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種業科技發展綱要(2015-2025年)

山東省種業科技發展綱要(2015-2025年)是一項由山東省政府相關部門頒布的檔案。

簡介,基礎與環境,總體思路原則,發展目標,重點任務,保障措施,

簡介

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科技在現代種業發展中的支撐引領作用,提高我省現代種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推動農業轉型升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綱要。

基礎與環境

種業是農業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戰略制高點,種業競爭的核心是科技競爭。山東是農業大省、種業大省,種業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支持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率先實施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並已成為全國種業科技品牌,良種對農業增產的作用顯著提高,為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糧食安全保障做出了重要貢獻。
目前,全省建成了一大批種業科技創新平台,培養了1000餘名高層次種業科技人才,育成了1200多個自主創新品種(系),獲得了400餘項以品種創新為核心的重大科技成果,培育了一批種業骨幹企業,初步形成了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新品種培育、良種繁育與示範推廣相銜接的現代種業科技創新體系,為加快全省種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對照現代農業發展和種業競爭的現實需求,我省種業科技仍存在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是種業科技創新巨觀規劃和推進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強;
二是種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升;
三是種子品種結構需進一步豐富,高端蔬菜、花卉、畜禽等自主品種市場占有率低;
四是種業科技研發投入渠道單一,公益性與市場化相結合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尚未建立,投入相對不足;
五是種業資源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還不完善。
面對種業高技術、高投入、集約化發展的趨勢,種業企業規模化、集團化、國際化擴張的現實,需要更加重視科技創新在支持種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深化種業科技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保持已有優勢,推動種業科技創新繼續走在全國前列,支持全省現代農業發展。

總體思路原則

(一)總體思路
圍繞國家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和省政府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總體部署,加快建設全國種業科技創新強省。強化種質資源創新、育種技術創新和突破性新品種選育,培育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產優質高抗品種,支撐農業持續發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強化自主研發、企業創新和投融資體系建設,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人才為根本、資本為紐帶、產學研融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科技創新體系,全面提高種業科技發展水平,支撐引領山東農業現代化。
(二)基本原則
堅持政府主導。立足山東種業科技優勢和產業特色,聚焦國家和全省種業發展目標,適應種業科技發展規律,進一步整合種業科技資源,加大政策扶持,增加財政投入,完善法規標準,堅持公益性與商業化相結合,協調推進種業科技的全面發展。
堅持企業為主體。突出企業在種業科技創新體系中的主體地位,引導支持育種人才、技術、資源依法向企業流動,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育繁推一體化的商業化育種技術體系。
堅持協同創新。強化種業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有序銜接,全面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強化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積極推進種業科技創新國際化,增強種業國際競爭力。
堅持統籌兼顧。統籌種業技術創新、品種創新、管理創新和經營創新,全面提高種業研發和套用水平。統籌優勢農產品和地方特色農產品種業科技創新,夯實農業全面發展的基礎。

發展目標

經過5至10年努力,全面推進我省種業技術創新升級,實現育種技術分子化、育種手段智慧型化、育種過程工程化、育種創新全程化,建成全國科技最具創新力、品牌最具影響力、產業最具競爭力的種業科技創新排頭兵。
(一)第一階段(2015至2020年)
——農業新品種培育取得重大突破,有效支撐現代農業發展。在主要農作物、綠色果蔬等領域培育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突破性新品種,在生態林木領域引進培育一批性狀優良的新品種(系),在優勢畜禽和特色水產領域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種質基礎的優良品種(系)。其中,小麥、玉米、海參等品種選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種業基礎研發能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部分領域國內領先。建成一批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示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種業科技創新平台,力爭處於國家領先水平的達10個以上,引進培養具有全國先進水平的種業創新人才團隊15個以上,建立專業化、工程化的育種技術體系。
——種質資源保護技術體系初步建成,育種基礎不斷增強。在全國率先建成農作物、林木、畜禽、水產等4個種質資源中心,加強農業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實現有效共享。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總體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種業競爭力大幅度提升。建立高質量種子生產、加工、處理技術體系和質量監控技術體系,顯著提高我省種子質量的競爭能力。建成一批現代化育種技術區域創新中心和海外育種研發基地,規模以上種業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額的比例達到8%以上,企業品種自主創新率達到50%,進入全國種業前50強的“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科技型種業集團達到10家。
——種業創新環境進一步最佳化,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高。積極構建高效的種業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有效的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為種業科技創新提供重要保障。
(二)第二階段(2021至2025年)
——全面實現我省種業技術創新升級,在全省優勢特色領域建成一批國家級育種創新平台,引進培養一批國內領先的優秀創新團隊,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套用前景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建立專業化、工程化、信息化、高通量的育種技術體系,形成科研分工合理、產學研企緊密結合的種業創新體系,種業創新能力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部分領域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種業產業核心競爭力顯著提高,培育一批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種業產業集群,建成全國種業科技創新強省。

重點任務

(一)加強種質資源保護與創新利用
1、加強種質資源庫建設
依託省農科院、省林木種質資源中心、省畜牧總站、省海洋生物研究院,建設農作物、林木、畜禽、水產四個省級種質資源保護中心,加大對省內外特有農業種質資源特別是地方特色與珍稀瀕危種質資源的保護力度,為現代種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開展國內外優異資源特別是同緯度、同生態地區資源的蒐集和引進,實現農業種質資源的安全保存。到2025年,新收集保存農業種質資源5000份以上,引進國外優異種質資源1000份以上。
2、構建種質資源技術保護體系
根據全省種質資源分布狀況和技術條件,依託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種業企業,完善種質資源保護鑑定圃(場)、特有野生資源原生境保護區、種質資源特性鑑定繁育更新基地等建設,搭建集中保存與原生境保護互為補充的高標準、多層次保護體系。到2025年,建設100個種質資源圃(場)、20個重要野生資源保護區、10-15個區域性種質資源繁育和鑑定基地。
3、加強種質資源鑑定與高效利用
制定統一的生物資源信息數據標準,加快省級生物種質資源資料庫和信息共享服務平台建設,圍繞農業生物資源遺傳多樣性、生態適應性和分布規律,研究動植物重要性狀的精準鑑定與評價技術方法,構建技術體系,到2025年鑑定篩選優異種質資源300份以上。開展重要性狀的基因標記,克隆具有重要套用價值和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功能基因50個以上,創造具有較高利用價值的新材料200份以上,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生物資源核心種質,為種業創新提供基礎支撐。
(二)強化種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究
1、加強生物重要性狀遺傳機理研究
支持育種基礎理論、遺傳機理等科學問題研究,重點突破產量、品質、抗逆、資源高效利用、動物繁殖力等重要性狀遺傳機理與生物學機制。開展生物功能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研究,重點突破規模化、高通量的基因克隆和功能評價理論與技術。
2、開展重大品種創製和育種關鍵技術研究
開發動植物雜種優勢利用新途徑與新方法,創新分子標記、轉基因、超純克隆系等生物育種關鍵技術。制定動植物新品種標準化和規模化測試體系,構建區域性新品種選育、篩選、鑑定和評價聯合網路。
3、開展分子虛擬設計育種的新方法和新技術研究
探索基於生物信息學、大數據及分子設計等理念的育種新技術,建立高通量的基因型和表型鑑定技術系統,突破具有市場價值、特色功能的新型生物反應器技術。
4、突破生物制(繁)種與種子(苗)質量控制關鍵技術
研究作物親本保純及繁育、品種特性保持、新型作物不育系與強優勢雜交利用、作物機械化制種加工、動物胚胎高效生產及移植配套等關鍵技術,建立高效、高質量種子生產技術規程。開展快速DNA指紋檢測、信息化質量控制等新技術研究,建立生物良種質量標準化、信息化控制體系。
(三)培育和創製突破性新品種
1、主要農作物
以“高產優質、抗逆廣適、專用高效、適宜機械化”為主攻方向,到2025年,重點在小麥、玉米、棉花、花生四大作物領域培育突破性新品種4-6個,其中培育國際先進的小麥、玉米品種各1個,成為產業提檔升級的主導品種。
2、綠色果蔬
以“優質、專用、高抗、耐貯”為主攻方向,到2025年,重點培育生產性能和主要經濟性狀超過進口品種的設施蔬菜新品種4-5個,性狀優異的果樹新品種4-5個。
3、優勢畜禽
以“生產性能高、品質優、抗病力強、繁殖率高”為主攻方向,到2025年,重點在優質、高產、市場競爭力強的生豬、肉雞、肉羊、肉牛等領域,培育具有自主種質基礎的新品種(系)5個以上。
4、生態林木
以“高效生態、優質專用、抗性增強”為主攻方向,到2025年,育成耐旱、耐鹽鹼、耐瘠薄的生態綠化、優質高檔用材林木、生態灌草、高檔花卉新品種5個以上。
5、特色水產
以“品種調新、產品調優、檔次調高”為主攻方向,到2025年,重點培育名優、抗逆、生產性能好的魚、貝、蝦、海參和藻類水產新品種(系)6個以上。
(四)加快構建種業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
1、支持現代科技型種業企業發展
鼓勵種業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增加核心種質資源保有量,選育突破性新品種,開展自主創新。發揮在種業企業商業化育種、成果轉化與套用等方面的主體作用,建立以市場和產業為導向的商業化育種體系。
推動人才、資源、技術等創新要素向優勢種子企業集聚,培育一批具備商業化育種能力、育繁推一體化經營、年銷售額過億元的現代科技型種業企業,依靠協同創新延伸產業鏈條,重點在玉米、小麥、蔬菜、棉花、油料、海珍品、耐鹽林木、特色農產品等優勢領域,加快培育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種業產業集群,提高種業整體競爭力。
引導種業企業確立國際化市場戰略,走出國門全方位開展國際科技交流合作,鼓勵在國外設立育種研發中心、試驗示範基地、良種繁育基地和行銷分支機構,併購國外科技型種業企業和研發機構,聯合建立育種研發中心和良繁基地,吸引和培養國際化人才,引進優異種質資源、先進育種和種子加工技術,拓展國產品種海外銷售市場,提升國際競爭能力。
2、增強種業基礎科技創新能力
穩定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充分利用技術、人才和資源優勢,開展種質資源蒐集、保護、鑑定,育種理論、技術和育種新材料創製等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開展小麥、花生、林果等公益性較強的常規作物育種。
積極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瞄準世界種業發展前沿水平,按照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最佳化學科布局,調整學科方向,促進學科融合,培育一批種業優勢學科、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以學科建設促進種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
綜合運用無償資助、成果獎勵、政府購買服務、社會捐贈等方式,提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創新條件和服務能力。鼓勵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發資源面向社會開放,開展技術服務,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
3、搭建高水平種業創新平台
加強技術研發平台建設,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種業企業生物育種領域的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程實驗室、農業種質資源中心、農業分子育種技術平台、農作物種業科學數據共享平台建設,打造優勢種業科技創新高地。
加強技術服務平台建設,支持建設大數據種業信息公共服務平台,積極推動財政資金支持的種質資源庫、試驗數據平台、實驗室、大型育種設施設備等公共資源面向社會開放共享。加強品種核心試驗基地、良種繁育基地、展示示範基地建設,加快成果孵化、試驗示範和輻射帶動。
加強技術成果管理與交易平台建設,建設統一的省級種業科技成果管理資料庫,規範科技成果報告制度。建立種業成果登記和託管中心,制定交易管理辦法,規範交易行為,建設區域性或特色農產品種權評估交易平台。
4、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
鼓勵種業企業聯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組建產權明晰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促進優勢互補,聯合開展種質創新、新品種創製、制種加工技術研發等全產業鏈育種創新。
支持種業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合組建具有法人資質、混合所有制形式的育種平台。引導種業企業以增資入股、購買服務等方式注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深層次、戰略性科企合作。探索建立技術需求導向、項目任務帶動、平台資源共享、機制創新推動的高效協同創新機制。
(五)培養引進高層次種業人才和創新團隊
1、加快新生代種業領軍人才培養引進
依託重大科技項目、重要創新平台和重點創業基地,藉助國家“千人計畫”、省泰山學者和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工程等人才計畫,加大對種業高層次領軍人才和一流創新團隊的穩定支持,形成以領軍人才為核心的優勢創新團隊,構建具有國際視野水平的生物育種人才隊伍。落實柔性科技人才政策,面向海內外引進培養一批國內一流的種業領軍人才和團隊。
2、加快中青年種業科技人才培養
堅持項目、平台、人才一體化,通過省自然科學基金、種業科技計畫、人才科技專項等渠道,每年遴選並穩定支持30-50名中青年種業科技人才開展創新性研究,鼓勵具有較強科研能力的拔尖人才脫穎而出。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加大基層青年種業人才繼續教育和培訓力度,鼓勵高等院校畢業生到種業企業創業,為我省種業發展提供人才儲備和支撐。
3、加快完善人才激勵與流動機制
全面落實國家和省對創新人才激勵政策,支持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種業骨幹科技人員開展基礎性、公益性創新,鼓勵科研人員採取股權獎勵、期權分配、技術入股等方式到企業開展合作研發,並按規定參與科研成果權益分配。支持種業企業與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合作定向培養企業種業人才,鼓勵企業科技人員兼職教學和參與基礎研究,促進種業創新人才雙向交流。

保障措施

(一)大力實施種業科技創新工程
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綜合運用各項扶持政策,組織實施省種業科技創新工程,開展種業全產業鏈科技創新,打造農業良種工程升級版。
(二)建立多元化投融資體系
加大後補助、成果獎勵等激勵性資助方式的比例,提高財政經費使用效益。充分發揮省級現代種業發展基金作用,擇優支持一批實力強、潛力大的“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開展商業化育種。
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密切合作,採取貸款貼息、擔保貼費、風險補償等方式,引導金融資本和其他社會資本投向種業創新。支持種業企業吸納關聯經營主體發起設立專項擔保基金,增強種業貸款擔保能力。
鼓勵骨幹種業企業通過兼併、重組、聯合、入股等方式集聚資本,引導現代化種業企業上市融資。
(三)加速種業科技成果轉化
推進種業科技人員績效評價改革,將科技人員在種業科技創新方面的實際貢獻作為績效評價的主要標準,引導科研人員將論文寫在大地上,實現從單純追求成果數量向注重創新質量轉變,加快種業成果產業化。
積極推進種業科研成果權益比例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政策,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種質資源和技術方法等要素與種業企業進行股份制合作,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種業職務發明成果的轉讓收益,按不低於50%的比例獎勵科研負責人、骨幹技術人員等重要貢獻人員和團隊。
(四)加強現代種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
以農業科技園區、農高區為載體建設種業孵化器,創辦、引進專業科技服務機構,為種業企業提供技術孵化、法律諮詢、科技融資、信用評價等配套服務,政府通過委託或購買服務的方式給予支持。建設黃三角農高區種業技術試驗中心,實行優惠的土地政策,為省內外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提供技術成果試驗示範基地。建立健全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鑑定)網路、種子質量檢測中心、種子管理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健全完善種業技術支撐體系。
建設種業科技資源共享平台,進一步加大公共科技資源面向企業開放的力度,套用“創新券”等政策措施,支持種業中小企業開展科技創新活動。
通過現代服務業稅收優惠、科研經費加計扣除等政策,鼓勵企業創辦具有獨立法人性質的研發中心,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單位、產業技術戰略聯盟聯合組建新型股權結構的企業化重點實驗室,發展新型種業科研機構,激發社會創新活力。
開展“網際網路+種業科技行動”,創新種業研發、轉化、行銷模式,建立全新的良種推廣銷售、信息服務網路,以網際網路思維打造現代化的智慧種業。
(五)加強種業智慧財產權保護
加強種業智慧財產權保護,加大對侵犯智慧財產權等違法行為的整治力度,確保科技人員、單位與企業的合法權益。
完善農業新品種、新種質價值評估系統,支持鼓勵從事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科研人員更加注重新品種培育、新種質創製、功能基因挖掘、育種技術創新等,支持及時申請自主智慧財產權,切實加強有效的智慧財產權保護。
加強種權評估、種業經紀人才隊伍建設,探索種業科技成果託管交易和質押融資等智慧財產權保護和利用渠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