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屏山炒青茶屬綠茶類,因其富含天然有機營養和礦物成分,為天然安全的綠色飲料。屏山炒青茶原料品質天然,其加工非常注重火功。屏山炒青條索緊結油潤,香氣栗香高長、持久,滋味鮮醇回甘、耐沖泡,湯色黃綠明亮,葉底黃綠勻亮。茶多酚25.0-31.5%,胺基酸2.7-3.4%,水浸出物40.5-47.1%。尤其水浸出物豐富達到41%以上,而一般的炒青只有30%左右。
根據成都地堪院取土化驗表明,屏山茶園,龍華、龍溪區域為富硒區,其餘茶園皆為足硒區,並且未發重金屬超標的情況。此外,屏山還有很多非常清淨的無公害和有機茶園,適合生產優質茶,產出的茶具有美容、益壽、防癌等功效。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屏山炒青產於四川省屏山縣境內,海拔600-1000米,轄區內小涼山山脈之餘脈的五指山(海拔1350米)和川南第一峰—老君山(海拔2009米)貫穿全境,4萬餘畝原始森林就象天然屏障置頂,土壤為山地黃壤和少數紫色土,土壤有機質含量>3%的占13.36%,土壤70%以上為酸性或微酸性,pH值在5.5-6.5之間,特別適宜茶樹生長,是天然的無公害茶園基地和有機茶生產區域。
水文情況
屏山縣內溪河遍布,河床陡,比降大,時令河多。洪枯流量差異大,以五指山為分水嶺,山南屬金沙江水系,主要有西寧河、板河、鴨池河、岩門河、真溪河。有天然河流12條,長258公里,時令河9條長157公里,共21條,長415公里,其中:大於50公里的有8條,長216公里,集雨面積1635平方公里。徑流模數23.5公升/秒/平方公里,徑流係數0.61,每平均公里產水量74.2萬立方,每耕地有水4174立方。
氣候情況
屏山縣屬中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垂直氣候明顯,矮山二半山氣候溫和,高山氣候溫涼,四季基本分明,降水比較充沛,雨熱同季。溝谷交錯,垂直高差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高山多霧,生物多樣,植被繁茂,森林覆蓋率45.8%(主產茶區近60%)。降雨量分布不勻。西部為800-1400米米,東部為800-1200米米左右。而金沙江河谷沿岸僅800-900米米。北部(龍華區)最多,1500-1800米米。中都區最少,約800米米,光溫的地區差異與降水恰相反。由於縣境接涼山山脈之尾,五指山、川南第一峰與30多條大小江河溪流縱橫交織,溝谷交錯,垂直高差大,加上中都河、金沙江河谷熱源促成“典型垂直氣候,冬暖夏涼,溫濕寡照,雲霧繚繞,晝夜溫差大”的氣候特點,使茶樹有效積累增多,茶葉內含物質豐富,為屏山炒青的“栗香濃郁高長,滋味醇厚耐沖泡”特殊品質形成,提供了天然條件。
歷史淵源
屏山種茶史可溯至先秦,據《華陽國志》載,東漢陽嘉三年(134年),屏山人便知利用野生茶,後來開始植茶,當地產茶史可追溯近兩千年。
三國時期,屏山即產茶葉。
到了宋代,朝庭以鹽、茶換取西域戰馬,用以保衛邊防,“茶馬互市”在
宜賓已十分興旺,而屏山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蜀南茶葉進入西藏的必經之道。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編撰的《馬湖府志》載:“平夷縣出茶……”。
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時任資政大夫的龍瑞圖知道自己家鄉的炒青茶獨具特色,就從家鄉發運茶葉上北京進貢,道光飲後大加讚賞,以後便成為宮廷用茶,屏山炒青茶遠銷各地。
民國,在中國首版《辭海》中,在地方名品之中注有“特產‘屏山茶’……”
20世紀60年代,在政府的引導和扶持下,屏山大批量制茶工藝改為紅鍋殺青,機械揉茶、烘烤、焙乾(高檔茶仍採用手工製作),其加工工藝非常注重火功,低溫長炒形成了“耐泡回甘,栗香高長”的特點,提高了茶葉產量和品質,之後屏山茶葉產業進入快速發展之路。
生產情況
2013年,屏山炒青企業年加工綠茶1500噸、年加工出口茶葉1000噸、年加工紅茶500噸。組建的2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實現銷售收入近1000萬元,實現利稅150餘萬元;帶動農戶近2000餘戶,實現戶平增收近2000餘元。
2016年,屏山炒青文化旅遊節期間,吸引到場觀眾5萬餘人,20餘家媒體到場報導,意向契約260萬元;銷售屏山炒青1.6噸,銷售收入25.6萬元;大乘禪茶品牌發布會階段,接待遊客兩萬餘人次,意向性訂單近150份,農副產品銷售額超過50萬元。
2017年,屏山縣的茶園面積達20餘萬畝,種茶農戶達數萬戶。
產品榮譽
1984年起,“屏山炒青”連續十二屆評為四川省優質綠茶稱號,也是四川炒青制樣原茶。
2007年,屏山炒青製作標準化技術研究和推廣套用獲得宜賓市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9年07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屏山炒青”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屏山炒青產於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轄區內的
錦屏鎮、
大乘鎮、龍華鎮、中都鎮、新市鎮、新安鎮、福延鎮、富榮鎮、夏溪鄉、屏邊鄉、青坪鄉、新發鄉、太平鄉、龍溪鄉、樓東鄉、鴨池鄉等16個鄉(鎮)的186個自然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02°36′-104°23′,北緯28°28′-28°51′。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錦屏鎮、大乘鎮、龍華鎮、中都鎮、新市鎮、新安鎮、福延鎮、富榮鎮、夏溪鄉、屏邊鄉、青坪鄉、新發鄉、太平鄉、龍溪鄉、樓東鄉、鴨池鄉等十六鄉(鎮)的186個自然村,產地環境質量符合《無公害食品茶葉產地環境技術條件》(NY/T5020-2001)的要求。
(2)品種選擇:根據屏山炒青的風格特點,選擇該縣原料基地栽培的是經過馴化的多毫型良種茶樹,主要為“早白尖五號”、福選九號等。
(3)生產過程管理:屏山炒青生產過程必須嚴格按照《無公害茶栽培技術規程》操作。生產過程中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必須符合《無公害食品肥料使用準則》(NT/T5017-2001)和《無公害食品農藥使用準則》(NY/T5018-2001)。為了保證屏山炒青的品質風格,需注重以下生產管理的各個環節:
①園地建設:新茶園選擇坡度小於15°土層在1米以上的緩坡地,pH值4.5-6.5的微酸性土壤,園地選好後,要有一個整體規劃布局,包括園區布局、道路布局、排水溝布局、儲水凼布局等;梯面修築包括:深翻墾地,重施底肥,夏墾秋植,即,按150厘米築梯,在梯面中心開挖定植溝,溝深40厘米,溝寬50厘米,開溝時分層回填土,並分層混施底肥,畝施有機肥(腐熟的秸稈、稻草、綠肥或土雜肥等或餅肥),地面覆蓋一層薄土後,肥料層離溝面不少於18-22厘米。
②茶苗栽種:一般夏季開荒整地,地整好後種植豆科植物或綠肥,熟化土壤,然後秋冬季或來年春季種茶。栽植茶樹以秋分至立冬或雨水至驚蟄間為宜,最好在9月中旬至10月下旬,栽培方法:“窩大底平,根伸苗直,細土栽緊,澆水定根”。規格為雙行條植,大行距150厘米,小行距33厘米,株距20-25厘米,每穴2-3株。定植後全園覆稻草1000千克或茶行兩側覆黑色地膜,以防止雜草生長和水土流失。茶苗栽種的同時修整好道路、排水溝、儲水凼以及在茶園周邊適當植樹,營造良好自然生態環境。
③幼齡茶園的管理:定期除草、防病、治蟲、培土、抗旱。幼齡茶園除草應人工剷除,全年4-5次,禁止使用除草劑;追肥在五月中下旬第一次生長結束時用清糞水,兌水稀釋後澆施,夏秋季再施追肥1-2次;第二年後,新茶園每年1月下旬-2月上旬每畝追肥30-50千克尿素,重修剪後8月下旬施基肥,畝用200千克餅肥加複合肥60千克。9-10月深翻施堆肥覆草過冬;病蟲防治要選用有針對性的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嚴格掌握施藥時間和用量,秋末冬初在茶園冬管後,用0.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封園,降低來年蟲卵基數,減少化學防治用藥。
④培養樹冠:低位定型,夏剪秋養,培養高產採摘樹冠面。為了儘快提高茶蓬覆蓋率,培養合理的採摘面,茶苗栽後進行三次定型修剪,應嚴格控制每次修剪高度。第一次在定植時進行,高度為離地16厘米;第二次在第二年7月下旬進行,高度為離地30厘米;第三次在次年9月或第三年1月下旬進行,高度為離地45厘米。此後,按成年茶園的修剪方法管理,多採取立體栽培方法。即每年春茶採摘結束後,5月30日前離地40-45厘米處重修剪之後停采養樹,以培養來年採摘枝。
(4)鮮葉收穫及制茶:
①原料採摘:優質鮮葉是優質茶的物質基礎。屏山縣茶樹多生長在海拔800-1050米的雲霧高山,茶園間植在松竹林中,除原始森林覆蓋度大外,灌木叢生,溪泉潺潺,茶區風景秀麗,鮮葉品質好。優質屏山炒青茶選用每年4月21日(農曆穀雨節)以前,採摘的一芽二、三葉茶樹鮮葉作為茶原料,做到:不採病蟲葉、對夾葉、紫芽葉、焦邊葉、雨水葉、露水葉。無病蟲、無凍傷、無魚葉、無鱗片、無紫芽、無廢氣廢物污染及機械損傷和發熱紅變等現象。要求鮮葉完整、勻淨、新鮮和清潔。
②鮮葉處理:低溫高濕,薄攤長放。環境應符合GB/T18204.21、GB3095-1996規定,場地應潔淨、乾燥,防止污染,清潔通風、陰涼,室溫在20℃左右不高於25℃、相對濕度在70%以上的環境中攤放,低溫有利於茶葉內物質向好品質轉化,適當提高濕度有利於肥壯芽葉的適度攤放,保證芽葉內外均勻一致。攤放器具選用竹製品,厚度不超過5厘米,及時薄攤,時間春茶為8小時-10小時,秋茶1小時-2小時,輕輕翻葉一次。攤放至芽葉柔軟、葉色變暗,散發出青香或果香為適。付制鮮葉表面不應帶有雨水、露水。
③殺青,目的是短時間內迅速破壞多酚類氧化酶的活性,使之保持清湯綠葉的品質特徵,同時,散失一定水分,以利揉捻成條。殺青分為頭青、二青、三青,具體殺幾次青要根據情況而定,一般不少於兩次。鍋溫漸次下降。操作要求“高溫快速、少量多抖”的原則。頭青鍋溫不低於240℃,即白天看見鍋壁為灰白色,夜晚為暗紅色,用手置鍋腔內有強刺手感,900型瓶炒機的投葉量為35斤/鍋;一般開排風扇(抖炒)3-4次,視鮮葉情況而定,第一次排氣一定要排夠排透,炒至“葉子葉色呈暗綠色,葉梗折不斷,手捏略粘手”時下鍋,邊下葉子邊開排風扇,迅速將殺青葉吹冷。
④揉捻:分為初揉、復揉、捆條等三個階段,多用55型揉茶機。待殺青葉冷透之後,由三鍋左右殺青葉揉一次,初揉不加壓,揉15-20分鐘,茶葉初捲成條,手觸有滑膩感即可下桶解決。復揉為2.5鍋二青葉揉一次,按“輕-重-輕”交替加(減)壓方式,歷時20-25分鐘,手觸茶條有粘手感即可下桶解決。捆條為2鍋三青葉揉一次,按“中-重-輕”交替加(減)壓方式,歷時約25分鐘,成條率達95%為適度。各階段揉捻技術掌握原則,應根據來料情況而定,不可死搬硬套。
⑤乾燥:是散失茶葉水分的同時,發展茶香,茶葉成形的關鍵階段。分為:毛火、足火、輝鍋三道工序。A、毛火:捲曲型屏山炒青在在瓶炒機中炒制,近年來新發展的伸直型屏山炒青是在烘乾機上操作。捲曲型屏山炒青的毛火鍋溫為150℃左右,一桶半至兩桶捆條葉炒一鍋,葉子入鍋即排氣,所謂“鍋要熱,茶要涼”即是,歷時約15分鐘,茶條轉為墨綠色,手捏有刺手感時下鍋攤涼回潮。B、足火:毛火葉經2-3小時攤晾,茶條回軟後,用一鍋半的毛火葉投入鍋中炒足火,注意排氣,鍋溫約120℃,歷時50-60分鐘,手捏茶條成顆粒狀,有明顯的新茶香即可下鍋攤晾,重新分布水分。C、輝鍋:足火葉經3-5小時攤晾,葉內水分布均勻後,兩鍋足火為一鍋輝鍋葉,鍋溫80℃左右,注意抖炒,歷時約60分鐘,待茶條呈灰綠油潤時下鍋,下鍋前,用旺火提香5分鐘,充分發展茶香,增進滋味。茶葉下鍋後,攤冷隔腳封裝。
(5)生產記錄要求:屏山炒青生產的全過程,要建立田間生產檔案、加工製作檔案、產品出入庫檔案,全面記載並妥善保存,以備查閱。
屏山炒青執行《無公害食品茶葉》(NY5244-2004)標準。
屏山炒青分特級、一級、二級三個等級,各等級機械組成如下:
級別
| 芽葉機械組成%
|
一芽二葉
| 一芽三葉初展及同等嫩度對夾葉和單片葉
|
特級
| ≥80
| ≥20
|
一級
| ≥65
| ≥35
|
二級
| ≥45
| ≤55
|
茶葉銷售包裝標籤應符合GB7718的規定,標明產品名稱、級別、淨含量、生產單位名稱和地址、生產日期、保質期、產品標準編號。
包裝材料符合食品衛生要求,應乾燥、清潔、無毒、無異氣味,不影響茶葉品質,包裝應牢固、防潮、整潔,能保護茶葉品質。標誌使用人應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屏山炒青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型式)。運輸工具應清潔、乾燥、無異味、無污染;運輸時應防潮、防雨、防暴曬;裝卸時輕放輕卸,嚴禁與有毒、有異氣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裝混運。
產品應貯於清潔、乾燥、陰涼、無異氣味的專用倉庫中,倉庫周圍應無異氣污染。
地圖信息
地址: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屏山鎮君山大道二段雲台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