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林羚(山地羚)

山地林羚

山地羚一般指本詞條

山地林羚(學名:Tragelaphus buxtoni):體長190-260厘米,肩高90-135厘米,尾長20-25厘米;體重150-320千克。雄羚比雌羚明顯大很多。這是在非洲發現的最後一種大型有蹄類動物,這是一種優雅而頗具吸引力的羚羊。它們呈灰褐色,有些隱約可見白色的斑紋,其毛色會隨年齡變深,腹部較為淺色。公羚的角扭曲1-2轉,角長低於1米。

棲息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林地、石楠地及叢林,有時更會走到海拔4000米以上。以4-6隻群居,有時可以多達13隻以上,成員為雌羚及幼羚,並一頭老公羚。主要吃香草及灌木。是東非大裂谷東南方衣索比亞高原的特有種,生活在北緯6-10°。曾經,這些動物遍布衣索比亞東南部山區。當代僅在貝爾山脈、阿爾西山脈和櫻桃山脈有較小的分散種群。主要分布於貝爾山國家公園(Bale Mountains National Park)。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山地林羚體長190-260厘米,肩高90-135厘米,尾長20-25厘米;體重150-320千克。皮毛灰褐色至栗褐色,眼睛之間為白色斑塊,臉頰上有兩個白色斑點,在喉嚨和胸部有兩處白色,側面和臀部有白色斑點,並有多達9個不清晰的白色條紋。下體皮毛顏色稍暗,深色的腿在內側上帶有白色斑點,而尾部比較濃密,底部有白色。圖案模式是每個物種獨有的。夏季皮毛光滑有光澤,在冬季幾個月變得更加潮濕。
雄性體型大於雌性,並且長有很長的螺旋角,其長度可以達到118厘米。雄性的皮毛顏色比雌性深,在頸部有一簇毛色黝黑的鬃毛,背部有一條棕色和白色的鬃毛,從頸部延伸到尾巴的底部。山地林羚與體型更大的扭角林羚很相似。

棲息環境

棲息於高海拔的林地、草地、灌木叢、荒地和非洲高山沼澤地,海拔3,000-4,300米,也被記錄可低至1600米。 這個物種被現代農業和牲畜放牧強迫進入更高的地區。

生活習性

山地林羚在傍晚和清晨時最為活躍,採集草葉、蕨類植物、水生植物和地衣為食。在寒冷或炎熱的時候,會經常躲藏在樹林和石楠花等茂密的樹木叢中,有擬態的皮毛標記可能有助於隱藏動物的形態,也在社交溝通中發揮作用,在展示過程中雄性的白色背嵴會聳立,並且在飛跑的過程中,尾巴內側的白色皮毛會反覆的時隱時現。
一般單獨或集小型鬆散的群體活動,族群中平均約有8-9名名雌性和亞成體,偶爾也可集多達96隻的大群,群體結構可能隨季節而變化。年輕的雄性會參加單身漢的群體,而年長的雄性通常是單身。山地林羚似乎領域性不強,但雄性會建立了支配等級。

分布範圍

山地林羚是位於非洲大裂谷東南部的衣索比亞高原特有的物種。該物種已從以前的大部分區域內消失,主要生活在貝爾山國家公園,在貝爾山脈、阿爾西山脈和櫻桃山脈有較小的分散種群。
山地林羚分布圖山地林羚分布圖

繁殖方式

交配通常發生在12-1月的旱季,而性性在懷孕期約8-9個月後生下一隻小仔,通常在8-9月的雨季後期。小仔皮毛顏色淺,隨著年齡增長而變暗,並且在出生後幾周密集地覆蓋。哺乳期持續3-4個月,幼羚仍與雌羚一起生活長達兩年。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山地林羚受法律保護,但執法通常不存在。蓋伊塞草原和貝爾山脈附近的有效保護範圍限制在約20平方公里的棲息地。生活在貝爾山脈N.P.港灣的山地林羚約占總數的一半。 1990年,小型Kuni-Muktar野生動物保護區成為山地林羚的第二個保護區,但到了1996年,這個保護區遭受了偷獵、砍伐、種植和溝壑侵蝕的嚴重影響,物種不再存在。2011年在阿爾西山脈建立了一個額外的保護區,可能為該物種帶來一些保護利益。
山地林羚與衣索比亞狼都起是貝爾山脈的重要旗艦物種。其未來將與這個保護區的未來密切相關。通過在其範圍內的其他地方建立有效的保護和管理,對山地林羚的延續風險也非常重要。在這些地區的一些可持續的獎勵狩獵具有非常高的潛力,可以產生資金來有效保護這個物種和其他共有棲息地的物種。還沒有山地林羚被人工圈養,也可能與衣索比亞由保護當局合作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圈養範圍,作為未來防止野外物種造成逆境的保險。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EN)。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