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建築背景
現代建築有著多元的傾向,其中一個分支是朝著一個可游、可觀、可居、可以使精神高揚的場所移行。其實,所謂建築的真實一定是向你展現易於記憶的空間,或是從未有過的體驗。
別具一格
美秀美術館別具一格之處在於,除了它遠離都市之外,最特別的是建築80%的部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並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築,而是由於地上是自然保護區,在日本的自然保護法上有很多限制而採取為要保護自然環境及與周圍景色融為一體的建造方式。這一設計清楚體現設計者貝聿銘的概念:創造一個地上的天堂。他第一次到這個地方時,就很感動地表白:“這就是桃花源。”
它建在一座山頭上,如果從遠處眺望的話,露在地面部分屋頂與群峰的曲線相接,好像群山律動中的一波。它隱蔽在萬綠叢中,和自然之間保持應有的和諧。
貝聿銘向我們展現的是這樣一個理想的畫面:一座山,一個谷,還有躲在雲霧中的建築,許多中國古代的文學和繪畫作品,都圍繞著一個主題:走過一個長長的、彎彎的小路,到達一個山間的草堂,它隱在幽靜中,只有瀑布聲與之相伴……那便是遠離人間的仙境.
到達此地山高路險,這正是那些尋道者的旅途。在美術館建設中,還專門建造了隧道和直通館址的公路。沿坡路行不到百米,44根銀線放射狀地向天空展開,經過一個大半的橢圓形架再緊必。原來這些鋼絲是在山谷之間吊起一座非對稱地長120米的吊橋。橋的另一端便是美術館的正門.
我們看到完成的這個超過我們想像的建築,可以說是被約束下的傑作,在制約中,我們看到了貝聿銘的天才手筆。從外觀上只能看到許多三角、棱形等玻璃的屋頂、其實那都是天窗,一但進入內部,明亮舒展的空間超過人們的預想。
精緻造型
整個建築由地上一層和地下兩層構成,入口在一層,進正門之後仰首看去,天窗錯綜複雜的多面多角度的組合,成為你對這個美術館的重要記憶。用淡黃色木製材料做成遮光格子,而室內的壁面與地面的材料特別採用了法國產的淡土黃色的石灰岩,這與貝聿銘為設計羅浮宮美術館前庭使用的材料一樣。應該說,這方面也滿足了小山美秀子本人追求一流水平的希望。
美秀美術館由巨大的北館和南館構成,南館專門展示世界古代美術品,例如埃及、西亞、希臘、羅馬、南亞和中國,北館主要以日本美術為中心,有時也舉辦企劃與特別展覽。
貝聿銘反覆運用幾何形的手法眾所周知,他追求精緻、洗鍊的造型達到極致。而這次,由於美術館在構造上的特殊要求,為了能展示一些特定的美術品,必須在內部設計一些專門的空間。
比如,為在南亞美術畫廊展示的,公元2世紀後葉巴基斯坦的犍陀羅雕刻的頂部,專門設計7天窗。從上面撒下的光線,極具神秘感。
內部設計
不只是建築本身,其它如對美術品的安放、收藏環境等,貝聿銘都下了相當的功夫,最突出的事例是展示和收藏間的空調系統設計。
在展示間沒有直接的空調,而是在它的周圍加以設定,目的是保護珍貴的美術品。這一新的構想是,讓具有理想溫度的空氣滲透到展示空間中來,而內部的空氣不對流,把對美術品的影響控制在最小的範圍之內。
收藏品倉庫中也採取了同樣的措施。而展示室的照明,取消了對展品有害的發熱光源,用最近幾年開發出來的光纖維材料作照明。
借景造園
所謂借景是通過人工的手段,截取或剪裁自然中的一部分,享其納入,這是中國傳統造園中常用的手法,而日本也有著同樣的傳統。 請看貝聿銘是這樣加以運用的美術館和神慈秀明會建築有一公里之遙,為了體現與這組建築的聯繫、進入正庭之後,立即可以眺望窗外的風景——群山和那僅露出屋頂的神慈秀明會神殿和鐘塔。
在北館有一個中庭,庭中有院,這是委託日本造園師設計的。越過庭院周圍的建築,可見院外的山崗和藍天白雲,這美麗的關係讓我想起在京都修學院離宮所見、
人們常常埋怨建築受到各種限制、而無法實現初衷。但常常又由於有了限制,優秀的創造才得以體現,美秀美術館就是一件絕好的範例。
1997年1月21日貝聿銘在紐約曾接受過一次記者的採訪,他認為:“構造的形態當然被地形所左右,根據當地的規定,總面積為一萬七千平方米的部分,大約只允許兩千平方米左右的建築部分露出地面,所以美術館80%的部分必須在地下才行。”
貝聿銘
貝聿銘,美籍華人建築師,1983年
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為蘇州望族之後,出生於民初廣東省廣州市,父親貝祖貽曾任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也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
羅浮宮擴建工程、中國香港
中國銀行大廈,蘇州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