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志·二輕工業志》的編纂工作始於1984年,1997年正式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山東省志·二輕工業志》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時間:1997年
- 編纂始於:1984年
志書簡介
《山東省志·二輕工業志》的編纂工作始於1984年,1997年正式出版。全書以篇、章、節層次劃分,共設11篇:工藝美術工業、縫紉工業、五金製品工業、家具工業、皮革工業、塑膠製品工業、二輕機械工業、家用電器工業、其他工業、科學技術與教育、綜合管理。上限始於1840年,下限至1985年。為保持事物的完整性,個別行業、門類的記述適當上溯或下延。
二輕工業的前身是手工業,山東手工業歷史悠久,素稱發達。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手工業的發展走在諸國前面,鐵器製造、紡織、服飾、青銅器鑄造等尤為發達。春秋初年,齊國已開始用鐵製造農具。秦漢時期,山東的鐵器製造業依然處於領先地位。唐代,山東的紡織服飾業享有盛譽。宋元時期,山東的紡織、服飾手工業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成為全國三大紡織業中心之一。明、清兩朝,封建經濟高度發展,紡織業、鐵器製造業、工藝美術業、毛皮業等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興隆景象。 鴉片戰爭後,山東手工業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層層壓榨下,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在艱難的環境中曲折發展。 從19世紀40年代至90年代,受外國商品傾銷和戰爭的影響,山東傳統手工業,特別是紡織手工業趨於衰落。另一方面,19世紀70年代後期,在清政府洋務派的倡導和影響下,山東近代新式工業開始興起。20世紀20年代到抗日戰爭前,是山東手工業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和受到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打擊的時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1937~1949年),更是遭受嚴重破壞。 新中國成立後,山東手工業、二輕工業迅速恢復和發展,並取得了巨大成就。這一歷程主要分為五個時期。 (一)從1949年到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畫勝利完成。這一時期,手工業合作化由試辦到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由個體到集體、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根本變革,手工業生產得到了迅速恢復和發展。 (二)從1958年“大躍進”到1961年《手工業三十五條》下達。這一時期,特別是1958年的“大躍進”時期,在“一大二公”等“左”的思想的錯誤指導下,致使全省手工業發展受到嚴重挫折。 (三)從1962年貫徹《手工業三十五條》到1965年國務院決定二輕工業按行業管理。這一時期,在中共中央關於“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指引下,通過貫徹《手工業三十五條》,全省二輕工業生產規模、產品結構、品種、質量、技術裝備和經濟效益,都達到一個新的水平。1965年,全省手工業系統完成總產值9.32億元,比上年增長38.6%。 (四)從“文化大革命”開始到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這一時期極左思潮泛濫,國民經濟瀕臨崩潰邊緣,二輕工業遭受嚴重摧殘,這是建國後二輕工業經歷的第二次大波折。二輕工業生產遭受很大損失,致使日用工業品供應極度短缺。 (五)從1977年到1985年第六個五年計畫勝利完成。這一時期,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以後,全省二輕深化集體企業改革,依靠技術進步,發展外向型經濟,開創了二輕工業發展的新局面。這一時期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77年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從行業分工和管理體制上逐步理順了二輕工業與公社工業的關係,並著手進行企業恢復性整頓、改革試點和制定行業發展規劃等基礎性工作與準備工作。 第二階段,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到1985年。這一階段,制定了十年發展規劃(草案),對企業進行了提高性整頓,推行現代化管理;不斷深化二輕集體企業改革,調整行業和產品結構,依靠技術進步,重點發展了傳統行業,緩解了市場上買日用工業品難的問題;進一步發展了家電、塑膠兩個新興行業,使之成為二輕工業的重要支柱。 1985年, 山東省經濟委員會表彰的經濟效益好的企業中,二輕企業占20%;山東省人民政府表彰出口效益好的企業中, 二輕企業占29%。1981~1985年,共完成出口交貨值46.83億元,平均占二輕工業總產值的23.7%;共創匯16.4億美元,約占全省工業品出口創匯額的41%。 山東二輕工業經過這一時期的發展,已具有相當規模,能生產3000多種(類)產品,上萬個花色品種。1985年二輕工業總產值達47.2億元,超年計畫7.28%, 比上年增長18.58%,;二輕工業總產值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8.7%,占全國二輕工業總產值的6.12%,居全國第五位;利稅總額完成4.74億元(其中利潤2.66億元),比上年增長37.03%;出口交貨值完成8.28億元,在連續兩年下降之後也開始回升。出口產品已有300多種,銷往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創匯額居全省除石油以外各工業部門的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