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志·電子工業志

《山東省志·電子工業志》的編纂工作始於1983年,正式出版於1995年。全書以篇、 章、節層次劃分,共分為8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志·電子工業志
  • 外文名:Shandong Province Chi Chi · Electronics Industry
  • 始於:1983年
  • 出版於:1995年
介紹,發展沿革,

介紹

依次為廣播電視工業篇、通信與雷達工業篇、電子計算機工業篇、電子技術推廣套用產品製造業篇、電子元器件工業篇、電子測量儀器與電子專用設備工業篇、科技與教育篇、管理篇。上限按各門類追溯本源,下限斷至1988年。

發展沿革

新中國成立前,山東只有少量的電信維修製造業。解放前夕,在國民黨統治的青島等較大城市,有一些私營電料行,從事收音機和電台的修理、裝配業務。在濟南市,有一個國民黨軍聯勤總部兵工署的電信分廠,維修國民黨軍隊的通信器材。 山東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電信事業,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艱苦創業,不斷發展。1945年,膠東軍區建立電器廠,生產部隊急需的乾電池和汽車蓄電池。1946年10月,華東軍區三局材料股擴充成為濱北通信材料廠,修理部隊手搖發電機、小型發射機、交換機、收信機、電話機,試製乾電池,改制小型收發報機。1948年9月濟南市解放,市軍管會無線電部接管國民黨聯勤總部濟南電信分廠,改名為華東工礦部濟南電器修造廠。1948年底,華東軍區將直接管轄的5個工廠合併組成博山電器總廠。 1950年4月, 按照華東工礦部的決定,濟南電器修造廠全部搬遷到南京,併入南京無線電廠、 南京有線電廠等企業。1951年2月,博山電器總廠撤銷,博山電機廠、博山電池廠為各自獨立的工廠。其後幾年,山東電子工業開始裝配電子管收擴音機,試製、生產舌簧揚聲器等電子元件和燈泡。 1958年到1962年,機械、廣播、科研、輕工等部門,先後組建11個電子企事業單位,山東大學、山東師範學院、山東工學院等院校也開展了半導體技術和電子部件與整機的研究試製。新增產品有電子儀器、絕緣材料、真空整流二極體、單晶矽材料和晶體二極體、三極體及矽整流元件等。 1962年,經過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山東電子工業獲得初步發展。1965年10月,省機械廳設立無線電處,統一管理全省電子工業。濟南、青島、濰坊、淄博、煙臺等市相繼組建市無線電工業公司、電子工業廠點等,山東電子工業迅速興起。 1965年底,山東電子工業廠點發展到41個,產品品種和產量大幅度增加,除電子元器件外,已能批量生產電晶體收音機,試製生產微電機和電子測量儀器與專用設備。山東已成為全國半導體器件和矽單晶材料的主要產地之一,半導體分立器件年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3.8%。 從1965年山東唯一的四機部所屬電子工業企業濟南無線電絕緣材料廠遷到陝西後,山東電子工業不再有中央企業作依託,主要依靠地方企業自力更生,逐步發展。 1966年至1975年,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干擾破壞,山東電子工業受到嚴重的挫折,但因電子系統廣大職工的抵制,企業數量和產品種類與產量仍有較大發展。 1969年10月到1971年,山東電子工業重點抓了“小三線”“動員線”的建設和軍用電子產品的試製與生產。“小三線”電子工廠全部建在山區,許多軍用產品屬於全國重複布點生產,致使產品質量差,成本高,造成一定的浪費。這種局面,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才逐步得到克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通過貫徹改革、開放的方針,山東電子工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1984年9月,成立山東省電子技術開發套用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和組織各行業推廣套用電子技術。經過實行體制改革,積極調整產品結構,開發新產品,加速產品的更新換代,加強技術引進和技術改造工作,保證了全省電子工業持續、穩定的發展。 到1988年全省165個電子工業企業,全部實行廠長負責制,並不斷完善承包責任制,主要產品有雷達、通用無線通信設備、程控交換機、傳真機、電視機、錄音機、微型計算機、漢字編輯排版系統、推廣套用產品、電子元件、黑白顯像管、半導體分立器件、積體電路、電子測量儀器等。山東電子工業為中國洲際飛彈、通信衛星、核潛艇等國防重點工程,提供了電子計算機、雷達、光電輸入機、穿孔機等配套設備和一大批高可靠元器件,多次受到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表彰。1985年通過國家級鑑定的華光牌計算機--雷射漢字編輯排版系統,達到國際先進水平,198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