礫及腐爛植物下。
保護措施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