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概況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始建於1959年3月,是從事小麥、大豆、甘薯、穀子、雜糧等作物種質資源、遺傳育種、栽培生理、產後加工、生物技術研究和成果套用的社會公益性事業單位,全國農業百強研究所、山東省一類科研院所、山東省產學研合作創新突出貢獻科研單位,山東省省直機關文明單位,山東作物學會掛靠單位。
機構設定:下設小麥育種、小麥栽培、甘薯、大豆、穀子雜糧等五個研究室,行政辦公室、科研產業辦公室和試驗場等三個管理和服務部門,並控股成立山東魯研農業良種和山東金禾農業科技兩個有限公司。是農業部植物新品種測試(濟南)分中心掛靠單位。
人員團隊:現有在職職工123人。其中,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人員39人,博士21人,碩士21人。擁有“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農業部農業科研傑出人才、中華農業英才獎獲得者、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省級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省政府參事等20餘人次。“小麥遺傳育種與栽培”學科是山東省的優勢和重點學科,設有山東省“泰山學者”崗位,2007年獲亞太地區傑出農業科技獎,2008年被評為農業部中華農業科技獎優秀創新團隊,2009年被評為山東省優秀創新團隊,榮立集體一等功。
科研條件:建有品質分析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作物生態生理實驗室和植物新品種測試實驗室等高標準實驗室,面積1000餘平方米,擁有先進的儀器設備120餘台(套),價值1500餘萬元;建有育種掛藏室、網室、加代溫室、曬場、種子庫、作物種質資源庫等,總面積約13000平方米,保存小麥、甘薯、大豆、穀子、高粱等作物種質資源8000餘份;育種試驗田300畝,土地平整,水利設施完備,配備了國際先進的小區條播機、點播機、聯合收割機等10餘台(套),價值500多萬元。
平台建設:
國家發改委:小麥玉米國家工程實驗室
農業部:國家小麥區域技術創新中心
黃淮北部小麥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
黃淮海薯類科學觀測實驗站
國家黃淮海轉基因小麥中試與產業化基地濟南試驗站
國家黃淮海轉基因大豆中試與產業化基地濟南轉基因大豆生態育種與中試試驗站
國家轉基因小麥環境安全評價與檢測技術中心濟南轉基因小麥環境監測試驗站
小麥原原種繁育基地
甘薯原原種擴繁基地
山東省國際(港澳台)科技合作平台:
山東省中法轉基因小麥合作研究中心
山東省中-CIMMTY保護性耕作及高效節水合作研究中心
承擔課題:目前承擔國家自然基金、科技支撐計畫、成果轉化資金、農業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國家轉基因專項、948、省良種工程等科研及條件建設項目60餘項,年均科研經費1500餘萬元。在農業部啟動建設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中,我所爭取到小麥育種、小麥栽培、甘薯栽培、甘薯育種、穀子栽培5個專家崗位和大豆、高粱2個綜合試驗站。在山東省啟動的農業產業體系中,我所為小麥產業體系的首席專家單位。
科研成果:“十五”以來,先後獲得國家和省部級成果獎勵22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6項;育成審(認/鑒)定小麥、大豆、甘薯、穀子等作物品種37個,其中16個品種通過國家審(鑒)定,9個作物品種獲植物新品種權;獲國家發明專利7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高產優質麵包小麥濟南17、高產優質麵條小麥濟麥19、高產優質麵包麵條兼用型小麥濟麥20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示範推廣:近年來先後在萊州、廣饒、鄄城、鄒城、嘉祥、平陰等地建立了優質小麥、小麥壟作技術、優質高產大豆和甘薯示範基地,在全省建立了40餘處科技示範點。“十一五”以來,先後舉辦現場觀摩會20餘次,科技下鄉服務活動200餘人次、培訓班120餘期,培訓基層農技人員和農民民眾3萬餘人次,發放技術資料30餘萬份,及時將最新科研成果推廣到千家萬戶,為全省糧食生產做出了積極貢獻。2009年被省農業廳評為萬名科技人員下鄉抗旱保春管活動先進集體。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將按照“強化優勢學科,提升特色學科,發展新興學科”的發展思路,增強創新意識,弘揚團隊精神,營造求真、務實、團結、奮進的良好學術氛圍,建設和諧、創新型研究所,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為把作物所建設成為山東省重要的農作物科技創新基地、科技成果和人才培育基地、國內外科技合作交流基地而不懈努力!
所長、副書記:張正
副所長(正處級):黃承彥
副書記、副所長:王維星
副所長:李青 宋華東
地址:濟南市工業北路202號
郵編:250100
科研隊伍 作物所以培養高層次人才、知名專家和學科領軍人物為重點,圍繞人才的培養、吸引、使用三個環節,著力建設專業技術人才、管理服務人才、產業經營人才三支隊伍,努力開創人才資源向人才資本轉變的新局面。
現有專業技術人員83人中,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人員43人,18人具有博士學位,23人具有碩士學位,15位專家被列入院首批百名學術專家,6人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擁有國家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4人,試驗站站長2人,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首席專家1人。
趙振東 研究員先後被評為山東省優秀科技工作者、山東省先進工作者、全國先進工作者、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和中華農業英才獎等。
劉建軍 研究員被評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入選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宋健民研究員獲中國青年科技獎。邱若瑞研究員、王法宏研究員被農業部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吳建軍研究員被評為“建國60年影響山東60位新魯商”,李汝玉研究員、姚鳳霞研究員被授予全國植物新品種保護先進個人。
小麥品質育種團隊榮獲“亞太地區傑出農業科技獎”,被評為“中華農業科技獎優秀創新團隊”、山東省優秀創新團隊;農業部植物新品種測試(濟南)分中心被國家知識產權局、農業部、國家林業局授予全國植物新品種保護先進集體;山東魯研農業良種有限公司被評為山東十大農業產業品牌。
趙振東研究員 首席專家趙振東研究員榮獲2012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2013年12月入選
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下設機構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下設小麥育種研究室、小麥栽培研究室、玉米研究室、甘薯研究室、大豆穀子研究室、農產品加工研究室、辦公室、會計室、試驗農場、山東魯研農業良種有限公司、山東魯研農作物脫毒技術有限公司、山東金禾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山東魯研食品技術有限公司。建有小麥品質分析實驗室、分子遺傳實驗室、栽培生理實驗室、恆溫培養實驗室、生化分析試驗室、農作物種子質量檢測實驗室、大型甘薯種薯貯藏庫及自動化溫室等高標準實驗廠所,擁有先進的儀器設備150餘台(套),價值1000餘萬元。
職責任務 主要職責和任務是:從事小麥、甘薯、專用玉米、大豆、穀子、高粱等作物的種質資源創新利用、育種栽培技術和理論研究及新品種選育,農作物的分子標記、基因分離、轉基因技術等方面的研究;農作物種子質量的檢測和植物新品種特異性、一致性、穩定性測試和測試標準的研製等。
1. 小麥、甘薯、大豆、特優玉米、穀子雜糧等作物 品種資源和遺傳研究, 新品種選育及 配套栽培技術研究等。育種技術和理論研究,細胞工程、分子標記及轉基因技術在育種中的套用研究,以高產優質、抗病為重點的育種理論研究。
2. 小麥及其相關作物輕型高效栽培技術研究及示範推廣,研究探索小麥及其相關作物節水、節肥、合理利用農業資源的理論及技術,以達到高產、優質、高效之目的,為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3. 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究與新產品開發。以市場為導向,重點進行糧食作物精深加工技術,質量標準及新產品研製和開發,豐富農產品市場和人民生活;農業技術智慧型化信息系統研究及開發利用。
4. 種質監督檢驗和測試工作。農業部農作物種質監督檢驗測試分中心(濟南)主要承擔農作物種子、種質監督的抽查檢驗和委託檢驗等。對有關企業和地方同類檢驗機構進行技術指導、技術諮詢和人員培訓以及研究新的檢測技術和方法,承擔或參與有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的制定以及有關技術標準的試驗驗證工作。
5. 植物新品種測試工作。農業部植物新品種測試(濟南)分中心主要承擔植物新品種的 DUS 測試,承擔有關植物新品種權屬糾紛以及侵權、假冒案件的技術性鑑定工作以及委託的有關授權品種的抽檢工作;承擔相關植物測試標準的研究;收集、保存 DUS 測試所需要的國內外植物新品種;開展有關新品種保護測試的技術諮詢和技術服務。
科研成果 自 2001 年以來,我所先後承擔各級各類項目 58 項,其中國家自然基金、科技部“ 863 ”、“糧食豐產工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農業部“跨越計畫”、“ 948 ”等國家級項目40餘項,省級項目 20餘項,累計契約總金額 4000 余萬元。
建所以來,先後獲國家和省 ( 部 ) 級科技成果獎勵 112 項,育成農作物新品種 50 余個,其中 20 世紀 70 年代育成的“泰山 1 號”小麥累計推廣面積達 3.5 億畝,享有“泰山壓頂”的美譽, 1978 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近年來育成的濟麥 19 、濟麥 20 、濟麥 21 等小麥品種、齊黃 27 、 28 、 29 、 31 等大豆品種及濟薯 15 、濟薯 18 甘薯品種和魯谷 10 、濟谷 12 、濟谷 13 等穀子品種均通過國家審定,濟麥 20 、濟麥 21 、濟薯 18 獲國家植物新品種權。近年來小麥研究成績顯著,濟南 16 號( 2000 )和濟麥 19 號( 2003 )小麥分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濟南 17 號小麥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1 )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3 ),濟南 18 號小麥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1 ),濟麥 19 號 小麥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3)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5);大豆、穀子、甘薯等 10 餘項研究成果分別獲國家、省科技進步獎。濟南 16 、濟南 17 、濟麥 19 三個小麥品種在全國的推廣面積均超過了 4000 萬畝,為山東省乃至全國的農業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業技術進步做出了積極貢獻。科研成果的推廣套用累計創造社會經濟效益 150 多億元。近 10 年來共發表論著 600 余篇,參加編寫專著 10 餘部,每年在 Field Crops Research 、 Photosynthetica 、 Euphytica 、作物學報、中國農業科學、遺傳學報等國內外一級刊物發表論文 10 余篇,理論研究水平在國內外同行間有較廣泛的影響。
濟麥22
近年來與美、英、德、法、澳、日、韓等十幾個國家及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 CIMMYT )、國際馬鈴薯中心( CIP )等國際農業研究機構建立了長期密切的合作關係,每年派出和邀請參加國際學術交流的專家都在 5 人次以上,促進了國際農業科技合作,提高了我省的農業科技水平。
服務“三農”是作物研究所服務社會的根本宗旨。全所每年分赴全省各地深入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的專家百餘人次,發放科技宣傳資料 10 余萬份,培訓基層農技人員和農民民眾逾萬人次,多名專家被省電台、省電視台、山東科技報、山東科技信息報、農村大眾等媒體和地方政府聘為科技專家。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先後在
青州 、濰北農場、
曹縣 、
鄆城 、
萊州 、
廣饒 等地建立了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科技成果示範基地,在
陽信 建立了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陽信分所。這些舉措,對推動我院科技成果推廣、促進當地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起到了積極作用。
平台建設 國家發改委:小麥玉米國家工程實驗室 農業部:國家小麥區域技術創新中心 黃淮北部小麥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 黃淮海薯類科學觀測實驗站 國家黃淮海轉基因小麥中試與產業化基地濟南試驗站 國家黃淮海轉基因大豆中試與產業化基地濟南轉基因大豆生態育種與中試試驗站 國家轉基因小麥環境安全評價與檢測技術中心濟南轉基因小麥環境監測試驗站 小麥原原種繁育基地 甘薯原原種擴繁基地 山東省國際(港澳台)科技合作平台: 山東省中法轉基因小麥合作研究中心 山東省中-CIMMTY保護性耕作及高效節水合作研究中心
承擔課題 承擔國家自然基金、科技支撐計畫、成果轉化資金、農業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國家轉基因專項、948、省良種工程等科研及條件建設項目60餘項,年均科研經費1500餘萬元。
在農業部啟動建設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中,爭取到小麥育種、小麥栽培、甘薯栽培、甘薯育種、穀子栽培5個專家崗位和大豆、高粱2個綜合試驗站。
在山東省啟動的農業產業體系中,作物所為小麥產業體系的首席專家單位。
示範推廣 該所來先後在萊州、廣饒、鄄城、鄒城、嘉祥、平陰等地建立了優質小麥、小麥壟作技術、優質高產大豆和甘薯示範基地,在全省建立了40餘處科技示範點。先後舉辦現場觀摩會20餘次,科技下鄉服務活動300餘人次、培訓班150餘期,培訓基層農技人員和農民民眾10萬餘人次,發放技術資料40餘萬份,及時將最新科研成果推廣到千家萬戶,為全省糧食生產做出了積極貢獻。2009年被省農業廳評為萬名科技人員下鄉抗旱保春管活動先進集體,2012年被評為全省科技興農先進集體。
國際合作 長期與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國際馬鈴薯中心、美國農業部大豆研究中心、澳大利亞西澳農業部及默多克大學、法國利馬格蘭集團、蘇丹國家農科院等機構保持廣泛聯繫和密切合作。 “十一五”期間,先後邀請接待來自墨西哥、美國、澳大利亞、朝鮮、韓國、匈牙利、孟加拉、荷蘭、德國、日本、秘魯、阿根廷等國家和國際機構的專家來華進行學術交流、訪問和開展技術培訓40餘批300餘人次;派出20餘批70餘人次赴韓國、日本、美國、墨西哥、秘魯、加拿大、荷蘭、英國、俄羅斯、澳大利亞、印度、以色列、法國、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國進行學術交流、技術培訓和訪問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