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海陽市郭城鎮土堆村

土堆村位於郭城鎮東部,地處東經121°08′,北緯37°03′。東南與沙旺村相接,西與郭城交界,南與桂山村接壤,北與南、北申家村相連。隸屬郭城鎮,距鎮政府駐地2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2.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海陽市郭城鎮土堆村
  • 地理位置:郭城鎮東部
  • 面積:1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745人
村名由來,概況,大事記,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村名由來

明崇禎年間(1628-1643年),劉姓建村。因建村處有一大土堆,故命名土堆村。另一說為,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劉姓在此建村居住,因村西有一土山,遂稱土堆村。

概況

2002年,全村總戶數286戶,745人。有劉、於2姓,均為漢族,其中劉姓人口較多。 195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1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5萬元。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43.9萬元,人均槳廈懂臭純收入3053元,第一、二產業占農村經舉籃全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是85%、15%。

大事記

1940年本村建染線廠。 1941年3月八路軍進駐,本村解放。 1952年2月成立互助組。 1982年投資12萬元,全村用上電網供電。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9年投資25萬元,全村吃上自來水。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00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00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辯潤項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達到260公斤,比1978年增長6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398公達姜懂斤,總產21.7萬公斤。1978年以來,全村發展果園2.7公頃。2002年,農業總收入達到800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第二產業收入微薄。改革開放以來,發展了制線廠、染線廠等企業。2002年,全村工業從業人員80人,收入143.9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1950年建國小,設1個複式班,有教師2人。1978年建幼稚園,有教師1人。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各類大、中專院校的學生30人。 人民生活建國前,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人均糧食210公斤。2002年,有各種運輸車104輛,機車186輛,電話207部,電視機275台,電冰櫃、洗衣機162台。 村莊建設解放前,村民居住以草房為主,人均不足10平方米。1985年開始,村統一規劃街道、建房,全村建新房85棟。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0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劉作友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最早的黨員。1943年2月成立黨支部。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時有黨員4名判察。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3個府轎虹疊,黨員33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劉作友、劉茂芝、劉寶齋、劉亭芝、劉豐和、劉豐林、劉進堯、劉善芝、劉文芝、劉岐亭、劉前芝、劉進典、劉豐和、劉利芝、劉海平。2000年6月起,劉前芝復任黨支部書記。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3年,設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設立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劉作友(兼)、劉亭芝、劉雪芝、劉善芝、劉文芝、劉德榮、劉利芝、劉德剛、劉作培、劉前芝、劉進典、劉豐河、劉海平、捉恥境劉松山、劉振朴。2002年5月起,劉前芝復任村委會主任。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