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教育廳關於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增強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意見,為貫徹《教育部關於當前形勢下做好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教學〔2008〕21號)、《教育部關於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促進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的通知》(教高〔2009〕3號)精神,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大學生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促進畢業生就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教育廳關於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增強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意見
- 發布文號:魯教高字〔2009〕2號
- 發布時間:二○○九年三月二十日
- 所屬類型:地方法規
詳細內容,附則,
詳細內容
魯教高字〔2009〕2號
各高等學校:
一、充分認識高校教學改革在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力資源,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生力軍。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促進畢業生就業,是高等學校的重要使命。深化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增強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關鍵。各高等學校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堅持分類辦學的前提下,結合高校自身特點,科學定位,明確培養目標,努力辦出特色,形成優勢。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以社會需求和就業為導向,以內涵建設為核心,以教學基本建設為基礎,最佳化專業結構,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強化實踐教學,積極推行以學分制為核心的教學管理制度,完善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
二、調整最佳化專業結構,主動適應經濟社會需要和就業市場需求
各高等學校要主動將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將人才培養與就業緊密結合,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及拉動內需、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根據崗位要求的變化,進一步最佳化專業結構。要發揮優勢、凝練特色,加強品牌和特色專業建設,提升專業建設水平。對就業率低的長線專業予以調整或改造,對就業率連續2年不足50%的專業要嚴格控制招生規模,連續3年不足50%的專業要暫停招生或予以撤銷。加強新上專業論證工作,培育新的專業生長點,建立和完善專業評估制度。
三、積極推進學分制改革,促進大學生個性化發展和整體素質的提高
各高等學校要認真總結學分制管理的經驗,更新觀念,改革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適應學分制管理的需要。要降低必修課比例、加大選修課比例、減少課堂講授時數,通過實施學分制,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拓寬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要積極創造條件,增加課程資源,開設更多適應社會需求、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高質量課程。積極探索促進校際間教學合作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通過建立教師互聘、課程互選、學分互認、科研合作、教學及實驗設施共享等機制,促進校際間的深度合作,使更多的大學生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在大學相對集中的大學園區建設公共信息管理平台,逐步實現共享教學資源管理的信息化、科學化、制度化。
四、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增強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
各高等學校要依據學校定位,積極探索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和完善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行業、企業廣泛參與的人才培養新機制。本科院校要積極推廣低年級按學科或專業大類組織基礎課程教學,高年級根據社會需求和學生的意願、愛好、特長以及學校各專業的實際情況,確定修讀專業,組織專業課教學的分段式人才培養模式。鼓勵在校生通過延長1至2年學習時間修讀雙專業、雙學位,具備條件的高校可申請第二學士學位授予資格。高職院校要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積極推行訂單培養、工學交替等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五、深化教學內容改革,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課程體系
要堅持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繼續深化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實現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更加重視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轉變。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市場的需要,構建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程相結合、有利於學科交叉與融合的課程體系。以精品課程建設為龍頭,積極構建系列優質課程群,全面提高課程質量,促進優質課程資源共享。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將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技術充實到教學內容中,為學生提供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一步加強教材建設,編寫出版一批具有學科專業特色、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優秀教材。要大力推進教學方法的改革,提倡啟發式、研究性教學,注重因材施教。高職院校要推行基於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改革,大力倡導任務驅動、項目導向、“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六、強化實踐教學,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各高等學校要加強實踐教學改革,構建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加大實踐教學經費投入,加強實驗、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整合最佳化實驗教學內容,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實驗。進一步加強對實踐教學環節的管理和指導,積極組織以促進就業為目的的實習實踐和專業培訓,確保畢業生的專業實習實踐教學環節的活動能夠得到落實,增強畢業生的崗位適應性。鼓勵支持在校生積極參加第二課堂、科技創新、技能大賽等各項活動,突出學生職業技能和實踐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高職院校要加強實習實訓管理,積極開展生產性實訓,保證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時間到企業等用人單位頂崗實習,實習內容應與所學專業密切結合,確保頂崗實習的教學效果和崗位技能訓練水平。實施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努力使相關專業符合條件的應屆畢業生通過職業技能鑑定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
七、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發揮教師在人才培養中的主導作用
各高等學校要把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作為學校發展的戰略任務,切實最佳化高校教師隊伍整體結構,提高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規範教師教學行為和學術行為,增強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引導教師及時了解、研究經濟社會發展和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有針對性地改革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形成最新學術成果及時進課堂、教學內容及時充實更新的教改機制。加強教學團隊建設,充分發揮教學名師的帶動作用。要把為本專科生授課作為教授、副教授的基本要求。不承擔本專科教學任務者不得被聘為教授、副教授職務。被聘為教授、副教授後,如連續兩年不為本專科生授課,不得再聘任其教授、副教授職務。加強青年教師培養,提高青年教師執教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高職院校要進一步加強“雙師結構”、“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中雙師素質教師比例要達到70%以上,切實滿足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需要。本科院校也要注意引進培養一批有實踐經驗的教師。
八、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就業觀
各高等學校要高度重視和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把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納入教育教學總體規劃,確定目標任務,落實工作責任,加強工作考核和督查,健全大學生就業指導與服務機構,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長效機制。積極開展就業創業教育和各類實用技能技術培訓,開設就業與創業指導課並作為必修課程,積極實施就業、創業導師制度,幫助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路等媒體,廣泛宣傳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典型人物和先進事跡,引導大學生進一步轉變就業觀念,樹立面向基層、面向困難和艱苦地區建功立業的志向;鼓勵畢業生到西部、到基層、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建好畢業生就業信息平台,加強就業供求有效信息的蒐集和發布,採取多種方式為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和各類就業服務,特別加大對就業困難畢業生的幫扶力度。
九、完善人才培養質量保障機制,確保大學生就業能力不斷提高
各高等學校要切實加強對教學工作和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領導,充分認識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對促進大學生就業的重要意義。黨政一把手作為教學質量的第一責任人,要統籌學校的各項工作,進一步強化教學的中心地位,加大教學投入,把質量意識落實到具體工作之中,不斷推進高等學校的觀念創新、制度創新和工作創新。探索實行人才培養目標考核制度,根據學校類型、定位,主要考察其滿足社會需求率、成才率和就業率等,對高職院校,主要考察其學生的就業率,並逐步將其納入人才培養工作評估體系。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用人單位、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的學校內部質量保障與評價機制,形成社會和企業對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的評價制度、課堂教學評估制度、實踐教學評估制度、領導和教師聽課制度、同行評議制度、學生定期反饋制度及教學督導制度等,加強對人才培養過程的管理。完善學校、院系、教師三級質量保障體系,逐步建立保證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的長效機制,確保大學生就業能力不斷提高。
附則
二○○九年三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