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東西道宣慰司
- 別名:山東宣慰司
山東東西道宣慰司,又稱山東宣慰司,元朝在山東設立的機構元世祖中統三年(1262年),設濟南、濱州、棣州、益都等路宣慰司,治所在濟南路(治今山東省濟南市)屬中書省直轄。至元二年(1265年)廢除。二十二年(1285年)復設...
陶莊鎮,隸屬於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地處薛城區北部,東鄰鄒塢鎮,南接興城街道、興仁街道,西傍滕州市柴胡店鎮,北連山亭區西集鎮,行政區域總面積64.09平方千米。元朝時期,陶莊屬滕縣,隸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2月,建立陶莊鎮,歸屬嶧縣。1962年6月,建陶莊人民公社,屬棗莊市薛城區...
元代,為山東宣慰司東昌路總管府屬地。明、清時期,為山東東昌府所領。民國三年(1914年),屬山東省東臨道。1928年,廢道制,直屬於山東省。1936年,屬山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2年,山東省堂邑縣第六區劃設為山東省冠堂邊辦事處。1943年10月,為紀念義丐武訓,山東省堂邑縣更名為山東省武訓縣,山東...
招賢鎮,隸屬於山東省日照市莒縣,地處莒縣北部,東與桑園鎮接壤,東南與嶠山鎮相鄰,南與城陽街道為鄰,西和閻莊鎮、洛河鎮隔河相望,西北與碁山鎮毗鄰,北和東北部與五蓮縣於里鎮為鄰,區域面積107.22平方千米,2018年,戶籍人口74499人。民國十八年(1929年),屬莒縣第三區,境域為區公所駐地。1958年3月,...
山東地域分屬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山東東西道宣慰司和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的一部分,登州歸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據古文獻記載,元朝在山東地區共設定6路,23州,97縣。登州、萊州2州,元初隸屬益都路,後歸屬淄州路、淄萊路,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改屬般陽路,登州領蓬萊、黃縣、福山、棲霞等4縣,治蓬萊。...
元朝,昌邑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總管府濰州。明朝初年,昌邑屬山東布政使司青州府。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屬萊州府。洪武十年五月,並昌邑入濰縣。洪武二十二年正月,復置昌邑縣,改屬萊州府平度州。清朝,沿襲明制,屬山東布政使司萊州府平度州。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昌邑隸屬山東省膠東道。1925年,改屬...
元代時期,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總管府莒州。明代時期,屬山東布政使司青州府莒州。清初沿明制,屬青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後,屬莒縣。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境域南部屬沂東縣寨西區,北部屬沂東縣城子區。1949年,境域北部屬沂水縣,南部屬沂南縣十五區。1951年5月,為沂南縣第十六區。1952年1月,十...
元代,莒縣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總管府莒州,州治莒城。明代,屬山東布政使司青州府莒州,以州治莒。清代,沿明制,仍稱莒州,1913年,改莒州為莒縣。1940年3月31日,中共領導下莒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此時縣境內出現兩個縣級行政組織,是年底,莒縣抗日民主政府撤銷。1941年1月至1943年9月,中共先後在縣境內...
將以前的中央派出機構"行中書省"(或行尚書省)確定為最高一級政區。元代還在中書省、行中書省與路兩個政區層級之間,設宣慰司一級地方機構,執行下傳上達職責,猶如中書省、行中書省的派出機構。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元末,劃屬中書省益都路。沂州:治所在臨沂(今臨沂城)。轄臨沂、費縣2縣。大明 明朝初期,沿襲...
宋末金初,張店漸為興旺。張店之地名,始見於元代(1343—1344年)編纂的《金史地理志》。當時,張店隸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般陽路,為般陽路三鎮(張店、金嶺、顏神)一。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曾隸屬山東布政使司青州府高苑縣。天啟四年(1624年),張店又成為濟南府新城縣八鎮(張店、石橋、索鎮、新城...
後改為北海郡治。唐初復為青州總管府治,後又改為北海郡治。宋為京東東路路治。金為山東東路益都總管府治。元為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治。明清時期,為青州府治。民國時期,撤消青州府,益都縣直屬山東省轄。1948年青州解放,設立青州特別市,陳光任市委書記,馮毅之任市長,1952年恢復益都縣。1986年改稱青州市。
557年)遷益都縣治於東陽城,移青州府治於南陽城。隋為青州總管府治,後改為北海郡治。唐初復為青州總管府治,後又改為北海郡治。 宋為京東東路路治。金為山東東路益都總管府治。元為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治。明清時期,為青州府治。民國時期為益都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86年撤縣改為青州市。
元太宗六年(公元1234年)後,濰州為元領地,北海仍為濰州治所。濰州元初領北海、昌邑、昌樂三縣及司候司。憲宗三年(1253年)省司候司入北海。至元三年(1266年)省昌樂縣入北海。領二縣:北海、昌邑,州治所不變,設在北海,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明朝時洪武十年(1377年)撤濰州,改稱濰縣,屬...
唐代隸屬河南道青州北海郡,宋代隸屬京東路青州北海郡,金時屬山東東路益都府,元代隸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明代隸屬山東布政司青州府,清代隸屬山東青州府。中華民國前期,壽光縣先屬山東省膠東道。民國14年改屬山東省淄青道,民國17年後,直屬山東省政府。抗日戰爭時期,壽光縣有兩個縣級政權。一個是共產黨領導...
熙寧七年,設京東東路,轄1府7州36縣。金設山東東路,轄2府11州53縣83鎮。元初,設益都行省,後設山東東西道宣慰司,轄3路12州44縣。明初,設山東行中書省,轄6府15州89縣。洪武九年(1376年),移治歷城。此後,明中後期及清代一直作為青州府治所。青州古城池也隨著歷史的變革不斷變遷,漢,設廣縣城,...
元代,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治益都路。領益都路總管府、濟南路、般陽路、寧海州。益都路總管府轄:益都路,博興州,濰州,膠州,莒州,滕州,沂州,蘀州,樂安,昌邑,安丘,高密,即墨,日照,沂水,蒙陰,費縣,鄒縣。明清 明代,山東行中書省、承宣布政使司初治青州府,後改為濟南府 轄青州府、濟南府、東昌府、濟寧...
金為山東東路益都總管府治。元為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治。明清時期,為青州府治。 民國時期為益都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歸昌濰地區(今濰坊市)管轄,1986年撤縣改為青州市。2003年全市轄6個街道、15個鎮,即王府街道、益都街道、昭德街道、王母宮街道、東壩街道、雲門山街道、彌 河鎮、王墳鎮、五里鎮、廟子鎮、...
山東東西道宣慰司 益都路,唐青州,又升盧龍軍。宋改鎮海軍。金為益都路總管府。戶七萬七千一百六十四,口二十一萬二千五百二。文獻通考 文獻通考 卷三百十七 輿地考三 古青州歷代沿革 ……晉為防禦。漢復為平盧軍節度。宋改為鎮海軍。建隆三年,以北海縣置軍,屬京東路。慶曆二年,置京東東路安撫使。郡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