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炒青茶

屏山炒青茶

屏山炒青茶,四川省屏山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屏山縣是“四川省優質綠茶生產基地”、“四川省第一批優質茶葉生產基地”、“四川省出口茶葉生產示範基地”。屏山炒青茶產自屏山海拔800米以上富硒高山無污染土壤,富硒土壤和高山氣候孕育出的屏山炒青內含咖啡鹼、多酚類化合物、維生素類、礦質元素、胺基酸等對人體有益元素。具有外形緊實,顯鋒苗,色澤綠潤,沖泡後栗香持久,湯色清澈明亮,滋味醇爽等特點。

2011年12月2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屏山炒青茶”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屏山炒青茶
  • 產地名稱:四川省屏山縣
  • 品質特點:條緊灰綠潤、栗香高長、爽醇耐泡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11年第196號
  • 批准時間:2011年12月26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系水文,氣候特徵,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歷史文化,

產品特點

屏山炒青茶屬綠茶類,因其富含天然有機營養和礦物成分,為天然安全的綠色飲料。
屏山炒青茶原料品質天然,其加工非常注重火功,低溫長炒形成了“耐泡回甘,栗香高長”的特點,且其水浸出物豐富達到41%以上,而一般的炒青只有30%左右,其“條緊灰綠潤、板栗香高長、爽醇耐沖泡、湯綠葉底鮮”的特殊風格。
根據成都地堪院取土化驗表明,屏山茶園,龍華、龍溪區域為富硒區,其餘茶園皆為足硒區,並且未發重金屬超標的情況。此外,屏山還有很多非常清淨的無公害和有機茶園,適合生產優質茶,產出的茶具有美容、益壽、防癌等功效。
屏山炒青茶
屏山炒青茶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屏山炒青茶產於四川省屏山縣境內,海拔600—1000米,轄區內小涼山山脈之餘脈的五指山(海拔1350米)和川南第一峰—老君山(海拔2009米)貫穿全境,4萬餘畝原始森林形成天然屏障,土壤為山地黃壤和少數紫色土,土壤有機質含量>3%的占13.36%,土壤70%以上為酸性或微酸性,pH值在5.5—6.5之間,特別適宜茶樹生長,是天然的無公害茶園基地和有機茶生產區域。

水系水文

屏山縣境內溪河遍布,河床陡,比降大,時令河多。洪枯流量差異大,以五指山為分水嶺,山南屬金沙江水系,主要有西寧河、板河、鴨池河、岩門河、真溪河。有天然河流12條,長258千米,時令河9條長157千米,共21條,長415千米,其中:大於50千米的有8條,長216千米,集雨面積1635平方千米。徑流模數23.5公升/秒/平方千米,徑流係數0.61,每平均千米產水量74.2萬立方,每耕地有水4174立方。

氣候特徵

屏山屬中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垂直氣候明顯,矮山二半山氣候溫和,高山氣候溫涼,四季基本分明,降水比較充沛,雨熱同季。溝谷交錯,垂直高差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高山多霧,生物多樣,植被繁茂,森林覆蓋率45.8%(主產茶區近60%)。降雨量分布不勻。西部為800—1400毫米,東部為800—1200毫米左右。而金沙江河谷沿岸僅800—900毫米。北部(龍華區)最多,1500—1800毫米。中都區最少,約800毫米,光溫的地區差異與降水恰相反。
由於縣境接涼山山脈之尾,五指山、川南第一峰與30多條大小江河溪流縱橫交織,溝谷交錯,垂直高差大,加上中都河、金沙江河谷熱源促成“典型垂直氣候,冬暖夏涼,溫濕寡照,雲霧繚繞,晝夜溫差大”的氣候特點,使茶樹有效積累增多,茶葉內含物質豐富,為屏山炒青的“栗香濃郁高長,滋味醇厚耐沖泡”特殊品質形成,提供了天然條件。

歷史淵源

屏山種茶史可溯至先秦,據《華陽國志》載,東漢陽嘉三年(134年),屏山人便知利用野生茶,後來開始植茶,當地產茶史可追溯近兩千年。
三國時期,屏山即產茶葉。
到了宋代,朝庭以鹽、茶換取西域戰馬,用以保衛邊防,“茶馬互市”在宜賓已十分興旺,而屏山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蜀南茶葉進入西藏的必經之道。
屏山制茶工藝代代相傳,到了明代,經過長期的探索和錘鍊,炒青工藝日趨成熟,在四川有了“三山茶”(峨眉山、蒙頂山、屏山)之說。屏山古稱平夷縣、馬湖府。據明嘉靖年間編撰的《馬湖府志》載:“平夷縣出茶……”
清道光年間,時任資政大夫的龍瑞圖知道自己家鄉的炒青茶獨具特色,就從家鄉發運茶葉上北京進貢,道光飲後大加讚賞,以後便成為宮廷用茶,屏山炒青茶遠銷各地,名揚在外,龍瑞圖還在當地修建了一座地主莊園——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龍氏山莊。
民國,在中國首版《辭海》中,在地方名品之中注有“特產‘屏山茶’……”
《屏山縣誌》中圖文並茂的記載了“屏山炒青”。
20世紀60年代。在政府的引導和扶持下,屏山大批量制茶工藝改為紅鍋殺青,機械揉茶、烘烤、焙乾(高檔茶仍採用手工製作),其加工工藝非常注重火功,低溫長炒形成了“耐泡回甘,栗香高長”的特點,大大提高了茶葉產量和品質,之後屏山茶葉產業進入快速發展之路。
屏山炒青茶
屏山茶園

生產情況

2013年,屏山炒青茶龍頭企業年加工綠茶1500噸、年加工出口茶葉1000噸、年加工紅茶500噸。組建的2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實現銷售收入近1000萬元,實現利稅150餘萬元;帶動農戶近2000餘戶,實現戶平增收近2000餘元。
2016年,屏山炒青文化旅遊節期間,吸引到場觀眾5萬餘人,20餘家媒體到場報導,意向契約260萬元;銷售屏山炒青1.6噸,銷售收入25.6萬元;大乘禪茶品牌發布會階段,接待遊客兩萬餘人次,意向性訂單近150份,農副產品銷售額超過50萬元。
2017年,屏山縣的茶園面積達20餘萬畝,種茶農戶達數萬戶。

產品榮譽

“水中韻”牌屏山明前茶、龍湖翠牌“龍湖綠”屏山炒青茶在首屆國飲杯,茶葉評比中同獲一等獎。“水中韻”茶同獲第七屆“中茶杯”和第九屆“峨嵋杯”名茶特等獎。
1984年起,屏山炒青茶連續十二屆評為四川省優質綠茶稱號,也是四川炒青制樣原茶。
2007年,屏山炒青製作標準化技術研究和推廣套用獲得宜賓市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0年,屏山炒青茶評估品牌價值1.70億元,全國排名71位。
2011年,屏山炒青茶品牌價值評估排位就上升了13位,品牌價值暴增158%達4.38億元,居全國排名58位。
2011年12月2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屏山炒青茶”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屏山炒青茶
屏山炒青茶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屏山炒青茶產地範圍為四川省屏山縣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當地群體中及適宜加工屏山炒青茶的茶樹品種。
(二)立地條件
保護區範圍內海拔≥500米的山地。土壤質地為黃壤土,土壤pH值4.5至6.5。有機質含量≥2%。土層厚度≥50厘米。
(三)栽培管理
1.育苗:每年9月至11月採用扦插育苗。
2.種植:春季2月中下旬至3月下旬,秋季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栽植密度≤45000株/公頃。
3.施肥:每年每公頃施有機肥≥2.5噸。
4.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採摘
每年二月初至四月下旬。條形茶採摘單芽至一芽二葉的芽葉,扁形茶採摘單芽至一芽一葉初展。
(五)加工工藝
1.條形茶工藝流程:鮮葉→攤晾→殺青→攤晾→揉捻→解塊→毛火烘培→第攤晾→足火烘培→攤晾→輝鍋→攤晾→成品。
2.扁形茶工藝流程:鮮葉→攤晾→殺青→攤晾→第一次做形→攤晾→第二次做形→攤晾→輝鍋→攤晾→成品。
3.技術要點:
(1)殺青:鍋溫240℃至260℃,時間4至5分鐘。條形茶炒至“葉子葉色呈暗綠色,葉梗折不斷,手捏略粘手”時出鍋。扁型茶炒至青草氣喪失而呈現芳香時出鍋。
(2)揉捻:揉捻15分鐘至20分鐘。當茶葉初捲成條,手觸有滑膩感時下桶,立即解塊。
(3)毛火烘培:溫度為120℃至150℃。當茶條轉為墨綠色,手捏有刺手感時即進行攤涼回潮。
(4)足火烘培:溫度90℃至110℃,歷時50分鐘至60分鐘,手捏茶條成顆粒狀,有明顯的茶香即可攤晾。
(5)輝鍋:條形茶輝鍋要求鍋溫80℃至90℃,歷時50分鐘至60分鐘,待茶條呈灰綠油潤,水分含量低於6%即可。扁形茶輝鍋要求鍋溫100℃至120℃,歷時20分鐘至25分鐘,要求茶條色澤灰綠,光滑油潤,手捏茶芽呈粉末,水分含量低於6%。
(6)做形:溫度140℃至160℃,時間10至15分鐘。第一次做形後要求70%以上茶條呈扁形,水分含量控制在50%以內。第二次做形後要求98%以上茶條呈扁形,水分含量控制在30%以內。
(六)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條形茶:外形緊實,顯鋒苗,色澤綠潤,沖泡後栗香持久,湯色清澈明亮,滋味醇爽,葉底嫩勻成朵,綠亮。
(2)扁形茶:外形扁平挺直,色澤綠潤,沖泡後栗香持久,湯色清澈明亮,滋味醇爽,葉底嫩勻成朵,嫩黃明亮。
2.理化指標:粗纖維含量≤16%,水浸出物≥36%。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屏山炒青茶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四川省屏山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國家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屏山炒青茶的法定檢測機構由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

歷史文化

大乘鎮,屏山茶的發源地,地處屏山東部,有屏山“東大門”之稱,駐地大乘場。相傳清初有一名僧人在此建設了一座大乘寺,故名。話說,僧人在深山採藥之時,偶見一片野生的茶樹,其間霧氣縈繞,仿若仙境,於是僧人便移栽了數株茶樹到大乘寺種,至此,開始了大乘寺種茶的歷史。大乘寺僧人親身種茶,並以此茶款待往來香客,解其渴而悅其心。此茶湯澤鮮亮,品味醇厚,反覆沖泡不減其濃,仿若禪意綿綿,韻味悠長,後獲選皇家貢品,乃至屏山極品茶之代稱。屏山炒青之名遂遠揚天下,為有清一代“四大川茶”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