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華夏文化魅力》選自蘇教版《語文》七下第4課,介紹了世界頂級建築大師貝聿銘的生平創作,讚揚了貝聿銘高超的技巧和永久不變的愛國之心。展示貝聿銘在世界各地的優秀建築作品圖片,激發學生對所學對象的了解的欲望。並輔助介紹貝聿銘的個人情況。這是一篇人物通訊體裁的文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展示華夏文化魅力
- 外文名:Show the charm of Chinese culture
- 出處:蘇教版《語文》七下第4課
- 主要內容:貝聿銘的生平創作
- 作者:余瑋
- 輔助介紹:貝聿銘的個人情況
- 意義:激發學生對所學對象的了解的欲望
作者介紹,作品內容,教案展示,字詞,拓展閱讀,
作者介紹
余瑋:曾用名余新偉,湖北赤壁人。曾為新華通訊社人居雜誌社記者、編輯,現供職中華英才半月刊社。擅長人物專訪及大紀實重磅新聞采寫,熟悉房地產業的媒體運作。在新華社、人民日報、世界日報、中國日報、人民政協報、經濟日報、法制日報、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報、新華每日電訊、南方日報、南方周末、新民晚報、羊城晚報、北京晚報、深圳特區報、北京青年報《中國青年》《學術界》、《新華文摘》、《讀者》及中央電台等420餘家海內外媒體刊播或轉載通訊、紀實、文藝、學術作品2600餘件,計500餘萬字;出版有《追夢》、《孤獨的夜玫瑰》等專著。
貝聿銘:(Ieoh Ming Pei)(1917-) 美籍華人建築師,1917年4月26日生於廣州,他的祖輩是蘇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擁有的蘇州園林獅子林里度過了童年的一段時光。其父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貝祖怡。10歲隨父親來到上海,18歲到美國,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於1955年建立建築事務所,1990年退休。
作品內容
貝聿銘,世界著名建築大師,在國際學術界被認為現代派建築代表人物。1917年出生於中國廣東,1935年赴美留學,1955年在美國創辦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1985年被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和國家文學藝術學院聯合膺選為研究院院士。曾獲美國總統授予的“自由勳章”及美國“國家藝術獎”、法國總統授予的“光榮勳章”、美國總統頒發的“全美十佳公民獎”。設計作品曾獲“普茨克獎”。
夕陽映照下,位於北京長安街西單路口的中國銀行總部大廈,顯出驚人的氣勢與高貴的氣質。建築物南面和東南兩個入口各面寬54米,高9米,進深14米,上面的10層房屋是用兩榀兩層高的巨型鋼架托起來的,下面一根柱子也沒有。大廈內部巨大的園林空間,通過屋頂玻璃天窗和一面垂直透明的玻璃幕牆與室外聯繫,加之兩側玻璃大門的襯托,整個建築顯得晶瑩剔透;而在夜裡,廳堂內燈光閃耀,大廈更似一個充滿詩意的水晶宮。好一個充滿激情的幾何結構!
這絕妙之作便出自世界頂級建築大師、美籍華人貝聿銘先生之手。
(一)在美國的建築界初露頭角
貝聿銘1935年遠渡重洋,到美國留學。父親原來希望他留學英國學習金融,但他沒有遵從父命,而是依自己的愛好進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攻讀建築系。他對建築產生興趣純屬偶然。在上海讀書時,周末他常到一家檯球館去玩檯球,檯球館附近正在建造一座當時上海最高的飯店,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人們怎么會有建造這么高的大廈的能耐?由此他產生了學習建築的意念。
但是賓州大學以圖畫講解古典建築理論的教學方式使貝聿銘大失所望,他便先後到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攻讀建築專業。貝聿銘從純學術的象牙之塔進入實際的建築領域是在1948年。這一年紐約市極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產巨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國建築界的慣例,首次聘用貝聿銘為建築師,擔任他創辦的韋布———納普建築公司的建築研究部主任。柴根道夫和貝聿銘,一個是有經驗、有口才極其聰明的房地產建築商人;一個是學有專長,極富創造力的建築師。兩人配合,相得益彰,是一對事業上的黃金搭檔。他們合作達12年之久。12年中,貝聿銘為柴根道夫的房地產公司完成了許多商業及住宅群的設計,也做了不少社會改建計畫。其間,貝聿銘還為母校麻省理工學院設計了科學大樓,為紐約大學設計了兩棟教職員工住宅大廈。這一切,使貝聿銘在美國建築界初露頭角,也奠定了他此後數十年的事業基礎。
1960年,貝聿銘離開柴根道夫,自立門戶,成立了自己的建築公司。他在建築設計中最為人們稱道的,是關心平民的利益。在紐約、費城、克利夫蘭和芝加哥等地,他設計了許多既有建築美感,又經濟實用的大眾化的公寓。他在費城設計的3層社會公寓,就很受工薪階層的歡迎。因此,費城萊斯大學在1963年頒贈他“人民建築師”的光榮稱號;同年,美國建築學會向他頒發了紐約榮譽獎章。《華盛頓郵報》盛讚他的建築設計是真正為人民服務的都市計畫。
在他的建築公司業務蒸蒸日上之際,他設計的主力逐漸從都市改建和重建計畫轉移到巨型公共建築物的設計。六十年代建於科羅拉多州高山上的“全國大氣層研究中心”,可以說是他從事公共建築物設計的開始。該中心外形簡樸渾厚,塔樓式的屋頂使建築物本身像巍峨的山峰,與周圍的環境、色彩相調和。美國《新聞周刊》曾刊登它的照片,稱貝聿銘的設計是“突破性的設計”。
(二)在非議之中屢創建築奇蹟
真正使貝聿銘聲名遠揚、躋身於世界級建築大師行列的,是對約翰·甘迺迪圖書館的設計和建造。起初,甘迺迪家族在一大群應選的一流建築師中,並沒有太注意貝聿銘這位“初生之犢”,但當他生動地描述了根據建築場地所作的設計、建築材料的選用、以及如何賦予這座建築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義之後,深深地獲得了甘迺迪遺孀傑奎林的賞識。她斷言:“貝聿銘的唯美世界,無人可與之相比,我再三考慮後選擇了他。”這座建造了15年之久,於1979年落成的圖書館,由於設計新穎、造型大膽、技術高超,在美國建築界引起轟動,公認是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美國建築界宣布1979年是“貝聿銘年”,授予他該年度的美國建築學院金質獎章。
其實,在約翰·甘迺迪圖書館建成的前一年———1978年,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樓的設計建造成功,便已奠定貝聿銘作為世界級建築大師的地位了。為了使這座建築物能夠同周圍環境構成高度諧調的景色,貝聿銘精心構思,創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狀的平台、樓梯、斜坡和廊柱交錯相連,給人以變幻莫測的感覺。陽光透過蜘蛛網似的天窗,從不同的角度射入,自成一幅美麗的圖畫。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在“東樓”的開幕剪彩儀式上,稱讚它是華盛頓市和諧而周全的一部分,也是公眾生活與藝術情趣之間日益增強聯繫的象徵,稱貝聿銘是“不可多得的傑出建築師”。
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是法國密特朗時代最輝煌的建築,整個建築只有塔尖露出地面,別具匠心的設計被公認為當代建築藝術最偉大的奇蹟。這位列“當代建築的十大奇蹟”之首的作品同樣是貝聿銘的得意之作。八十年代初,法國總統密特朗決定改建和擴建世界著名藝術寶庫羅浮宮。為此,法國政府廣泛徵求設計方案,應徵者都是法國及其他國家著名建築師,最後由密特朗總統出面,邀請世界上15個聲譽卓著的博物館館長對應徵的設計方案遴選抉擇。結果,有13位館長選擇了貝聿銘的設計方案。他設計用現代建築材料在羅浮宮的拿破崙庭院內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且金屬支架的負荷超過了它自身的重量。不料此事一經公布,在法國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們認為這樣會破壞這座具有800年歷史的古建築風格,“既毀了羅浮宮,又毀了金字塔”。但是密特朗總統力排眾議,還是採用了貝聿銘的設計方案。同年,他獲得了被稱為建築界諾貝爾獎的普茨克獎。如今,人們不但不再指責,而且如是稱讚:“羅浮宮院內飛來了一顆巨大的寶石。”他設計的建築作品在剛剛建成的時候,往往招來非議,但是不久又能夠成為當地人的驕傲,或者那個城市的一個標誌。這就是他的成功所在。
幾十年來,貝聿銘在美國各地負責設計過許多博物館、藝術館、商業中心、摩天大廈、鐘樓,甚至還有搖滾音樂廳,也在加拿大、法國、澳洲、新加坡、伊朗和北京、香港、台灣等地設計過不少大型建築。他的足跡和作品可以說是遍及世界的各大城市,他是當之無愧的世界著名建築大師。據粗略統計,半個世紀以來,貝聿銘設計的大型建築在100項以上,獲獎50次以上。他在美國設計的近50項大型建築中,就有24項獲獎。
(三)多變的設計不變的中國心
貝聿銘自赴美國求學,以後在大洋彼岸成家立業,功成名就,至今已66個年頭,但他對中國的一片深情,依然縈繫於懷。祖籍蘇州、生於廣州的他,常對人稱是“蘇州人”、“廣州人”。夫婦倆至今仍能說一口流利的國語、廣州話、上海話和蘇州話。平時的衣著打扮,家庭布置與生活習慣,依然保持著中國的傳統特色。
七十年代初,貝聿銘首次回到闊別近40年的中國探親觀光,心中有無限的感慨。以後他又多次來到中國,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說過:“我的根在中國,中國對我的牽引非常大,所以我不論哪一次回去,都覺得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
中國傳統的建築藝術,在貝聿銘的心中留有極其深刻的印象。有人曾問:“貝老,您相信風水嗎?”“建築師都相信風水的。不是迷信的風水,風水有好幾種,比如說我們建築要擺房子,要背山傍水,這裡也是風水。我覺得風水我們應該相信的,可是風水要弄得太過分一點,那就變得迷信了,這個我反對。”他如是坦誠地亮明個人的觀點。蘇州庭園的長廊曲徑、假山水榭,尤其是建築屋宇與周圍自然景觀相輔相成的格局,以及光影美學的運用,在他數十年的建築設計生涯中,都有軌跡可尋,而坐落在北京香山公園內新建的香山飯店,更是他將現代建築藝術與中國傳統建築特色相結合的精心之作。
1978年,他謝絕了一個在故宮附近設計高樓的邀請,而選擇到遠離市區的香山設計香山飯店。他提出,應嚴格控制北京古城區的建築高度,以保持從故宮向外平緩開闊的空間格局。接受了香山飯店的設計工作後,他以一貫的認真、細緻的作風,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頂,俯覽周圍環境,而且不辭勞苦地走訪了北京、南京、揚州、蘇州、承德等地,考察當地的大建築和園林,最後採取了建築一系列不規則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與周圍的水光山色、參天古樹融為一體。因此,這座新建的香山飯店,外貌似很普通,就像一個內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驚人,但是愈看就愈會感到她輕妝淡抹的自然美。
與過去設計的那些摩天大廈相比,香山飯店的規模並不算大,但是貝聿銘說:“香山飯店在我的設計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國外設計有的建築高出10倍。”他還說:“我們不能每有新建築都往外看,中國建築的根還在,還可以發芽。當然,光尋歷史的根是不夠的,還要現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東西,能用的東西,接到老根上去。從香山飯店的設計,我企圖探索一條新的道路:在一個現代化的建築物上,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
教案展示
《展示華夏文化魅力》教案
一. 教學目標:
1. 初步理解傑出的建築也是藝術的觀點,學會用審美的眼光看待世界。
2. 閱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掌握運用記敘、描寫、議論、說明相結合的表達方式。
3. 體會貝聿銘建築作品的魅力,學習他的愛國情懷。
二. 重難點解析:
1. 靈活掌握五種表達方式:說明、議論、描寫、抒情、記敘。
2. 課題解析,理解“展示華夏文化魅力”與“介紹其設計風格和建築物”之間的聯繫。
三. 教具:POWERPOINT課件
製作人:侯明明
上傳位置:FTP 初一級 新建資料夾 《展示華夏文化魅力》
四. 教學過程:
1. 導入:展示貝聿銘在世界各地的優秀建築作品圖片,激發學生對所學對象的了解的欲望。並輔助介紹貝的個人情況。貝聿銘,世界著名建築大師,1917年生於中國廣東,1935年留學美國。自1985年起,因建築成就卓著,被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和國家文學藝術學院聯合膺選為研究院院士,獲美國總統授予的“自由勳章”及美國“國家藝術獎”、法國總統授予的“光榮勳章”、美國總統頒發的“全美十佳公民獎”等。
2. 生字詞:
瑋 縈繫於心 水榭 勘察 負荷 聘用 躋身 別具匠心 相輔相成 聲譽卓著
3. 迅速閱讀全文,用簡短的語言歸納各節內容,並指出其主要表達方式:
明確:本文以表現貝聿銘的高超建築藝術和一片愛國之心這一中心來組織安排材料。主題部分用小標題分成三個部分:早期成就、突出成就、愛國之心,這樣人們就可以對貝的事跡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2) 在美國建築界初露頭角。(記敘)
(3) 在非議中屢創建築奇蹟。(記敘、議論)
(4) 多變的設計,不變的中國心。(描寫、議論)
4. 句段理解:
(1)“這座位列‘當代建築的十大奇蹟’之首的建築,同樣是貝聿銘的得意之作。”中“同樣”一詞說明了什麼?
明確:“同樣”說明貝聿銘的得意之作不止這一項。
明確:以保持從故宮向外平緩開闊的空間格局。
(4)分析下列句子中“根”的含義有什麼不同?
①我的根在中國。 ②中國建築的根還在,還可以發芽。
③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東西、能用的東西,接到老根上去。
明確:①指生命之根,民族之根②中國傳統的建築藝術③指中國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
(5)解題:題目叫做“展示華夏文化魅力”,但內容卻是寫貝聿銘和他設計的建築物,兩者文不對題嗎?請認真分析一下。
5. 寫法全解:
(1)精心安排,選擇材料
(2)詳寫和略寫相結合,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3)描寫、記敘、說明、議論相結合
6. 能力拓展:
(1)學習本文之後,請你用簡潔的語言,給貝聿銘寫幾句鑑定。
(2)閱讀下列簡介,談談你的看法:
實際上,在香山賓館的建築設計中,貝聿銘對賓館裡里外外每條水流的流向、水流大小、彎曲程度都有精確的規劃,對每塊石頭的重量、體積的選擇以及什麼揚的石頭疊放在何處最適合等等都有周詳的安排,對賓館中不同類型鮮花的數量、擺放位置,隨季節、天氣變化需要調整不同顏色的鮮花等等都有明確的說明,可謂匠心獨具。
但是工人們在建築施工的時候對這些“細節”毫不在乎,根本沒有意識到正是這些“細節”方能體現出建築大師的獨到之處,隨意“創新”,改變水流的線路和大小,搬運石頭時不分輕重,在不經意中“調整”了石頭的重量甚至形狀,石頭的擺放位置也是隨隨便便。看到自己的精心設計被無端演化成這個樣子,難怪貝聿銘要痛心疾首了。
明確:香山賓館建築的失敗不能歸咎於貝聿銘,而在於執行中對細節的忽視。
五. 作業:
(1)生字詞抄寫
(2)歸納文中介紹的貝聿銘設計的6個著名建築物的特點
(3)寫作訓練:想像作文《我與貝聿銘見了一面》
字詞
1、注音
榀( ) 剔透( ) 貝聿銘( ) 聘( ) 躋身( ) 犢( ) 遺孀( ) 遴選( ) 縈系( ) 勘察 ( ) 水榭( ) 抉擇( )
2、解釋
功成名就,變幻莫測,相得益彰,熔於一爐,軒然大波,別具匠心
拓展閱讀
貝聿銘建築作品年譜表:
1961年 - 1967年 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科羅拉多州 Boulder
1962年 - Place Ville-Marie, 加拿大蒙特婁
1968年 - Everson Museum of Art,紐約州 雪城
1969年 - 1975年 John Hancock Center,伊利諾斯州芝加哥
1971年 - Harbor Towers
1974年 - 1978年國家美術館東館,華盛頓
1977年 - 漢考克大廈,麻薩諸塞州波士頓
當時單塊玻璃面積最大的全玻璃幕牆建築,由於當時玻璃幕牆的技術不夠成熟,大廈建成初期曾經出現過玻璃脫落的事故,後經過技術改進得以解決。
1978年 - 1982年 印第安納大學美術館,印第安納州Bloomington
1979年 - 1986年 Javits Convention Center,紐約州紐約市
1979年 - 甘迺迪圖書館,波士頓
1982年 - 香山飯店,中國北京
該飯店是中國改革開放後外國建築師在中國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國建築界對中國傳統建築與現代主義相結合的大討論。
1982年 - 1990年 中銀大廈,香港
1985年 - 威斯納館(Wiesner Building),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麻州波士頓
1989年 - 羅浮宮擴建工程,法國巴黎
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紀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個不是經過投標競賽而由法國總統密特朗親自委託的工程。
1990年 - 德國歷史博物館新翼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德國柏林
1998年 - 搖滾音樂名人堂,俄亥俄州 克利夫蘭
2004年 - 中國駐美大使館,華盛頓特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