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志·林業志

山東省志·林業志

《山東省志·林業志》的編纂工作始於1993年,1998年正式出版。全書以篇、章、節層次劃分, 共設9篇:、林木培育、林場、林木保護、林產品、教育和科技、管理。

上限始於1840年,下限至1988年底。為保持所記事物的內容相對完整,個別事物適當上溯。

基本介紹

  • 書名:山東省志·林業志
  • 出版時間:1998年
  • 共設:9篇
  • 內容:資源、調查設計、種苗
山東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地形多樣,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全省植物3100餘種, 其中木本植物660餘種。陸棲脊椎動物448種,其中野生鳥類406種。地帶植被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東部、南部森林茂密,樹種組成豐富,並有一些熱帶、亞熱帶成分的樹種;西部、北部水熱條件較差,適生樹種少,但土壤深厚肥沃,樹木生長快,是適於發展用材林、林糧間作、農田林網等農區林業的地區。 約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山東已有較發達的農牧業和手工業,對原始森林的開發也較早。先秦時期,齊魯宜農土地大多已墾為農田。山東的人工林最早見於文獻記述的有漆園、桑園、柞嵐、竹園和桐梓等用材樹林。 19世紀末,隨著西方人工造林技術的傳入,山東開始設定林業機構,開辦農林學堂,培養技術人才。民國時期,國營和民眾造林組織迅速發展,但由於山東政局動盪,政府腐敗無能,戰爭破壞嚴重,林業成效不大。至1948年,全省僅有殘林3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不到2%。森林的破壞,使大地失去庇護,水旱風雹等自然災害頻頻發生,春旱、夏澇、秋旱成了山東氣候的特點,給山東生態環境和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嚴重的影響。 山東林業的振興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建國初期,各級政府即發動民眾以山區為重點進行封山育林、造林。到1952年,全省林地面積由1948年的30萬公頃增加到42.7萬公頃,增長34.37%;主要乾果產量由1949年的9598萬公斤增加到17911萬公斤,增長86.61%。 1953年全省進入農業合作化階段,單一的林業互助合作組織和私人造林納入了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中,由國營和私人造林為主轉入以集體造林為主。1955年後,年造林面積超百萬畝,林業生產開始進入高潮。到1957年,全省林地面積已達58.9萬公頃,比1948年增加了96.32%。 1958年公社化後,林業生產出現大起大落。由於強調林業“大躍進”,曾出現過幾萬乃至幾十萬人上陣的造林高潮, 1959年全省造林面積達19.84萬公頃。但由於林權體制被打亂,大煉鋼鐵又砍伐了很多成材樹和經濟樹,三年經濟困難時期,民眾渡荒又砍伐了大量“四旁”樹,全省林業生產陷於低谷。後經重新明確林木權屬,重新恢復建國初期的封山育林制度,林業生產迅速回升。1963~1965年平均年造林13.3萬公頃以上。 “文化大革命”期間,開始幾年由於強調社社隊隊辦林場和統一規劃,統一行動,每年造林仍在13.3萬公頃以上。但由於錯誤地把確定山林權屬和制訂護林規章制度當作復辟資本主義來批判, 林業機構撤銷, 科技人員下放,1969年後造林進度放慢。1974年森林資源清查, 全省林地面積132.07萬公頃,木材蓄積2291萬立方米,較1961年分別增加78%和109%。但是由於放鬆了對原有林地的管理,膠東數百萬畝松林毀於松毛蟲和松乾蚧殼蟲,平原地區的榆蘭金花蟲和泡桐叢枝病、大袋蛾危害嚴重,哄搶國有林木事件也時有發生,到1978年全省林地面積較1974年下降了31.5%,林木蓄積量下降了42.3%,而疏林地和無林地面積卻增加了153%和55%。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經濟體制發生變革,林權體制也相應變化。在新的觀點指導下,開拓了新的生產領域,建立了多功能、多效益的林業系統工程,走出了山東加速發展林業的路子,林業生產從長期徘徊走上振興。1979~1983年平均年造林百萬畝左右,1984年上升至13.3萬公頃以上,1985~1988年又增至20萬公頃左右。截至1988年底, 全省有林地面積已達160.07萬公頃,比1948年增長了4.3倍,加上天然灌木林、“四旁”樹木(指村旁、宅旁、路旁、水旁,並包括林網、林糧間作及0.3公頃以下的小片林地) 折實面積,全省林地總面積已達230.19萬公頃,林木覆蓋率已達14.87%, 乾果總產量已達32959.5萬公斤,為1949年的3.4倍。山東自然面貌已大為改觀。原來荒山面積大、水土流失嚴重的魯中南山區,沂、魯、蒙、泰、徂徠、嶧山等主要山頭和沂、沭、汶、泗等主要水系兩岸,已成為山東成片林木最集中的地區。其中臨沂地區成為全省林木蓄積最多和花椒、板栗、銀杏等經濟林的重點生產地區。原來次生林較多的膠東地區,經過多年封護和改建,林木生長較好,煙臺、威海兩市林木覆蓋率達25%左右,是山東林木覆蓋率最高的地區和乾鮮果品的主要產地。南起日照, 北至萊州的千裏海灘,已建起以264個國營和集體林場為骨幹,以刺槐和黑松為主要樹種的沿海防護林6.67萬公頃,防護著三四百萬畝農田免受海風、海霧侵襲。魯西、魯北平原地區,除黃河故道沙灘用材林和經濟林基地建設初具規模,基本消除風沙危害外,在農田、村鎮也建起了以農田林網、林糧間作、村鎮綠化、小片豐產林相結合的網、帶、點、片平原綠化體系。全省已有40個縣(市) 1個地區達到了林業部制定的《華北、中原平原地區綠化標準》,被授予平原綠化先進縣(市、區)的稱號。菏澤地區“四旁”樹木木材蓄積量749.8萬立方米,居全省各地(市) 首位,呈現農林牧全面發展的新景象。 林業生產的發展,不但擴大了林木資源,改善了自然環境,生產了木材、果品和其他林副產品,而且從林政、科技、思想等方面為今後林業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