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劉家村(山東省海陽市郭城鎮下轄村)

明崇禎年間(1628-1643年),劉姓兄弟四人劉朝厚、劉朝福、劉朝眾、劉朝末,從“雲南”玉蘭村遷入此地,於河東岸建村,以姓命名東劉家村。另一說,劉姓從蘆上村遷此建村,因村坐落於蘆上村東,故命名東劉家村。 東劉家村位於海陽市北部,地處東經121°09′,北緯37°04′。村西為煙鳳公路,交通比較方便。東與龍口村為鄰,西南與土堆村接壤,南與沙旺村隔東劉家水庫相望,北與北申家村相連。隸屬郭城鎮。距鎮政府駐地4公里,距市政府駐地48 公里,距煙臺市70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約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93.3公頃,山嵐26.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蘋果、乾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291戶,803人,均為劉姓,全屬漢族。 195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5萬元。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92萬元,人均純收入3045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是97%、1%、2%。是全市經濟強村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劉家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海陽市郭城鎮
  • 地理位置:海陽市北部
  • 面積:約5平方公里
  • 人口:803人
  • 耕地面積:93.3公頃
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9年,建立村國小,時有學生80人。改革開放後,教育質量逐步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0人。 人民生活建國前,常年人均糧食170公斤左右。建國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糧食產量和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25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350公斤,全村總收入20萬元。2002年,人均糧食420公斤,全村有機動運輸車120 輛,機車100輛,程控電話部,彩電18180台,電冰櫃20台,洗衣機2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街道高低不平,破爛不堪,大部分房子漏雨,人均居住面積僅有五六平方米。建國後,建起新房,舊房也進行了翻新,寬闊明亮。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5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9年冬,西嶗口村中共黨員來本村,發展劉文慶、劉漢喜、劉德興、劉曰坤、劉仁圃、劉京華等加入中國共產黨;劉家疃中共黨員來本村,發展劉漢堂、劉還旭、劉還昕、劉丕興等人入黨,同時成立黨小組,主要負責人為劉漢堂、劉德興。1942年1月,成立村黨支部。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劉德興、劉雲寶、劉環欣、劉京華、劉喜臻、劉志樂、劉喜成、劉雲水、劉進竹、劉培玉、劉志雲、劉志賢、劉志珍、劉志東。2002年,全村有3個黨小組,33名黨員。 1998年以來,村黨支部連續四年被中共郭城鎮黨委評為先進黨支部,黨支部書記劉志東連續四年被評為縣級優秀黨員。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1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劉國發、孫萬寶、劉洪義、劉喜成、劉德福、劉丕壽、劉丕寶、劉志成、劉丕曉、劉愛軍、劉志善、劉培松、劉志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