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里鎮(山東省沂源縣東里鎮)

東里鎮(沂源縣下轄鎮)

山東省沂源縣東里鎮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東里鎮位於沂源縣東南部,地處淄博、臨沂交界處,是淄博市的南大門。境內交通便利,距青萊高速10公里,韓萊公路貫通全境。鎮駐地距縣城35公里,全鎮總面積132.18平方公里,轄64個行政村,常住人口52848人(2017年),是全國重點鎮、省級中心鎮、省級文明鎮和省級旅遊強鎮、山東省第二批特色小鎮。

2019年10月,東里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里鎮
  • 外文名稱:Dongli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64個行政村
  • 電話區號:0533
  • 地理位置:沂源縣東南部
  • 面積:132.18平方公里
  • 人口:52848人(2017年)
  • 方言冀魯官話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魯C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經濟,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特色產業,強鎮由來,轄區人口,遺址,社會進步,人民生活,鄉鎮建設,組織建設,相關人物,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人口數據,獲得榮譽,

歷史沿革

東漢時即是東安郡治所附近的大村鎮,為歷代軍事、政治、交通重鎮。1939年屬沂水縣第三區,為國民黨山東省政府駐地。1944年解放,屬沂北行署韓旺區。1952年8月沂水縣撤銷,屬莒沂縣韓旺區。1952年1月,由莒沂縣劃沂源縣為第九區,同時將大泉區(七區)的前、後繩莊,前、後暖院,朝陽官莊,葦子峪六個村劃入。 1957年撤區並鄉,為東里鄉,原屬第九區管轄的銅陵、瓜峪、紫荊峪、張家坡4個小鄉共37個村劃出設張家坡鄉,同時將第十區的西長旺鄉劃歸東里鄉管轄。1958年成立東里人民公社,年底張家坡公社併入。1962年又將張家坡公社劃出。1965年東里公社改稱東里區。1969年將張家坡公社的紫荊峪、孟家莊、劉家圈三個大隊劃歸東里區。1971年復稱東里公社,1984年改社設區、鄉。東里區轄4個鄉、鎮,即東里鎮、水北鄉、福祿坪鄉、韓旺鄉,同時將唐山公社的江河南、前河南、後河南、王坪、毛峪、 東可樂山、西可樂山、上柳溝、下柳溝、梅家坡、鄭家旺等12個村劃東里區。1985年撤區、鄉,設東里鎮,同時劃出福祿坪、韓旺2個小鄉設立韓旺鄉,韓旺鄉在1994年撤鄉建鎮。2001年3月原東里鎮、韓旺鎮合併為東里鎮。
沂源縣東里鎮發放養老金沂源縣東里鎮發放養老金
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東里鎮

地理環境

東里鎮位於沂源縣東南,鎮駐地距縣城40公里。東與張家坡相接,西同中莊鄉、西里鎮接壤,南與沂水縣交界,北與石橋鄉相連。

經濟

建國初期,全鎮國民生產總值38.46萬元,1978年為418.5萬元,2 000年為4.1億元, 第一、二、三產業所占比重分別為4∶4.5∶1.5。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900萬元,年末社會金融各項存款餘額1.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00元。該鎮農業發達。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鎮政府把林果業作為重要產業,不斷擴大果品生產規模,調整生產結構,提高質量,拓展銷路。到2000年底,全鎮林果業總面積3000公頃, 年產果品10萬噸,產值2億元,逐步形成了“產、銷、儲、運、加工”為一體的產業化體系。工業方面,自1980年先後興建投產了東里磚瓦廠、東里皮毛廠、東里水泥廠、東里鞋幫廠、華聯公司、永新實業公司等企業。上述企業促進了東里鎮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商業、飲食服務業等的發展。
東里鎮舉行“幼兒器械操”比賽活動東里鎮舉行“幼兒器械操”比賽活動
2017年,東里鎮實現境內財政收入1.37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7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446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39元。
 

第一產業

1946年糧食畝產僅100公斤,實行土地改革後,1949年糧食畝產180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達到400公斤,總產達到1280萬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鎮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有了極大提高。 在此基礎上,全鎮農民科學種田,到1980年糧食畝產達到580公斤。為擴大耕地面積,1978年開展大規模農田基本建設,使旱澇保收田擴展到800公頃。
1990年以來,實行種植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林果業。經過調整,全鎮糧經比例達到1∶9,形成以葡萄、蘋果為支柱,黑李子、金太陽杏、優質桃、紅將軍蘋果和柿子等名優品種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林果總面積達到3000公頃,其中葡萄1666公頃、蘋果1000公頃、 其他乾鮮果333公頃,年產各類果品10萬噸,年收入突破億元大關。在結構調整過程中, 注重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果品質量檔次不斷提高,所產葡萄2001年1月通過山東省農業廳的檢測認證, 被確定為無公害農產品。2001年8月,召開東里鎮無公害葡萄新聞發布會,東里鎮成為山東省首家無公害葡萄基地。在調整農業結構的同時,積極進行配套服務,抓果品的貯存、加工、運輸,實現果品二次增值。先後建成果品保鮮庫450多個,貯存能力達6萬噸;全鎮果品行銷專業村23個、專業戶105戶, 從事果品行銷人員1500多人。果品批發市場達20多處,成為沂蒙山區果品集散地。
2000年底, 全鎮農業總產值1.5億元,其中種植業2000萬元,林果業總產值11000萬元,畜牧業總產值2000萬元。

第二產業

建國前,僅有水泥、缸瓦、製鞋等零星私營手工業,建國初手工業作坊大部分停工。1961年建成農機廠、農具廠、交通運輸廠、建設用具廠4家小型工廠,從業人員1000人,固定資產30萬元。1978年,全鎮工業項目發展到20個,年產值20萬元, 利潤13.5萬元,從業人員達420人。1980年後,又先後辦起了東里鎮皮毛廠、東里鎮水泥廠等21個企業項目,其中所產皮革產品暢銷全國30多個地區;皮毛廠生產的挖花掛毯,有各種圖案,技藝精湛,遠銷澳大利亞、英國等十多個國家。1986年,該廠為國家創外匯110萬元,創產值150多萬。永新實業公司成立後,形成以果品為龍頭,以皮革、鋼材、橡膠產品為輔的工業格局,年產值1500萬元,創利稅100萬元。19 96年華聯礦業有限公司成立後, 工業規模逐漸擴大。2000年投資620萬元對華聯公司進行多項技術改造, 投資180萬元籌建華聯石英有限公司。2000年華聯公司生產鐵精粉33萬噸, 產值7000萬元,利稅1200萬元。2000年,投資1.2億元擴大永新規模,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的匯源公司濃縮汁生產線投產。2000年,全鎮共有企業397家,第二產業從業人員2239人,實現產值2.5億元,利稅1500萬元。

第三產業

東里鎮地處臨沂、萊蕪、淄博市三地交通樞紐位置。建國前,商業、飲食業、服務業、客貨運輸等行業較多,各類店鋪達50多家。建國初,東里鎮有規模較大的供銷合作社,隨著集體商業日益壯大,從業人員有2300多人。1953年,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各種私營商業納入合作化軌道。1978年以後,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客貨運輸業日趨繁榮。1988年,有國營網點20多處,集體網點63處,個體網點發展到1000戶。 此外,農村尚有各類從事個體經營的商販450多戶。進入90年代,個體私營經濟步入快車道,國營集體服務網點大多數實行集體承包或私人承包。鎮政府為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不斷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為第三產業發展創設優良的環境,先後建起東里、韓旺、水北、柴家莊4個農貿市場,在東里鎮駐地開發商業街2條,果品批發市場450處。至2000年底,全鎮個體私營工商戶達到516戶,私營企業47家,個體運輸戶227家, 其中客運戶45家。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100人,年末固定資產總值0.85億,實現總產值2400萬元,創利稅160萬元。

特色產業

東里鎮現為山東省首家無公害葡萄生產基地,果品的生產成為東里鎮的經濟特色。果品業的生產帶動了第一、二、三產業的興起。東里皮毛產品,如皮毛褥、皮大衣等遠銷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頗受國內外客商的青睞。
工業經濟實力不斷壯大
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實施“環保工業立鎮”戰略,逐步打造效益型、節約型、環保型、生態型工業產業結構。一是培育發展骨幹企業,重點培育了華聯、匯源兩大骨幹企業。華聯公司是一家以鐵礦石開採加工為主的企業集團,其中採礦企業年產鐵精粉60萬噸,同時控股華聯金屬、格賽博等五家企業,年實現銷售收入12億元,利稅4億元。匯源公司年產濃縮果汁1.5萬噸,加工牛奶2萬噸,年實現銷售收入2.5億元,利稅3000萬元。二是壯大企業群體,拓寬民營企業發展空間。華朋源塑膠製品、和美華化工、匯寶顆粒飼料、匯東新型建材、開成礦業等一批民營企業實現膨脹發展,全鎮擁有各類民營企業80餘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1家。三是最佳化工業發展環境,出台了一系列工業及招商引資獎勵政策,極大的推動了工業經濟發展。2008,全鎮實現工業銷售收入54.5億元、利稅10.6億元、利潤7.2億元。
東里鎮 冬季大棚 豐收東里鎮 冬季大棚 豐收
綠色農業和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
一是農業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全鎮現有林果面積5萬畝,糧經比例1:9,建成了紅富士蘋果、葡萄、優質桃等果品生產基地,年產各類果品50餘萬噸,優質果品率達到80%以上。畜牧業方面建立了“康泰現代化奶牛養殖場”、“優質波爾山羊養殖繁育基地”等規模化養殖小區,全鎮奶牛存欄量達到1000餘頭,波爾山羊等各類畜禽存欄達到100萬餘只(頭)。二是農業產業化步伐不斷加快。實施農業龍頭企業帶動戰略,延伸農業產業鏈,現有匯源果汁、華聯果業、和美華農業協會等龍頭企業,大型氣調保鮮庫、儲藏庫400餘座,全鎮果品貯藏、加工率達到90%以上。三是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近五年來累計投資4600萬元,新修、改善硬化道路200餘公里,實現了硬化道路“村村通”,底解決了農村行路難的問題;建成大型節水灌溉工程36處,“四小”水利工程5000多個,擴大和改善灌溉面積2萬畝;同時鋪開了優質飲用水“村村通”工程,解決了36個村、3.5萬人的飲用水安全問題;鋪開並完成850處“一池三改”工程,累計建池3000多個;徹實施了20個生態村建設,民眾生活環境明顯改善。
生態、旅遊和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
一是集中開展了“打造生態高地、建設美好家園”活動。加快植樹造林工作步伐,全鎮林木覆蓋率達到50%。實施主幹道“美化綠化亮化淨化”工程,建設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立健全了衛生保潔工作機制、垃圾清理處理機制、監督考核機制。積極推進礦山資源和能源節約,依法開展了礦山開採秩序綜合整治活動。二是以啟動旅遊服務業發展為主線,完善旅遊發展規劃,各類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完成了唐山景區一期工程建設,唐山寺、龍紋圖騰、摩崖石刻等景點得到逐步開發。三是以爭創旅遊強鎮為目標,紮實推進中心鎮建設。建立了政府引導、市場融資、多元投入“三位一體”的投資機制,構建城鎮發展框架,實施了沂河綜合治理、鎮駐地綜合改造等重點工程,建成了東里小商品批發市場,鋪開了東里老街商業文化一條街建設等工程。四是積極繁榮商貿服務業。制定實施了稅收減免政策、納稅人獎勵辦法,有效的激勵了餐飲、運輸、建築等產業發展,全鎮個體民營經濟戶達到2000餘家。
2004年,東里鎮把握加快發展這一主題,以建設工業強鎮、商貿重鎮、旅遊名鎮、農業產業化大鎮和全市經濟強鎮為目標,狠抓各項工作落實,經濟和社會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顯著成就。 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9億元, 增長35%;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5億元4.2億元和3.2億元, 分別增長8%、45%和3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07億元;地方財政收入3000萬元,增長7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600元,增長16%。 工業經濟取得突破性發展。全鎮工業運行質量和經濟效益實現歷史性突破,實現工業利稅3.5億元,利潤2.5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億元,經濟總量突破8億元。突出抓好華聯工業、 匯源工業和民營經濟3個經濟小區建設,著力培植壯大華聯、匯源等骨幹企業,華聯公司利稅過億元,排全市明星企業第23位,匯源公司出口創匯1000萬美元。 農業產業化水平顯著提高。依託匯源公司龍頭企業,大力抓好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建設,奶牛存欄量達到2000頭,初步建成優質奶牛養殖繁育基地;實施果業產業化經營,拉長產業鏈,新建儲量2000噸以上大型保鮮企業12處,儲鮮能力達到12萬噸;努力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 投資380萬元新建人畜用水工程12處,發展四小水利工程1000處,擴大和改善灌溉面積2600畝,積極改善農民民眾生存環境,提高農民民眾生活水平,大力推動新型農村家園建設,建成“畜沼果”生態家園示範戶200個。 商貿名鎮建設步伐加快。切實抓好城鎮規劃,完成了城鎮發展建設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全年硬化道路78.5公里,實現了硬化道路“村村通”。以美化、亮化、綠化城鎮為目標,深入開展鎮駐地面貌和道路域綜合治理,全面鋪開城鎮綜合改造、無公害批發市場和九頂蓮花山旅遊開發工程建設,不斷推動商貿、旅遊等產業發展,全年完成基礎設施投資3600萬元。 精神文明和社會事業全面推進。積極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紮實開展了文明鎮、文明村莊創建活動;突出抓好計畫生育村民自治、流動人口管理和計畫外人口控制,2004年全鎮人口自然增長率5.05‰,計畫生育率達到99.3%。健全完善公共醫療衛生體系,籌措資金260萬元,實施了鎮衛生院改造工程和村級衛生室規範化建設;積極推進教育初步現代化,投資500萬元完成了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全面啟動中國小校布局調整和資源整合。 努力保持;會和諧穩定。高度重視民眾利益保障機制建設,配齊配強信訪幹部隊伍,建立健全信訪工作機制,嚴格落實領導幹部“一崗雙責”、公開接訪包案責任制;積極開展政法工作;大力加強安全生產“雙基”工作,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不斷強化農村困難群體救助體系建設,認真做好救災救濟和民政優撫工作,社會保障功能進一步增強。

強鎮由來

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山東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鎮,山東省無公害葡萄生產基地,淄博市紀檢監察案件檢查工作先進鄉鎮,淄博市計畫生育工作“三為主”鄉鎮,全國農村合作經營管理工作先進集體,山東省先進婚姻登記處,淄博市發展鄉鎮企業先進單位,“八五”綠化先進單位,淄博市信訪工作示範單位,沂源縣經濟綜合實力第一鎮,發展鄉鎮企業先進鄉鎮等。2000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命名為中心鎮。
大事記 清宣統三年,清政府設定三衙駐有巡警。
1928年12月初,沂源縣東里店國小黨支部誕生。為沂源縣第一個黨支部。
1929年5月12日,國民黨包圍東里店國小黨支部,東里地下黨組織被破壞。
1939年6月7日, 日軍出動15架飛機轟炸東里店,4000多間房屋化為灰燼,300多人被炸死。
是年,國民黨山東省政府駐東里鎮。
1952年3月,沂源縣第一中學在東里建立。
1965年5月,東里區劃成6個公社:東里公社、水北公社、柴家莊公社、西長旺公社、韓旺公社、福祿坪公社。
1973年12月15日,韓旺鐵礦籌備處成立,1980年1月1日建成投產。
1978年2月, 東里公社開展大規模農田基本建設,投工233萬個,河灘造地150公頃,平窪整地133公頃,山嶺整地127公頃,旱澇保收田擴展到410公頃。
6月10日, 韓萊公路東里段工程勝利竣工。 共動用石頭60904立方米, 搬土石329.268立方米,築路基116.983平方米,投工273.53萬個。
1979年7月7日,東里公社第六次婦女代表大會召開。
7月14日,東里公社共青團第七次代表大會召開。
1980年12月18日,中國共產黨東里公社第四次代表大會召開。
1981年1月19日,東里鎮人民公社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
1983年2月,東里鎮水泥廠正式投產。
1985年5月26日,東里區劃分為東里鎮、韓旺鄉。
1987年4月,沂源縣第一皮毛廠在東里鎮正式投產。
1989年3月,東里永新實業公司成立。
4月,華聯礦業公司正式成立。
1992年5月8日,東里鎮被命名為沂源縣少數民族開發區。
2000年1月,東里鎮被山東省政府命名為中心鎮。
2001年1月,東里葡萄被山東省農業廳評定為無公害農產品。
3月,東里鎮、韓旺鎮合併為新的東里鎮。
自然狀況 東里鎮地處山區和丘陵地帶,地勢北高南低。東西最大距離13.375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3.425公里, 全鎮占地面積13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333公頃,主要山脈有旋峰頂、雙葫蘆頂、唐山、鳳凰崮、臥山(文山)、鶯鶯崮、跑馬嶺、保全崮、劉家大崮子、黃老母山頂、青山、桃花崮等。其中唐山最高,海拔為1000米。主要河流有:沂河、北三莊河、水北河、馬泉河、紅水河,境內流長18.375公里,流域面積95公頃,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穀子、地瓜、高粱、花生、大豆等。 特色農產品:葡萄

轄區人口

東里鎮轄64個行政村,總人口5.29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69‰,全鎮少數民族有回族,人口為420人,占全鎮總人口的7.9‰。全鎮有江、何、曹、耿、王、李、翟、劉、楊等65個姓氏,其中翟姓最多。常住人口52848人(2017年)。

遺址

東安遺址位於該鎮東安村,屬周至秦漢時期古遺址。位處山前平原台地,文化堆積厚1.5米,面積2800平方米。採集遺物有陶器、磨製石器、銅器、磚、瓦當等。東安村還為漢東安故城遺址。故城始建於西漢景帝二年(前155年),為東安縣治所,東漢末年改為東安郡治,隋大業十年(614年)廢。故城面積約40萬平方米。東部有護城河,北、中部地面暴露有殿宇和城牆殘跡,未經發掘,城區布局和建築分布不詳。在北部老城頂位置的地面,散布大量的花紋磚、瓦及帶有“萬歲”“長樂未央”等字樣的半瓦當。採集遺物有石斧、刀,陶盆、壺,銅鏡、劍、簇及鐵印等。
東安墓群位於東安村北,屬商至漢代墓葬,長150米、寬70米的土丘上。地面散布各種花紋的墓磚,多處有古墓暴露,出土大量的陶器、銅器及漢畫像石等。已發掘、清理1座商代墓葬,出土銅鐃、弓形器、車具、戈、簇等30多件。
莒魯會盟地位於今鎮境院峪村北。春秋初年,莒(今膠州境)、魯兩國因爭鄆地不睦,經紀國出面調停,於公元前715年在浮來山(隋代稱松山,今稱保全崮)會盟,釋怨結好。故《左傳.隱公八年》載:“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於浮來,以成紀好也。”
聖壽寺位於院峪村北保全崮(松山)山麓。佛教寺廟,建於五代後梁乾化年間(911年),當地稱西寺。由西寺沿山路向上有閔仲祠和閔子書院。始建稍早於聖壽寺,明代曾重修。聖壽寺歷經數朝重修,清代時規模最大,曾有文廟、大雄寶殿、羅漢堂、三官廟、神堂廚社等眾多建築。民國後廟漸廢,僧漸少,現僅存文廟和大雄寶殿各3間,其餘大片古建築已成斷壁殘 垣。此處古建築群內,尚存有明清兩朝地方官員及文人名士詠記閔子書院、閔仲祠和浮來山的詩文多篇。
隋唐摩崖造像位於該鎮唐山(古稱塔山)南側懸崖上。造像分布在長80米、高20米的崖壁上,共有8龕503尊雕像。其中高浮雕497尊,陰刻1尊,單獨組5尊。造像前有一組高100厘米,披堅執銳,叉腰怒目,足踏鬼魅的獨立雕像。每尊高浮雕像高約40厘米,多盤膝坐姿,神情姿態各異。此處摩崖造像的數量、規模、文物價值等全省罕見。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建國前,東里教育狀況較為落後,僅有條件較差的國小4處,在校學生有400人, 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建國後,教育事業空前發展,幼兒教育、普通教育、 成人教育全面展開, 截至1988年, 已發展至國小61處、中學2處,在校學生6810人, 教職工331人,學生入學率達到95%。進入90年代,鎮政府加強了對教育的投資, 先後投資1000萬元,改善辦學條件,新建學校24處,改造校舍280間。1996年成立成人教育中心,培養農村各類技術人才1150人。1998~2000年,鎮籌集資金20萬元作為教育獎勵基金,用於獎勵模範教師和優秀學生。2000年,全鎮共有國小24所,在校學生4020人, 中學2處,在校學生2680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及學校設施配備均達到規定標準。截至2000年,已先後為國家輸送大中專生8087名,其中本科628名、大專2346名、中專6313名。
建國前,鎮內醫療條件較差,全鎮僅有兩家私人診所,且條件簡陋,民眾就醫困難。建國後,醫療條件有所改善。1952年,國務院為支援沂蒙革命老區,撥款修建了占地面積1.3公頃、 建築面積4109平方米的東里醫院,民眾就醫條件有了較大改觀。1960年,各村成立衛生室,配備赤腳醫生,實行合作醫療制度。1990年,鎮政府投資50萬元,對原東里醫院進行重建,建成門診樓、病房樓各1幢,並投資60萬元購置了B超等先進醫療設備, 安裝了暖氣, 改善了醫療條件。在投資改善東里醫院的同時,1985年以來,又投資40萬元建成了韓旺衛生院,使民眾就近就醫。2000年,全鎮有衛生院2處,村級衛生室43處,醫務工作者104人,病床106張。

人民生活

建國前,廣大民眾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年均口糧56公斤,經濟收入不足50元。建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9年人均口糧330公斤,人均收入56元。1978年,糧食單產達400公斤,農民存款合計達43萬元,農民溫飽問題已經解決。70年代農村口糧以玉米、地瓜為主,80年代以小麥麵粉為主,90年代以麵食加雞、魚、肉、蛋為主。如今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有90%以上農戶建有磚石結構新居,全鎮人均住房面積20平方米。 電話裝機量4926部,行動電話1300部,電視機1.2萬台,其中閉路電視普及率達70%。80年代普及腳踏車,進入90年代,機車、機動三輪車、各種汽車已逐步成為代步和運輸工具。全鎮現有機動車輛1500輛,其中個人擁有1400輛。全鎮已實現“四通”:村村通程控電話,村村通油漆路,戶戶通電,戶戶通自來水。60%的農民加入社會保險。機械化、電氣化的普及,使農民勞動強度大大降低。2000年,東里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320元。

鄉鎮建設

建國前, 東里鎮住房條件較為落後,人均住房僅有8.6平方米。建國後,鎮政府大力改善人民民眾的住房條件。1978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6平方米,2000年人均住房面積已達到20平方米。在改善人民民眾住房條件的同時,根據實際進行了一系列基本建設。1976年,韓萊公路東里段開始興建,1978年竣工通車。1977年4月,興建香磨大橋, 1977年7月全面竣工通車。1992年9月,鎮駐地中心街竣工。2000年6月,貫穿蠶場、柴家莊、三莊三村的致富路通車,7月1日唐山街竣工通車。當年,完成了韓旺路漢成段硬化工程和東西大橋至西可樂山路面硬化工程,完成了龍興路以及高家官莊、石馬山等10條連村路、進村路硬化工程。2000年,新建兩處糧援項目工程,完成東安村千畝高產農業示範園節水灌溉工程,並修建經濟園蓄水池。全年,道路建設、水利建設總投資1000萬元。根據國家有關加快小城鎮發展的戰略,按照東里鎮實際情況,該鎮已把小城鎮建設納入社會發展總體規劃。2000年東里鎮被省政府命名為中心鎮。
傳統手藝促民增收傳統手藝促民增收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28年12月,中國共產黨東里店(時屬沂水縣)國小黨支部成立,為境內最早的黨支部,校長李松舟(李清濰)任支部書記,教員黃簡齋任組織委員,劉華亭(劉鐵英)任宣傳委員。黨支部建立後,即在東里店、安樂一帶組織農民協會。1943年8月,沂中縣東里區委員會建立,翟作標任區委書記。1944年4月下旬,中共魯中區黨委機關從南沂蒙遷駐東里店、 河南等村。1958年10月6日,東里鄉黨委改稱紅星人民公社黨委會。1980年12月18日,中國共產黨東里公社第四次代表大會召開,這是“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召開的第一次黨代會。
基層政權建設 1957年,東里鄉成立。1958年10月,東里鄉黨委改稱紅星人民公社黨委會。 是年12月,成立東里人民公社,1965年5月改為東里區,1971年復稱東里公社, 1985年5月建立東里鎮人民政府。至2000年,先後召開了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 2001年5月,召開東里鎮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選舉產生了第十三屆人大主席團和政府組成人員。
中共領導下的民眾組織1937年七七事變後,人民民眾投身到抗日救亡鬥爭中去,1939年山東省政府遷至東里。山東縱隊民運部部長李林和武裝科長王濤(王富春)來東里做統戰工作,工人團體有東里抗日救國會,建國後改稱東里工人聯合會,簡稱工會。農民團體在土地革命時期有東里農民協會,抗戰時期稱東里農民抗日救國會,簡稱農會。1979年7月14日,東里公社共青團第七次代表大會召開,選舉出第七屆團委會。

相關人物

江孔燧(1577~1647) 東里店人,18歲中秀才,39歲中舉人,明崇禎元年戊辰科進士。先後任南京吏部司事、南京戶部陝西司主事、戶部廣東司員外郎、戶部江西司郎中、四川重慶府知府、山西分守冀南道副吏、湖廣扶夷兵備道參政、河南按察使,後因兵亂辭官回鄉隱居,清順治四年(1647年)卒,終年71歲。
馬川啟(1905~1948) 1905年生於沂源東里區劉家莊一個貧苦的回族家庭。七七事變後,組織抗日游擊隊抗擊日軍侵略,1946年土地改革時,馬川啟任農會主任,鬥倒村里地主。在解放戰爭中,帶領回族民眾踴躍支前,參加過淮海戰役、萊蕪戰役,足跡踏遍大江南北,多次受獎,被民眾稱為“英雄的穆斯林”。
張華(1894~1980) 字龍初,呈訥翁,東里韓旺四村人。出身中醫世家,自幼天資聰慧,受家庭影響,潛心研究醫學。張華喜讀書,自《內經》、《難經》、《本草經》至《傷寒》、《金匱》以及歷代醫學大家名著,無不博覽披閱。對脈學鑽研尤深,24歲掛牌行醫,30歲後醫術大進,名噪鄉里。張華從醫60年,醫德高尚,1956年調入東里醫院工作,1980年11月病逝。
江波(1919~1985) 東里鎮東里西村人。1938年參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0年, 任沂南縣垛莊區武工隊指導員,1946年任中共博山縣委組織部長,195 2年任惠民地委副書記, 1955年任山東省手工業局局長,1972年任山東省物資儲備局局長,1985年11月病逝。
喬明春(1932~1993) 東里鎮蠶場村人。1963年任東里鎮蠶場村支部書記,在農村工作中他積極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帶領民眾艱苦奮鬥,使自然條件惡劣的蠶場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1983年被評為山東省勞動模範,中共沂源縣委源發[1978]6號檔案號召全縣人民向他學習。1993年病逝。
丁毅民 東里店人。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副主任,現已離休。
翟作標 抗日戰爭時期任東里區黨委第一任書記,後任浙江省莊隊企業管理局局長,現已離休。
楊琳 沂源縣東里鎮人,曾任山東省紡織廳廳長,山東省顧問委員會委員。
東里鎮位於淄博、臨沂、濰坊、壽光交界處,總面積13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萬畝,轄64個行政村,5.3萬人,2000年被命名為省級中心鎮。從2011年來,東里鎮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建設工業強鎮、商貿重鎮、旅遊名鎮和農業產業化大鎮為目標,積極努力地開展工作,贏得上級認同和民眾滿意,2006年,全鎮生產總值達到15.1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1.53億元,地方財政收入5361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8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4501元。我們牢牢把握經濟建設這箇中心,積極實施產業帶動戰略,以農業產業化為牽引點,農村城鎮化為著力點,發展工業化為保障點,服務業現代化為增長點,經濟社會呈現出快速、健康、和諧發展的良好勢頭。
在發展工業化方面,本著建設工業強鎮的目標,實施“工業立鎮”計畫,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積極構建工業發展框架,建立了華聯工業小區、匯源綠色園區和民營經濟小區三個特色鮮明的工業板塊,培育了華聯礦業公司、匯源食品飲料公司、偉傑鑄造公司、匯寶顆粒飼料、匯東建材、和美華化工等一批規模企業,使東里鎮逐步成為新興工業強鎮。2006年,華聯公司實現產值7.2億元、銷售收入6.7億元、利稅2.9億元、利潤1.8億元,跨入全國工業重點行業效益十佳企業行列;匯源公司實現產值3.7億元、銷售收入3.2億元、利稅3100萬元、利潤2800萬元。和美華化工、第五水泥廠、匯寶顆粒飼料、匯東建材、恆源服飾、化工用碳酸鈣等一批項目相繼建成投產,工業經濟保持了強勁的發展勢頭。

農業產業化

我們圍繞“建龍頭、帶基地、興產業、拓市場”的思路,用抓工業理念抓農業生產經營,首先以做大做強林果產業為目標,大力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狠抓了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全鎮林果總面積4.5萬畝,糧經比例達到1:9,建立了紅富士蘋果、葡萄、中華壽桃等六大綠色果品生產基地,實現了林果生產由產量增長到質量提高的轉變,東里鎮先後被評為淄博市“林果生產專業鎮”、山東省“無公害葡萄生產基地”、國家級“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和“中國果菜百強鄉鎮”,全鎮果品標準化生產面積和優質高檔果率達到80%。加快以奶牛養殖為主畜業發展,按照集約化、標準化要求,建立了匯源優質奶牛繁育中心和王坪、康太等現代化奶牛養殖場,全鎮發展奶牛3000頭,使東里鎮逐步成為奶牛養殖專業鎮。其次是實施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工程。建立龍頭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引進並重點培育了淄博匯源蘋果濃縮汁、匯源乳製品、華聯果業、和美華農貿公司等優勢項目,全鎮發展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行銷企業6家,年實現產值2.4億元,利稅2800萬元。其中淄博匯源公司年加工果品20萬噸,牛奶 5 萬噸,有力地帶動了全鎮及周邊地區林果業和養殖業的快速發展。2006年,全鎮農業龍頭企業年產值2.8億元,出口創匯4400萬元,實現利稅3200萬元,增強了對“兩個增收”的牽引力、基地的帶動力和市場拉動力。第三是著力實施市場帶動戰略。按照“基礎設施啟動產地市場、銷售隊伍活躍銷地市場”的市場拓寬方略,籌資2100萬元建立了東里鎮無公害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成立了和美華農業協會等服務組織,大力發展現代交易形式,建成大型果品氣調、保鮮庫80多座、中小型恆溫庫400多座,年貯存能力達到12萬噸,逐步形成了“市場、基地、協會、農戶”四位一體的經營模式,東里鎮已成為覆蓋周邊縣鎮的果品貯存中心和集散中心。

農村城鎮化

著眼於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積極推動農村城鎮化進程,建立完善了政府引導、市場融資、農戶投入“三位一體”的投資機制,重點實施了城鎮開發、農村“八通”和生態家園建設三大工程。一是加快中心鎮駐地建設。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聘請中規院的專家,編制完成了東里鎮駐地和40個村莊現狀測繪和建設規劃,構建了以沂河為中心的“兩山、三水、四帶”城鎮發展框架。從2003年開始,我們以沂河為中心,鋪開了投資6000萬元的綜合改造建設工程,充分展現了東里山水環繞、綠色環保、文化傳承特色,鎮駐地建成區面積達到 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 萬人,發揮了鎮駐地對農村經濟發展 的綜合帶動作用。二是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3年來投資4600萬元,新修進村路、連村路175公里,全面實現了硬化道路“村村通”。電、郵、客車、電話、有線電視和調頻廣播“村村通”達到100%,正全面鋪開網路“村村通”、硬化道路“戶戶通”、人畜用水“村村通”工程。三是加快實施生態家園富民工程。以農村“一池三改”為重點,鋪開了20個生態村建設,建成示範村12個,進一步改善了人居環境。
在現代服務業方面,東里鎮自古就是商賈雲集之地,有著悠久的經商歷史和重商傳統。我們立足優勢,著力打造現代服務業。一是放寬激活發展政策。建立了個體民營經濟園區,制定實施了稅收減免政策、納稅人獎勵辦法,5年發展民營 經濟1000餘戶。二是加快旅遊業發展。立足“人文傳承、山水相連”的特色優勢,加快建設唐山佛雕文化園,打造唐山旅遊品牌。通過招商引資等融資渠道,籌資5000萬元鋪開唐山佛雕文化園建設,正在進行唐山寺擴建、摩崖石刻畫卷雕刻等重點景點建設;開發了4 處“農家樂”休閒旅遊娛樂項目,2006年全鎮實現旅遊綜合收入 300 萬元,初步顯現了旅遊休閒業的強大生機和活力。三是打建商貿流通平台。按照“配套建設、綜合開發”原則,籌資360萬元建成了占地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的小商品批發城,吸引3000名農民轉移到三產服務中來,年交易額達到6000萬元,對繁榮農村經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轄區村莊
下轄村
東里鎮東里西村村委
東里鎮東里東村村委
東里鎮東泉水村
東里鎮後河南村
東里鎮後西長旺村委
東里鎮打虎峪村
東里鎮薛家萬村
東里鎮後水北村
東里鎮孟家旺村
東里鎮院峪村
東里鎮梅家坡村
東里鎮東安村
東里鎮羅家莊村
東里鎮三寶官莊村委
東里鎮虎落北峪村委
東里鎮江河南村
東里鎮前河南村
東里鎮前西長旺村委
東里鎮大溝村
東里鎮柴家莊村
東里鎮朝陽官莊村委
東里鎮花園村
東里鎮蠶場村
東里鎮葦子峪村
東里鎮東河南村
東里鎮前水北村
東里鎮黑峪村
東里鎮上柳溝村
東里鎮王坪村
東里鎮黃崖子村
東里鎮毛峪村
東里鎮前暖院村
東里鎮高家官莊村委
東里鎮下柳溝村
東里鎮北三莊村
東里鎮後繩莊村
東里鎮吳家北峪村委
東里鎮西河南村
東里鎮墨牛官莊村委
東里鎮鄭家旺村
東里鎮香磨村
東里鎮前繩莊村
東里鎮後暖院村
東里鎮東可樂山村委
東里鎮西可樂山村委
東里鎮韓旺一村村委
東里鎮韓旺二村村委
東里鎮韓旺三村村委
東里鎮韓旺四村村委
東里鎮馬家溝村
東里鎮東長旺村
東里鎮福祿坪峪村委
東里鎮王家莊子村委
東里鎮大窪村
東里鎮劉家圈村
東里鎮孟家莊村
東里鎮紫荊峪村
東里鎮石馬山村
東里鎮龍王峪村
東里鎮東桃花坪村委
東里鎮西桃花坪村委
東里鎮四崮峪村
東里鎮麥子峪村
東里鎮李家溝村

人口數據

常住人口52848人(2017年)。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29544

15144

14400
家庭戶戶數
10229
家庭戶總人口(總)
29395
家庭戶男
15050
家庭戶女
14345
0-14歲(總)
6165
0-14歲男
3275
0-14歲女
2890
15-64歲(總)
20874
15-64歲男
10692
15-64歲女
10182
65歲及以上(總)
2505
65歲及以上男
1177
65歲及以上女
1328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9031

獲得榮譽

2019年10月,東里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上榜“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