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深圳話

老深圳話

老深圳話,具體指深圳市內通行的客家語-粵台片-惠陽話粵語-莞寶片-圍頭話。深圳有1670年的城市建設歷史。 改革開放之前,深圳原住民大部分居民講客家話和圍頭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老深圳話
  • 外文名:old shenzhen language
  • 語言:客家語-粵台片、粵語-莞寶片
語言歷史,深圳本地方言分布情況,客家語,粵語,其他,語言特點,客家語,粵語,語境態勢,意義,

語言歷史

深圳地處珠江出海口的東岸,至今已擁有1672年城市文明史,古往今來,人才輩出。東晉孝子黃舒,是深圳歷史上最早成名之人,其孝道影響深圳一千多年。南宋末帝轉戰珠江口一帶時,名臣文天祥三過零丁洋,留下千古絕唱《過零丁洋》。
明廣東提刑按察司副使汪,奉明廷之命,抗擊入侵東莞縣屯門的佛郎機(葡萄牙),後官至兵、吏兩部尚書,是我國率軍抗擊西方殖民入侵和學習引進西方先進武器的第一人,也是師夷之長機以馭夷狄的第一人。
南頭水寨參將湯克寬駐紮於南頭城,在抗擊倭寇的入侵中立過汗馬功勞,其名僅次於戚繼光和俞大猷。
日寇(來自日本)入侵華南,廖承志、林平、曾生等組建抗日隊伍,與日寇周旋,成長出一大批劉黑仔式的抗日英雄,使東江縱隊成為華南抗日的一面旗幟,為廣東的抗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這些英豪、人才集中體現了深圳人民的深圳精神,即:艱苦創業的開發精神;詩書傳家的敬業精神;抵禦外敵的愛國精神;改革開放的創新精神;為國為民的獻身精神。
趙佗帶領的秦朝軍隊進入嶺南時,其部隊有部分人已經進入深圳地區,並與本地越族人融合,成為早期的嶺南人。
深圳古代的行政設定始於漢代。今深圳的南頭在漢武帝時,為全國二十八處鹽官之一番禺鹽官的駐地,史稱“東官”。三國吳甘露元年(265年)於東官設司鹽都尉,始建壘城“蕪城”,這是深圳古代所建最早的城。
真正城市的開端應是東晉鹹和六年(331年)東官郡城和寶安縣城的創建。郡城、縣城在蕪城的基礎上修築,其遺址疊壓在明東莞所城之西部。南頭古城,是1671年前東官郡城和寶安縣城的所在地,東晉鹹和六年(331年)的東官郡轄六縣,其地包括今潮汕、梅州、惠州、深圳、東莞等廣東東部、南部部分以及福建雲霄、詔安等的廣大地區,表明那時這一地區的經濟、文化已有相當的發展,是深圳1671年城市歷史的見證。至唐代為屯門軍鎮,宋代為屯門寨。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東莞守御千戶所城。南頭古城的樣子是此時所建,距今已有608年的歷史。大鵬所城同建於此年,是廣東重要的海防軍事要塞。明萬曆元年(1573年)分東莞縣立新安縣,南頭古城為新安縣城。由於清廷軟弱,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鹹豐十年(1860年)、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分三次把新安縣的九龍司部分地方劃給英國,其地即今回歸祖國的香港;新安縣名一直延續至民國初年。民國三年(1914年)復名寶安縣,南頭古城為寶安縣城。 1954年寶安縣城從南頭古城遷往深圳鎮。1979年改寶安縣設深圳市。1980年設立深圳經濟特區,成了我國改革開放的一個視窗。
新石器時代中期古越族文化,約形成於6000年前,其主要遺址包括鹹頭嶺遺址、大梅沙遺址、小梅沙遺址、下洞遺址等,香港此時期有深灣、東灣、春坎灣等遺址,此類遺址因鹹頭嶺遺址發掘時間較早,遺物較多,有考古專家提出“鹹頭嶺文化”之稱。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古越族文化,約形成於5000年前,其主要遺址有鶴地山下層、虎地山、蚌地山、赤灣、上洞、烏背嶺、灶下等遺址,這時期遺址比中期的分布更廣,計有觀瀾河流域、西鄉河流域、大沙河流域及沿海的沙丘遺址等。 青銅時代初期古越族文化,相當於中原地區的商時期,主要有屋背嶺墓葬群、向南東村遺址、鹹頭嶺鵬城4號墓等。這時期出土陶器盛行圜底器和圈足器,以帶流小罐、折肩罐、凹底罐為典型器,紋飾組合是曲折紋、方格紋、葉脈紋和雲雷紋等,與粵東北、閩南一帶的浮濱類型的遺存有密切的關係,有“屋背嶺類型”文化之稱。 青銅時代中期的古越族文化相當於中原地區的春秋晚期至戰國初年。主要遺址有鶴地山上層、追樹嶺、九祥嶺、武館山、大梅沙等,少數為沙丘遺址,多數為山崗台地、山坡遺址。出土物中石器減少,為青銅器所代替,這時期已出現階級分化。因該時期陶器上出現較為普遍的夔紋裝飾,因有夔紋陶類型文化之稱。 青銅時代晚期古越族文化,相當於中原戰國時期的中、晚期到西漢初期。主要遺址有疊石山、鳳凰岩、筍崗山等。這時期、房屋居址的面積增大,夔紋陶與米字紋陶共存、青銅器與鐵器共存,出現新紋飾“米字紋”,因有“米字紋陶類型”文化之稱。 今深圳市轄六區,其中經濟特區內四區:南山、福田、羅湖、鹽田。經濟特區外兩區:寶安、龍崗。
深圳的南頭在許多歷史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漢、三國時期嶺南兩鹽官之一,曾為漢武帝鹽鐵富國、打敗匈奴作出過大貢獻。東官郡為東晉以來廣州周圍重要的大郡之一,至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擔任東官太守的阮長之,是當時著名的良吏。南朝梁東官太守陳伯紹,是位能戰善治的將軍,死後,百姓立祠紀念他,陳霸先即帝位後,被尊為王。
屯門鎮是唐、宋嶺海軍事重鎮。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冬,“海賊”吳令光等攻陷了永嘉郡(今溫州市),南海太守劉巨鱗率屯門鎮兵,會同其他幾路大軍打敗了吳令光。南宋末帝轉戰珠江口一帶時,在海豐五坡嶺被元軍所俘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曾三過零丁洋,看著宋朝海軍最後一戰全軍覆沒,留下千古絕唱《過零丁洋》詩。元末,嶺南騷動,群雄並起,東莞人何真經歷失敗的教訓,在筍崗東山再起,最終統一了嶺南。朱元璋建立大明,何真又義歸大明,使嶺南百姓避免了戰爭的浩劫。何真功封東莞伯,成為嶺南一代著名賢臣。
明末清初,張家玉與陳文豹散盡家財起而抗清,曾三攻東莞、兩陷新安、四守西鄉。陳文豹、張家玉戰死後,部將李萬榮駐守大鵬古城、七娘山,堅持抗清達十三年之久,為古代深圳最壯烈、最持久的義舉。
1900年孫中山領導的三洲田起義爆發,起義隊伍(絕大部分是惠州、深圳的客家人)曾發展到2萬人,打響了反清革命的第一槍。省港大罷工、國民革命軍第一次東征等,也藏龍臥虎,風起雲湧,許多名人如蔣介石、周恩來、葉劍英、陳郁等也在深圳留下足跡。
在抗擊外來入侵者的戰爭中,深圳地處珠江口的要地,是外來入侵者垂涎的地方,他們均想以深圳為跳板,在珠江口占穩一個地方,打開中國的大門。因此,明代中期以來,許多抗敵的名臣、將領也由此聞名。
明廣東提刑按察司副使汪鋐,奉明廷之命,駐紮南頭城,依靠當地軍民,抗擊入侵東莞縣屯門的佛郎機(葡萄牙),後官至兵、吏兩部尚書。是我國最早率軍民抗擊西方殖民主義者入侵和最早引進西方先進武器的要臣,也是我國“師夷之長技以馭夷狄”的第一人。南頭水寨參將湯克寬駐紮於南頭城,訓練水軍,抗敵愛民,捐奉修橋辦學,在抗擊倭寇入侵的戰爭中立過汗馬功勞,其名僅次於戚繼光和俞大猷。在抗擊番彝、倭寇的戰爭中,東莞所的正千戶袁光、顧晟、萬里、李茂材等將領,均血灑疆場,壯烈捐軀。明天啟三年(1623年)紅毛彝(荷蘭入侵者)從佛堂門闖入庵下,新安知縣陶學修率軍防守,紅毛彝乃退。 英
夷兩次在珠江口點起鴉片戰爭之火,林則徐、關天培、賴恩爵、陳桂籍等民族英雄均在此大顯身手,寫下可歌可泣的、悲壯的抗英愛國詩篇。
大鵬古城,位於龍崗區大鵬鎮鵬城村,雄據於大鵬灣的北岸,是個將軍輩出的地方。該城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隸屬南海衛,原稱大鵬守御千戶所城。該城在明清兩代抗擊葡萄牙、倭寇和英殖民主義者的鬥爭中起過重要作用,是嶺南重要的海防軍事要塞之一。該城占地11萬平方米,東、西、南三個城門保存較好,城內主要街道有南門街、東門街、正街等,主要有參將府、守備署、火藥局、左堂署、城隍廟等遺址和將軍第、司馬第、趙公祠、侯王廟、天后宮、民居等歷史建築,還有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清廣東水師提督賴恩爵“振威將軍第”、福建水師提督劉起龍“將軍第”等。大鵬所城是深圳保存較好的一座古城。2001年6月25日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頭古城屹立於珠江出海口的東岸,有1671年的歷史,可追溯到東晉鹹和六年(331年)的東官郡城(其地在今南頭古城一帶),是深圳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依據之一。它位於南山區九街村,占地面積約30萬平方米,城內有九條街和數十處文物古蹟。現地面保存的古城址為明代初年始建的,現仍保留有北城門、西城門、城牆、新安縣衙、觀音閣、風崗書院等遺址,還有南門洞、東門洞、關帝廟、信國公文氏祠、報德祠、東莞會館、聚秀街門樓、育嬰堂、民居等古建築。2001年11月,為配合南山區南門廣場的整修,由深圳市文管辦、深圳市博物館、南頭古城管理處組成的聯合考古隊,開始在此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三國至晉代護壕遺址和大批漢晉時期的文物。南頭古城已於2002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第三、 數量不少的古墓群
深圳的歷代古墓葬、古墓群較豐富,自商周至明清都有。
鐵仔山墓群位於寶安區新安鎮鐵仔山東、南、西三面山坡上,清理戰國至明代古墓葬共380多座,是深圳目前發現最大曆時最長的古代墓葬區,發現三塊“熹平四年”(175年)的紀年墓磚,這是深圳市第一次發現紀年磚墓,還發現有東漢人頭畫像的墓磚和銅鏡等一批重要文物。鐵仔山古墓群的考古發現列入2000年度的全國考古二十大新發現之一 。發掘部分現已遮蓋保護,且還有一片墓地尚未發掘。
晉孝子黃舒墓,位於寶安區沙井鎮步涌村北,晉帝欽旌為孝子,死後祀為鄉賢。黃舒是古代深圳最早成名之人。
蓮花山宋、明墓群,該墓群包括宋黃默堂墓,明黃菊坡、黃觀禮等墓。黃默堂墓位於福田區蓮花山公園西南坡,墓葬屬宋代的建築風格,並未重修。距今已七百多年的歷史了。這座原汁原味的宋代古墓在廣東也極為罕見。2002年已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還有南山區屋背嶺商周時期墓葬群、鹽田區大梅沙青銅時代墓葬群、南山區紅花園漢晉墓群、寶安區沙井鎮萬豐大鐘山六朝古墓群、西鄉鎮流堂富足山六朝古墓群、南山區赤灣宋少帝墓等重要的古墓群和古墓葬。

深圳本地方言分布情況

客家語

深圳客家方言的分布深圳客家話主要分布在龍崗區的坑梓、坪山、坪地、龍崗、葵涌、橫崗、布吉、平湖8個鎮;寶安區的觀瀾、龍華、石岩3個鎮;鹽田區的沙頭角、鹽田、大梅沙、小梅沙等地的大部分自然村。羅湖、福田、南山3個區也有客家方言分布,主要分布在3個區北部大山的南莞。從東部長嶺村開始,連線蓮塘、西嶺下、羅芳、梧桐山(大部分自然村)、大望、水庫新村、布心、草埔、泥崗、上梅林(一部分)、下梅林、沙河(大部分)、西麗(大部分自然村),直到西部的同樂村,形成一條帶狀分布。
深圳市原居民中說客家話人口大約有20萬人(深圳市19鎮1994年人口統計情況)。

粵語

深圳粵方言的分布深圳粵語主要分布在寶安區的西鄉、福永、公明、沙井、松崗5個鎮;龍崗區的大鵬、南澳、平湖(大部分自然村)3個鎮;羅湖、福田、南山3個區的中部、南部的各個自然村。還有光明農場原居民也是講粵語的。
深圳市原居民中說粵語的人口大約有17萬人左右(深圳市19個鎮1994年人口統計情況)。

其他

以上所描述的方言分布只是一個大致的劃分,事實上有不少村鎮既有客家方言又有粵方言,如平湖鎮原居民基本上是講粵方言的,但新木、上木古兩村是講客家話的。石岩鎮幾乎講客方言,唯一浪心村講粵方言。而大鵬、南澳又是兩個粵、客方言雜居地區。這裡不作詳細的描述。

語言特點

深圳客方言和粵方言內部的複雜性是顯而易見的,即使是同一方言片中仍然能分辨出不同的語調、語氣。

客家語

深圳客家話與客方言的代表梅縣話比較有四個顯著的特點。一是n、|不分,只有1無n,即泥母字都讀為來母,因此“呢子”成了“梨子”、“囊中”成了“郎中”。二是止攝開口支、脂、之三韻精組字和莊組字讀合口韻。梅縣話的“資雌思”三字,韻母是[i],而深圳客家話是[u]。三是沒有韻頭u,梅縣話帶u韻頭的字深圳客家話念開口韻,如夸[k'a①]、鍋[ko①]、怪[kai④]、光[kon①】等。四是用“開”[hoi①]表示完成時態,如國語“吃了飯”,梅縣話是“食款[e]飯”,而深圳客家話是“食開飯”。
深圳客家話內部從語音角度看,大致有橫崗話、布吉話、葵沖話和觀瀾話等四種類型。以橫崗話為代表的,沒有[m/p]韻尾,即古鹹攝韻母不再收[m/p]韻尾而演變為[n/k]韻尾,因此在橫崗話中擔一釘、蠶一橙、衫一生、甘一更、謙一輕、嚴一迎六組字前後韻母相同,成了同音字。以布吉話為代表的,則與梅縣話相同,完整地保留了鼻音韻尾[m、n、n]和塞音韻尾[p、t、k],前面所舉六組字,在布吉話中,前後韻母是不同音的。以葵涌話為代表的,有舌尖前濁擦音聲母[z],如衣[zi①]、椅[zi③]、意[zi④]、逸[zit⑥]。葵涌話古知章組聲母與流攝尤韻拼作[tsiu]、[ts'iu]、[siu],而橫崗話、布吉話、觀瀾話則拼作[tsu]、[su],如朱一周、廚一綢、輸一收這三組字,葵涌話是不同音的,前為[u]韻,後為[iu]韻,而橫崗、布吉、觀瀾三鎮是同音的,前後均為[u]韻。以觀瀾話為代表的,主要特點是聲調比較特殊,即古去聲濁音聲母字大部分歸入上聲,這與橫崗、布吉、葵涌三鎮不同,如共、陣、大、樹、飯等字,觀瀾話讀中降調[31],而橫崗、布吉、葵涌三鎮讀高降調[52]。

粵語

深圳粵語與粵方言的代表話廣州話比較,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聲調一般為八個或七個,而廣州話有九個。二是古鹹攝開口罩談鹹銜四韻和古山攝開口寒山刪三韻的字大都讀為舌根鼻音韻尾[n]和與之相應的塞音韻尾[k],而廣州話古鹹攝開口罩談鹹銜四韻仍讀為[m/p尾,古山攝開口寒山刪三韻仍讀為[n/t]韻尾。如耿、站、蛋、棧四字,深圳粵方言都收[n]韻尾,而廣州話“耽站”收[m]韻尾、“蛋棧”收[n]韻尾;又如答、扎、達、釗四字,深圳粵方言都收[k]韻尾,而廣州話“答扎”收[p]韻尾,“達側”收[t]韻尾。三是一般用“好”“洗了澡”,廣州話說“沖吃涼”,深圳粵方言是“沖好涼”。
深圳粵語,根據其不同的語音特點,可以分為五種類型,即中路白話、東路白話、西路白話、漁民話。南頭至西鄉為中路白話,以西鄉話為代表,與廣州話比較接近,有八個聲調,無韻頭[i],保留韻尾[m、n、n]和[p、t、k],但[m/p]韻尾字比廣州話少,只深攝和少數鹹攝字仍讀[m/p]韻尾,[n/k]韻尾字比廣州話多,因鹹攝字絕大部分讀[n/k]韻尾。福永、沙井、公明、松崗、光明、平湖為西路白話,以沙井話為代表,一般有七個聲調,上聲不分陰陽,入聲與廣州話相同,也分為上陰入、下陰入和陽入。有韻母[yn],如端[tyn①]、酸[syn①]等。西路白話還有一個突出特點是文白異讀現象多,如“星”文讀[sen]白讀[sian],“現”文讀[hin]白讀[in],“陳”文讀[ts'in]白讀[ts'an],“貴”文讀[kui]白讀[kuai],“鵝”文讀[n)自讀[W)1。福田、羅湖兩區為東路白話,其特點是沒有韻尾[n/t],都合併到韻尾[n/k]中去。東路白話又叫圍頭話,深圳習俗把自然村落稱作“圍頭”,也可簡稱“圍”,“圍頭話”因此而得名。深圳圍頭話與香港新界的圍頭話類似。深圳粵語還包括珠江口沿江東岸的漁民話。因漁民逐步上岸圍墾灘涂進行養殖,因此漁民又被稱為基圍人,他們的話又被叫做基圍話。漁民的祖先據說大都來自南海、番禺、順德,因此他們的話多少具有“南番順”三地的特色。

語境態勢

深圳市成立之前,農村通行客方言和粵方言,而縣治深圳鎮則顯現多方言的趨勢。鎮上除了本地的客家話和粵方言(白話),還有北方來的幹部、內地在深圳設立的外貿辦事處和深圳海關及邊防部隊的幹部、職工帶來的全國各地方言。特區成立之後,新移民不斷遷入,深圳成為一個移民城市。這些新移民來自全國各方言地區,深圳的語言環境形成了一個“多方(言)雜處”的局面。原居民因世代繁衍於此,形成了一個一個的方言群落(方言點),而新居民因為分散雜處,不可能形成新的方言群落。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同一方言區的人們習慣用家鄉話交流,不同方言區的人們則使用帶有各自方言口音的國語進行交際。市政府在建市立之初就及時地提出了“用國語統一深圳語言”的號召,並專設了“語言文字辦公室”,大力推廣國語。20世紀90年代,在工作或其他公共場合,各方言區的人都會自覺地使用國語。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國語,已經成為深圳市的交際語言和工作語言。

意義

1、促進深圳城市特色的形成。
城市特色是一個城市的重要標誌和生命力,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深圳城市的特色在哪裡?應該如何保持和形成深圳的城市特色?這應該從深圳的歷史地理環境、深圳的歷史文化遺產和近現代的城市建設、風土民情、傳統文化中去尋找和研究。對城市風貌的保護,對本土客家文化的弘揚,有助於留住深圳的根,從而使深圳增加歷史的厚重感,增強文化軟實力。
2.促進深圳城市建設向更高一個層次、更高文化品位發展。
深圳不單是現代文化名城,更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一個以漢文化為主體,包容客家文化、廣府文化、潮州文化、西方文化、現代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綜合體。對城市的文化遺產、歷史文脈進行保護和規劃,這是作為國際城市所必須具備的。對於城市建設來說,保護深圳的城市文脈、城市特色,把優秀傳統建築和文化保護起來加以創新,發揚光大,這也是一個發展,一個更高級的發展,必將深圳的城市建設推向更高一個層次,成為一個又鮮明,又有特色的國際大都市。
3.促進深圳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設 。
一個城市的形象與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設有很大關係。深圳是英雄的城市,自明代中期以來在抗擊佛朗機,倭寇、紅番、英夷、日寇的戰爭中,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孫中山資產階級革命的發源地之一。我黨早期革命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在省港大罷工中深圳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用世界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城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可以激勵深圳人樹立信心,發奮圖強,這也是深圳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和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重要的內容之一。而歷史文化保護得好與壞,是反映該城市文明程度的標尺。
4.促進深圳城市的現代化建設。
5.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品牌。
這裡有兩層意思,一是外國、外城市看深圳,深圳不單是現代化城市,還保留有世界文化遺產,還是歷史文化名城。深圳有今天,和其優越的地理環境、多民族多文化的交融,悠久的城市歷史、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是分不開的;二是作為大量的深圳移民,他們會為深圳悠久的歷史、英雄的城市感到驕傲,會以做一個深圳人為榮。當今城市之間的競爭,除比較經濟發展水平外,文化發展狀況已愈顯重要。世界著名城市如倫敦、巴黎、羅馬、莫斯科、維也納、慕尼黑等都是歷史文化名城,美國把凡有200年以上歷史的城市,均列為歷史文化名城。如果我們珍惜自己的文化遺產,愛護歷史文化名城,有這樣一個還歷史真實的深圳,她的形象、她的品牌,定可立於世界優秀城市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