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政府關於印發山東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施意見的通知
- 發布單位:81502
- 發布文號:魯政發[1998]55號
- 發布日期:1998-09-01
- 所屬類別:地方法規
【發布文號】魯政發[1998]55號
【發布日期】1998-09-01
【生效日期】1998-09-01
【失效日期】
【所屬類別】地方法規
【檔案來源】
產業結構調整實施意見的通知
現將《山東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施意見》印發給你們,望認真貫徹執行。
一九九八年九月一日
山東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施意見
“八五”以來,我省農業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種植業所占比重下降,牧漁業份額大幅度上升;糧食產量穩步提高,經濟作物大幅度增長;林業由偏重社會效益向生態、社會、經濟效益並重的方向發展;畜牧業逐步由耗糧型、高成本的豬飼養為主向節糧型、低成本、高效益、綜合飼養的方向發展;水產業初步形成了以漁業為主、多業發展的格局,海洋捕撈業由近海捕撈向遠洋捕撈業拓展,實現了以養為主的轉變。
全省農業產業結構雖然顯著改善,但從發展市場經濟的要求和提高農業的整體水平看,還存在不少問題。一是農林牧漁結構不盡合理。畜牧業、漁業在四業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較低,優勢不突出。二是各地結構調整大而全,小而全,趨同現象嚴重。農戶信息不靈,盲目發展問題比較突出。各地沒有形成較大的、各具特色的產業經濟帶、經濟區,缺乏競爭能力強的主導產業和產品。三是品種結構中優質品種率低,產品質量不高;果品生產中,樹種、品種結構不合理,特別是蘋果早中晚熟品種結構亟待改善,傳統品種改良開發力度不夠;水產養殖和蔬菜生產產品檔次不高,大宗常規品種產量高效益較低,而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優、特、珍、稀品種改良、開發力度不夠。四是農產品加工和流通滯後。在全國領先的大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為數尚少,許多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小,產品檔次低,在國內外市場上缺乏競爭力。流通渠道不暢,產銷信息不靈,市場體系不完善。五是有些農產品生產大起大落,穀賤傷農、菜賤傷農、果賤傷農等問題時有發生,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
為儘快解決上述問題,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促進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現就全省農業結構調整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我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要繼續貫徹“決不放鬆糧食生產,大力發展多種經營”的方針,以市場為導向,依靠科技進步,最佳化配置農業資源,綜合發展農林牧漁各業,積極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使農業成為高產優質高效的現代基礎產業,確保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加速實現農業的商品化、專業化和現代化。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應堅持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的基礎性作用。要保證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任何時候都不放鬆糧食生產。努力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確保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加強農業生態保護,發展可持續農業,達到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要注意農業內部各業及品種之間、農業與整個國民經濟之間的有機聯繫,以及地區之間結構的關係,使各產業之間保持合理的比例,地區之間實現優勢互補,相互促進。要從實際出發,發揮區位優勢、資源優勢,使之儘快轉化為產業優勢、商品優勢,避免低層次的重複。把依靠科技進步貫穿於農業結構調整的全過程,吸納、接受國內外農業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和整體素質。
(一)農業結構。 根據市場需求,加快發展畜牧業和水產業,促進農林牧漁四業全面發展。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00年達到2370億元(1995年當年價,下同),2010年3500億元;2000年農林牧漁四業結構調整為40∶2∶38∶20,2010年調整到30∶2∶45∶23,畜牧、水產兩業比重達到68%以上。建設膠東沿海、魯西北平原、魯中南山區三個各具特色的現代化農業區。
(二)種植業結構。 在確保糧食穩定增長的前提下,積極發展優質高效經濟作物,穩妥發展飼料作物,使種植業結構逐步向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三元結構轉變。糧食與經濟作物產值比2000年調整到40∶60,2010年調整到30∶70。
糧食,2000年播種面積穩定在11800萬畝左右,總產達到4500萬噸,2010年總產達到5000萬噸。
棉花,面積穩定在1000萬畝左右。
花生,面積穩定在1200萬畝左右。
蔬菜,占地面積控制在1000萬畝左右。
果品,面積控制在1500萬畝左右。
種植業總體布局大體分為四大區域:一是沿海經濟發達區。在確保糧油、水果等農產品重要產區地位的同時,充分發揮區位、人才、技術和經濟優勢,大力發展創匯農業、高新技術農業,使之成為全省外向型農業基地和現代化農業的示範區。二是黃淮海平原開發區。通過改造中低產田,大規模實施綜合開發、配套建設,形成以糧棉、畜牧、蔬菜為主的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基地。三是魯中南山區。要在穩定糧田面積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山區丘陵多、名特優稀產品資源多的優勢,建設成為富有山區特色的糧食、花生、果品、烤菸等農產品重點產區。四是黃河三角洲地區。要通過全面開發,綜合利用,充分挖掘其巨大潛力,建設成為國家農牧漁重要基地和三元種植示範基地。
(三)林業結構。 以營林為基礎,堅持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相結合,重點建設好沂蒙山區防護林、沿海防護林、平原農田防護林、沿黃防護林、治沙造林、淮河太湖流域防護林、濟南保泉綠化、黃河三角洲造林綠化及沿京九林業帶等九大生態工程,形成山區、平原、沿海、城鎮四個綠化體系,建成經濟林、速生用材林兩個基地。到2000年全省林業產值占農林牧漁總產值的2%,森林覆蓋率達到25%,2010年達到30%。在布局上,山區優先發展乾雜果,積極抓好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的建設。平原以營造農田林網、防風固沙林為中心,發展林糧間作和四旁植樹。沿海和島嶼要因害設防,以防風、防沙、防霧、保護農田和沿岸設施為重點,建成沿海防護林體系。城鎮搞好大環境綠化、市區環境美化。
(四)畜牧業結構。 加快品種改良,穩步發展豬、雞生產,大力發展食草型、節糧型畜禽,推進規模化、集約化經營。2000年畜牧業產值占農林牧漁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8%,2010年達到45%。2000年肉類總產達到700萬噸,2010年1000萬噸。2000年工業飲料產量550萬噸,2010年600萬噸。要全面加快牛、羊、豬、雞等優良品種的普及推廣,加強肉蛋奶等基地建設。要發揮優勢,突出重點,促進全面發展。加快飼料工業的發展,積極推廣青貯氨化、生物發酵技術,提高作物秸稈轉化率,發展草食畜禽。發揮資金、技術、市場優勢,積極發展高起點、深加工、外向型畜牧業。
(五)漁業結構。 大力發展海淡水養殖,加快發展遠洋捕撈,搞好水產品的綜合加工利用。到2000年,漁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到20%,2010年提高到23%以上。2000年水產品總產達到710萬噸,2010年910萬噸。在布局上,淡水漁業以沿黃、湖泊和大中型水庫、坑塘澇窪開發為重點,大力發展“三網”養殖及能夠形成自然種群品種的移植增殖。海水增養殖要堅持魚蝦貝藻並舉,重點突破海水養魚。半島北部沿海重點發展海藻和海水魚增養殖,其它沿海重點發展蝦貝類的增養殖。遠洋捕撈繼續抓好西非、南北太平洋開發,向印尼、南美和大洋州等海域推進。
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是,通過最佳化資源配置,突出主導產業、主導產品,發展名、特、優、稀、珍品種。全省鼓勵發展的產業和產品是:
(一)種植業。 糧食:小麥、玉米、大豆、稻穀、優質小雜糧;優質薯類;油料:優質花生;蔬菜:品質好、耐儲藏、加工兼用型、無公害、設施栽培和出口創匯蔬菜和食用菌;飼料作物:青貯玉米、苜蓿、籽粒莧等高蛋白飼草;優質水果。
(二)林業。 優質乾雜果品;花卉、盆景;森林食品、藥材、香料;野生動植物保護、種植及自然保護區建設;營林;森林旅遊;木片、人造板及木漿造紙等綜合精深加工利用。
(三)畜牧。 優質高產肉牛、肉羊、奶牛、奶羊、肉雞、肉免、肉鴨、瘦肉型豬等畜禽及產品;牛羊豬的良種改良;特種畜禽養殖;飼料添加劑原料、預混料、濃縮料生產;高效低毒、無殘留獸藥產品、微生物製劑。
(四)水產業。 外海和遠洋捕撈,開發南北太平洋資源,並積極開拓南美、南大洋;高效創匯水產品養殖增值;水產苗種及魚用飼料生產。水產品精深加工、保健食品及藥用品的開發生產。
(五)農副產品加工業。 鼓勵發展蔬菜、果品、畜牧、水產、林業、糧油等產品精深加工。重點扶持一批資產負債率低、產品市場好、帶動能力強的骨幹龍頭企業。
限制和控制發展的產業產品是:
種植業,穩定蔬菜面積,提高蔬選單產,限制占用耕地擴大蔬菜面積,控制大路菜生產。
林業,限制劣質乾雜果品及其它林產品,嚴格控制木材採伐和小規模人造板企業生產。
畜牧業,限制產量低、品質差、市場狹窄的畜禽產品;限制發展低效、高殘留獸藥。
水產業,降低近海捕撈強度;適當控制低值魚類的繁育和養殖。
農副產品加工,限制低效益、低技術含量、污染重、耗費資源高的項目。
(一)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確保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1.在調整最佳化農業結構中,把糧棉油放在首要位置,堅持市地自求平衡,省內自給有餘的原則,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
2.完善基本農田保護制度,穩定糧田面積。採取最嚴厲措施保護耕地,確保全省耕地面積不少於1億畝;不斷完善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全省劃定的8000萬畝基本農田保護區不得隨意侵占。
3.抓好農業開發示範區和商品基地建設。(1)在榮成、桓台等已實現小康的8個縣(市),進行農業現代化試點,探索推進農業兩個根本性轉變,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的經驗和路子,推動全省農業現代化建設。(2)新建立一批農業商品基地。繼續抓好32個商品糧、34個優質棉基地縣和67個糧棉大縣建設。“九五”期間把商品糧貢獻量達5000萬公斤、棉花產量15萬擔以上的53個縣全部建成基地縣,使全省商品糧、優質棉縣分別達到75個、44個,商品糧、棉的貢獻量達到全省的75%以上。
4.提高林牧漁業產品產量和質量。切實搞好傳統產業的品種更新改造。下決心壓縮那些產量高、但質量差的品種,推廣高產優質新品種;積極推廣糧--經--飼三元結構種植模式,擴大飼料飼草資源,推動畜牧生產的專業化、區域化和規模化。堅持養殖、捕撈、加工並舉,以名、優、特、新產品為重點,加快淺海灘涂和內陸水域開發,加快發展淡水漁業和遠洋漁業。當前,要以劣質果改造、優質菜上市和優質肉牛、肉羊、瘦肉型豬繁育,作為全省農業結構調整的切入點,切實抓好。
(二)大力扶持名牌農產品,實施名牌戰略,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水平。 要像工業部門抓名牌那樣,抓好農產品名牌的扶持。各地要將當地的名、優、特產品排出名單,制定具體政策,給予扶持培植,重點在畜牧、果品、蔬菜、水產四大主導產業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現代高科技,發展保護地栽培、反季節生產,促進大眾產品高檔化,名特優產品優質化,使之升級上檔次,形成規模優勢,成為省內外的名牌產品,取得市場競爭的主動權,提高國內市場的占有份額,進而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提高出口創匯水平。
(三)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培植新的經濟成長點。
1.進一步培植主導產業,發展特色農業,走專業化、名最佳化之路。要通過幾年時間,培植一批各具特色的經濟區、經濟帶。
2.抓好產業化龍頭企業布局,在建設重點龍頭企業上有突破。要圍繞資源優勢和主導產業,有計畫地發展各種類型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對原有企業改組、改制、改造,把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壯大起來,防止一哄而起,盲目鋪新攤子,搞重複建設。省里切實抓好50家省級龍頭企業,組織大型產業集團。各地按照規劃,重點抓好500家區域性龍頭企業建設。
3.不斷健全產業化運行機制,鼓勵引導龍頭企業採取契約制、合作制、會員制、股份制等形式,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
4.引導廣大農民積極興辦各類合作經濟組織。推廣萊陽、萊蕪、寧津等地發展合作經濟的經驗,力爭到2000年在全省初步構建起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框架。
(四)大力培育和開拓市場,搞活農產品流通。
1.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圍繞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儲存、運輸、銷售等環節,進一步完善農村市場體系。在農產品的集中產區,建立健全一批輻射全國的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在魯南、魯西蔬菜集散地發展和擴建一批蔬菜專業批發市場;積極發展資金、勞務、信息、技術、生產資料等要素市場建設。加強交通、倉儲、冷藏等市場設施建設,逐步形成覆蓋全省、輻射全國、走向世界的市場網路。
2.搞好農村流通組織建設。大力發展農民聯合運銷組織和隊伍,鼓勵和支持農民進入流通領域。國有商業系統和供銷社,要積極轉變經營機制,提高服務質量,在城鄉建立銷售網點,在市場競爭中發揮主渠道的作用。
3.加強市場銷售網路建設。各地要儘可能採用先進通訊手段,儘快建立信息網路,為農民提供及時、準確的市場信息,引導農民按市場確定生產經營。
4.切實搞好農產品生產銷售信息服務。省計委安排一定基本建設經費,健全完善全省信息服務網路,把農業結構調整納入以市場信息為導向的軌道上來,逐步實現農產品生產、經營、加工、銷售過程的信息化。
(五)實施科教興農戰略,促進農業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
1.加強農業科技攻關,增加農業科技儲備,抓好良種產業化工程。省里繼續安排專款,用於作物、畜禽、水產良種的研製、引進、示範。完善首席專家負責制,確保小麥、玉米、棉花、蔬菜、肉牛、瘦肉豬、水產、林果等十大攻關示範樣板工程順利實施。重視和加強農業科技攻關,增強科技儲備,為農業科技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2.加快現有科技成果的推廣套用,使之儘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廣泛推廣間作套種、冬季農業、旱作農業、節水灌溉、保護地栽培、配方施肥、組培脫毒、病蟲害綜合防治以及先進農業機械等適用技術。要加強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健全科技服務網路。認真落實“山東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計畫”,抓好農業高新技術項目的實施,不斷提高科技在農業增長中的貢獻率。
3.把發展持續農業提到重要位置。按照國家規定,採取綜合措施,杜絕農業污染和海洋污染,防止農業生態的惡化,保護好農業的土地、水利、品種等資源。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實現農業的良性循環和持續發展。
4.加強農業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切實抓好農科教結合,廣泛開展對農民的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組織科技人員深入農村傳授科技知識,結合實施“綠色證書”工程、科技教育工程和百萬農機手培訓,對農民進行一技一訓,一業一訓,實現“九五”期間把全省青壯年農民普遍培訓一遍的目標。
(六)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1.以治水為重點,搞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堅持興利和除害兩手抓,單項治理和綜合開發相結合,抓好抗旱、防澇、蓄水、引水、節水,全面提高水利設施建設的綜合效益。
2.以改造中低產田為重點,以增產糧棉提高效益為中心,搞好農業綜合開發。加快實施兩大跨世紀工程(海上山東建設和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抓好黃淮海平原和黃河灘區農業開發,南四湖、東平湖開發。爭取用5年左右的時間,使開發區基本建成現代化農業樣板區。
3.以主要農作物和主要生產環節為重點,進一步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力推廣節本增效新技術,繼續發展高效適用的農業機械,特別是注重發展集體與合作所有的大中型農業機械,實現農業機械的科學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搞好農藝農機結合,使我省主要農作物的主要生產環節到2000年實現機械化作業。
(七)加強領導,形成合力,促進農業結構調整的順利實施。
1.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當前大多數農產品由賣方市場進入買方市場,價格下滑,農民增收減緩的新形勢,抓住機遇,積極主動地進行農業結構調整,把結構調整當作鞏固農業基礎地位,振興農村經濟,確保農產品穩定增長和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的重要措施來抓。
2.改革舊的農業管理模式,正確處理巨觀調控和市場調節的關係,強化市場在結構調整中的主導作用。結構調整是一動態過程,要引導農民和合作經濟組織根據市場需求組織生產,使產品和產業結構適應市場的變化。
3.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前提下,各地要增強全局意識,自覺服從國家的巨觀經濟發展要求和統一規劃,執行國家產業政策,科學決策,避免盲目發展,重複建設。要立足新情況,研究新問題,把著力點放在縣級,因地制宜地搞好農業結構調整。
4.採取相應的措施,引導農民進行結構調整。通過信息引導和政策引導,搞好試驗和示範,依靠典型帶動農民自覺地進行結構調整。充分發揮農業綜合部門和專業部門的職能作用,搞好組織協調,動員各方面的力量支持農業結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