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左金石志》是廣陵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清) 畢沅、(清) 阮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左金石志
- 作者:(清) 畢沅、(清) 阮元
- 出版時間:2023年
- 出版社:廣陵書社
- ISBN:9787555419143
- 定價:280 元
《山左金石志》是廣陵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清) 畢沅、(清) 阮元。
《山左金石志》是廣陵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清) 畢沅、(清) 阮元。內容簡介本書為山東金石碑刻著述。《山左金石志》是畢沅與阮元合作共同完成的一部分地金石目錄著作,首次將山東的金石碑刻等匯於一編。全書二十四卷,內容共分為金...
《阮元山左金石志研究》是孟凡港所著書籍,由中華書局出版。內容簡介 《山左金石志》是清代學者阮元督學山東期間所編纂的一部金石學著作,首次將山東的金石碑刻匯於一編。不僅是著錄、研究山東古代金石文獻的一部劃時代巨著,又是清代金石學發展史上重要的啟後之作。正是鑒於《山左金石志》極大的學術價值與影響,本...
山左碑目是由段松苓所撰。畢沅任山東巡撫,編撰《山左金石志》,聘請段氏參與其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陸續校勘出版了《聖譯樓叢書》其中包括《山左碑目》四卷。自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陸續校勘出版了《聖譯樓叢書》。其中包括《徐雨峰中丞勘語》三卷;清代吳升撰《大觀錄》二十卷;清代益都段松苓撰《...
《地方金石志彙編》是2011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殷夢霞、張愛芳、南江濤。本書收錄了130餘種地方金石志,為金石研究者提供第一手的文獻資料。圖書簡介 本書是繼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地方經籍志彙編》之後,推出的《地方專志叢書》的第二種。地方專志是地方志的變種,較之於地方志的相關內容更為翔實...
在古書輯佚方面,馬國翰的《玉函山房輯佚書》輯佚唐以前佚書700多卷、594種,為蒐集和保存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作出了可貴貢獻。在金石學方面,“山左金石最富,……而考證亦日益精審。故鹹同光間金石學度越前古,而山東學者為之魁。”其中,黃松、吳式芬、劉喜海、陳介祺、丁彥臣、王懿榮都功力深厚,享譽學林。總的來看...
曾與孫星衍、阮元研討金石,為阮元訂成《山左金石志》。他為陶元藻增補、編校《全浙詩話》,後參加了阮元主持的《兩浙輶軒錄》、王昶纂修的《西湖志》等書的編寫工作,還為王昶纂輯了《金石萃編》、《大藏聖教解題》等書。《餘杭縣誌》、《嘉興府志》、《吳山城隍廟志》、 《崇福寺志》的校對、刊刻亦有其助力...
《山左金石志》載:“朱鮪墓石室畫像,分為25幅;上層12幅,高一尺五寸,下層13幅,高三尺五寸。唯橫廣尺寸不等。每幅有帷幕列屏及杯盤樽勺,皆燕饗賓客之事。凡男子皆有端冕者,有紗帽者,有如僧帽二層者,有如巾子雙梁者,有裹幘向前如飄纓者,有上仰蓋形者,有下園上銳者,種類不一,衣領及袖...
《王安石詩刻》是王安石所寫的詩。責任者 (宋)王安石撰;(金)党懷英篆書;(金)李紳鐫 年代 金明昌6年(1195)4月 地點 山東省濟寧市 拓片原物狀況 刻石年月據《山左金石志》補 附刻 拓片版本 拓片描述 顧千里、瞿鏞藏拓第一石首行前小字隸書題:“竹溪党懷英書”六字,第四石末行後小楷題立石年月,...
《北齊泰山經石峪金剛經集聯》在泰山東南麓龍泉山谷中六千餘平方米石坪之上,為摩崖巨製。該石刻無具體書刻年月,清阮元《山左金石志》推斷為北齊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的作品。書體以隸為主,間有篆、楷及行草筆意。《北齊泰山經石峪金剛經集聯》字形碩大,每字大約在二尺見方,氣勢磅礴,雄渾樸茂,是...
《偃師金石記》《金石三跋》出版圖書 人物評價 著名學者阮元曾在《武虛谷君遺事記》中寫道:“余於甲寅、乙卯間,在山東獲交於偃師武君虛谷……武君鉤考精博,系以跋語,余所修《山左金石志》中,考證出武君手者三之一。”散文家、學者姚鼐在《武億墓表》中說:“今中州士知讀古書、為漢學,自君始。”學者...
《山左金石志》載:”朱鮪墓石室畫像,分為25幅;上層12幅,高一尺五寸,下層13幅,高三尺五寸。唯橫廣尺寸不等。每幅有帷幕列屏及杯盤樽勺,皆燕饗賓客之事。凡男子皆有端冕者,有紗帽者,有如僧帽二層者,有如巾子雙梁者,有裹幘向前如飄纓者,有上仰蓋形者,有下園上銳者,種類不一,衣領及袖...
他酷愛金石學,發現有未經著錄的碑刻,一定自攜氈墨,拓印而歸。翁方綱任山東督學時,搜訪石刻,他向省提供了大量的資料。畢沅來山東任巡撫,要撰寫《山左金石志》,聘請他與武億、朱文藻、段松齡擔任此事,他們遍訪泰沂諸山,東到臨朐,西至濟寧,蒐集了若干碑刻,完成了任務。他還著有《益都金石記》、《赤亭金...
他學問淵博,在經學、方誌、金石學及詩詞方面都有很高造詣,尤以音韻訓詁之學為長。著書180餘種,編著有《皇清經解》《經室集》等。值乾嘉文化鼎盛之時,阮元標領文壇數十年,海內尊之為學界泰斗。早歲編集金石書畫目錄,為《石渠隨筆》、《山左金石志》、《兩浙金石志》。任浙江學政時邀臧庸兄弟、何元錫、陳鱣等...
①19(5) 山左金石志 二十四卷 (清)畢沅輯 FB.253:3.19(5)①20(1) 益都金石記 四卷 (清)段松苓輯 FB.253:3.20(1)①20(2) 山左冢墓遺文 一卷附補遺一卷 羅振玉輯 FB.253:3.20(2)山西 ①20(3)-21(1) 山右石刻叢編 四十卷 (清)胡聘之輯 FB.253:3.20(3)-21(1)①21(2) 山右...
陸增祥與俞樾友通漢唐註疏之說,精於考證。工篆、籀,通曉六書之學,尤好金石文字,開拓金石學新范。作《古今字表》未成。編有《河南廣西雲南金石摘錄》《山左金石志目》《吳氏筠清館金石記目》等,著有《八瓊室金石文字補正》《三百磚硯譜》《八瓊室文稿》等。陸增祥生平 陸增祥,字星農,太倉(今屬江蘇)人...
龕上絕壁如削,狀若斬雲,山下塔影殿廊,交映生輝,景色壯觀。碑刻 靈岩寺頌碑,在靈岩寺魯班洞中。是唐代大書法家李邕於天寶元年(742年)撰文並書寫的。字型為行書共21行,滿行41字。碑最早見於宋趙明誠《金石錄》。清乾隆間,阮元撰《山左金石志》時,此碑已不詳所在。鹹豐六年(1856年)書法家何紹基來...
始修《山左金石志》,與山東巡撫畢沅共商編纂事。乾隆六十年(1795年)為王士禎書墓道碑。四月,所著《儀禮石經校勘記》刻成。八月,奉旨調任浙江學政。是年,校訂《山左金石志》等。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撰《小滄浪筆談》。小滄浪為歷下著名園林在大明湖北岸,為歷代文人騷客會集之處,阮元所在的山東學署在...
《揅經室集》是1993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阮元。本書是作者自編定稿的個人文集,除他領街主編的經籑計、十三經校勘記、山左金石志、兩浙金石志、疇人傅等書外,大致均收入其中,而且比較集中和系統地反映了他的學術觀點和治學方法。內容簡介 揅經室集的作者阮元,字伯元,號芸台,生於乾隆二十九年(...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無撰書人姓名,因筆法與山東鄒縣尖山摩崖《晉昌王唐邕題名》相近,後人或以為唐邕所書。又與《徂徠山大般若經》相似,《徂徠山大般若經》上有“齊武平元年王子椿造”字樣,因此後人又有推測為王子椿所書。清阮元《山左金石志》則作北齊天保間(公元五五0——五五九年)人所作。出版背景 ...
碑左側面刊小字一行44字,“時大元至正三年仲夏良日住持大明院沙門德淵同鄉僚閆敦武等同豎石日再移石碑永為後志王世榮移刊”。評價 石佛寺北齊造像刊經碑氣勢恢宏、造像精美、刊經之輝煌、書法之雄渾為不多見。清代以來,碑學興盛,《山左金石志》、《環宇訪碑錄》、《山左訪碑錄》、《山左漢魏六朝貞石目》等...
在上述的這些作家中,鄭道昭的詩今存三首,見於《山左金石志》,其中有兩首由於刻石缺損,有的字已不可辨認。但總的來說,情調接近於郭璞的《遊仙詩》,在寫景手法方面,又和謝靈運較近。常景的《蜀四賢贊》,題材和用意都取法於顏延之《五君詠》及鮑照《蜀四賢詠》,但形式上卻是四首五言八句的詩。如詠司馬...
據清代畢沅、阮元《山左金石志》載:造像者為汝陽王□叔,而後有東騎將軍乞伏銳及征北將軍銜名。乞伏銳時為齊州長史,元象二年(539年)在黃石崖造有佛像。在洞外石壁及另一狹窄的天然石洞中,多雕刻隋唐造像。大洞門外雕元代佛、菩薩、天王、力士以及護法獅子等造像龕。總計石刻50餘軀,其中有梁師都永隆四年(620年...
第一章 山東古代石刻的時空分布——以《山左金石志》為主要依據 第一節 石刻的分類 第二節 山東古代石刻時間分布統計分析 第三節 山東古代石刻空間分布統計分析 第二章 曲阜石刻與崇儒尊孔 第一節 曲阜石刻的數量及時空分布 第二節 曲阜石刻的類型與內容 一 奏疏、詔敕、膀牒碑 二 祭文、謁記、題記與題詠...
阮公性行隨和,廣交山東及豫魯金石學家,遍訪山東金石文物,在畢沅主持下,撰成《山左金石志》24卷,對山東乾嘉之際金石學的興盛貢獻頗巨。後歷任浙江學政,仁宗嘉慶三年返京,任戶部左侍郎,會試同考官,未幾又赴浙江任巡撫,撫浙約十年。在浙江任期間,除吏治軍政之外,又召集浙江數文人,編書撰述不輟。嘉慶六...
第6行刻有“東嶺僧安道壹署經”的詞句,當系安道壹為鐵山刻經的題名。《題名》書風較經文略顯瘦硬寒峻,結體嚴謹,冷雋絕俗,富有山林野壑之氣。另據《山左金石志》、《山東通志》載,《題名》附近還刻有“安上”、“鄣離”、“佛善”、“實性善男子菩薩”四種刻字,何義,無考。
清時拓錄於《山左金石志卷十九》。“朝奉大夫行太常丞騎都尉汾陽郡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郭長倩撰碑”現仍存小觀鎮鄶家村西山。人物作品 牟平舊志載:郭長倩為一代大家,惜其作品失傳,《中州集》〔6〕載其七律《義師院叢竹》一首:南軒移植自西壇,瘦玉亭亭十數竿。得法未應輸老柏,植根兼得近幽蘭...
1.據清阮元《山左金石志》記載,《秦琅琊刻石》的長短廣狹為:南北厚二尺五寸(清尺),合秦尺約36寸。前後面上寬約三尺,合秦尺約42寸。前後面下寬約六尺,合秦尺約84寸。高一丈五尺,合秦尺約216寸。以上的三十六、四十二、八十四和二百一十六,分別是六的六倍、七倍、十四倍和三十六倍,誤差不超過...
時獨山莫友芝同客京師,善其所為,更冀其仿《關中金石記》、《山左金石志》之例,編纂成書。”《畿輔碑目》搜羅的碑刻多乾嘉諸名家所未見,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和研究價值。大概是在清代未能刊行的緣故,經查,張之洞編纂《書問答問》時並未將《畿輔碑目》列在他的這部指導治學門徑的舉要目錄之中,而是將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