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背景,沿革,
背景
自唐朝開始,中國與外地的海上貿易日漸發達,對象包括波斯、阿剌伯、印度、中南半島及南洋群島等地,獲譽為海上絲綢之路。而屯門地區扼珠江口外交通要衝,外地船隻會先經屯門地區,然後北上廣州進行貿易。船隻一般會在每年5月至8月乘西南季候風抵達屯門地區,等候通知後方可進入廣州;交易完成後則在屯門地區等待10月之後的東北季候風才離開。
由於當時屯門地區的著名,“屯門”一詞也可見於當時的文學作品。《新唐書》曾引用唐朝地理學家賈耽撰《古今郡縣道四夷述》之‘廣州通海夷道’條:‘廣州東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門山’。韓愈在《贈別元十八協律》詩之六中寫道:‘屯門雲雖高,亦映波濤沒’。劉禹錫在《踏浪歌》中寫道:‘屯門積日無回飆,滄波不歸成踏潮’。目前尚未有史料證實韓、劉兩位到過屯門。屯門的景色出現在他們的詩作中已說明由於海上交通便利,該地在唐朝已經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