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嶺文化典型彩陶器。分布於屈家嶺文化諸遺址中。主要流行於屈家嶺文化晚期。陶胎薄於1毫米,多數器物內、外壁都塗有陶衣,器形只有杯和碗兩種,蛋殼彩陶杯的花紋多施於器內壁,紋飾屈家嶺文化蛋殼彩陶由直線、弧線、方格、圓點和半圓形構成,有的用暈染法繪製。蛋殼彩陶碗的花紋多施於器外壁,紋飾由直線、方框和圓點構成,屈家嶺文化蛋殼彩陶應來源於大溪文化晚期出現的薄胎彩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屈家嶺文化蛋殼彩陶
- 類別:陶器
- 紋飾構成:直線、弧線、方格、圓點和半圓形
屈家嶺文化典型彩陶器。分布於屈家嶺文化諸遺址中。主要流行於屈家嶺文化晚期。陶胎薄於1毫米,多數器物內、外壁都塗有陶衣,器形只有杯和碗兩種,蛋殼彩陶杯的花紋多施於器內壁,紋飾屈家嶺文化蛋殼彩陶由直線、弧線、方格、圓點和半圓形構成,有的用暈染法繪製。蛋殼彩陶碗的花紋多施於器外壁,紋飾由直線、方框和圓點構成,屈家嶺文化蛋殼彩陶應來源於大溪文化晚期出現的薄胎彩陶。
屈家嶺文化典型彩陶器。分布於屈家嶺文化諸遺址中。主要流行於屈家嶺文化晚期。陶胎薄於1毫米,多數器物內、外壁都塗有陶衣,器形只有杯和碗兩種,蛋殼彩陶杯的花紋多施於器內壁,紋飾屈家嶺文化蛋殼彩陶由直線、弧線、方格、圓點和半圓...
【蛋殼彩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薄壁彩陶,是屈家嶺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陶器品種。壁厚1毫米左右,有彩繪裝飾,稱為蛋殼彩陶。《中國陶瓷史》:“這種蛋殼彩陶主要見於杯和碗,胎色橙黃,表面施加陶衣,有灰、黑、黑灰、紅、橙紅等色,然後繪以黑彩或橙黃色彩”;“花紋基本上有圓點、弧線、條線、網紋、菱形格紋...
創造屈家嶺文化的先民是三苗人,屈家嶺文化的族屬是三苗。與《史記》“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大致相應。屈家嶺文化的蛋殼彩陶與彩陶紡輪和陶塑的紅陶小動物,為全國原始文化中所僅有,罕見於其他原始文化。總觀荊楚文明中繁榮燦爛的物質文化,即獨具特色的楚文化,其藝術特色與荊楚之地原始文化中豐富多彩的屈家嶺文化...
屈家嶺文化陶器,屬於屈家嶺文化,分布於湖北漢水流域一帶。彩陶紡輪上的各種旋形紋飾,簡練明快,生動活潑。屈家嶺文化的蛋殼彩陶與彩陶紡輪和陶塑的紅陶小動物,為全國原始文化中所僅有,罕見於其他原始文化。簡介 屈家嶺文化分布於湖北漢水流域一帶。屈家嶺文化因1955-1957年發現於湖北省京山市屈家嶺而得名。出土遺物以...
屈家嶺遺址中有一類陶器,因其薄如蛋殼,被稱為蛋殼彩陶。這類陶器特別流行於屈家嶺文化,並且在屈家嶺遺址中發現最多。要做出這樣袖珍而精美的陶器,不僅需要熟練的技能,尤其需要一種先進的工藝,這就是輪制技術。這種技術今天在一些陶瓷作坊仍在使用,但在新石器時代卻是一種革命性的創新,並由此帶來了手工業的大...
尤以蛋殼彩陶、彩陶紡輪、朱繪黑陶、雙腹仰折陶器最具地方特色,富有代表性,為以往原始文化中所未見。依照考古學命名的慣例,以首先發現這種文化的屈家嶺遺址來命名。因此,從1961年起,考古學界即正式將這種文化遺存稱為屈家嶺文化。1998年5月,為制定屈家嶺遺址保護規劃,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荊門市博物館和京山縣...
在器物燒成的最後一個階段,從窯頂徐徐加水,使木炭熄滅,產生濃煙,有意讓煙燻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繼彩陶之後,中國新時期時代制陶業出現的又一個高峰。考古發現 蛋殼陶杯 1928年,玄武陶首次發現於山東章丘縣(原屬歷城縣)龍山鎮城子崖,其文化遺存,考古學界稱為“龍山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其...
出土遺物,以彩陶紡輪、朱繪黑陶和蛋殼彩陶等最具特色,陶器中的碗、鼎、豆等造型,又具有共同特徵,有別於其它新石器時代文化。這種文化乃以這一遺址而定名“屈家嶺文化”。它是研究我國長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的重要資 料。圖書目錄 目錄 一 緒言 二 地層堆積 三 早期文化遺存 一、遺蹟和所出遺物 (一)灰坑...
黑陶是繼仰韶文化彩陶之後的優秀陶種,被譽為“土與火的藝術,力與美的結晶”,世人對這一來自古老的文明無不驚嘆。黑陶文化是黃河流域文化,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人文內涵,構成中國文化的淵源龍脈。隨後,在魯、陝、晉、豫、冀等地都有類似發現。失傳四千多年的先進陶藝技術,現經幾代學者61年的不懈努力...
湖北省歷史悠久,在鄖西、鄖縣、長陽等地發現古人類化石,證明幾十萬年前這裡就有人類生息。京山縣屈家嶺出土的蛋殼彩陶,距今已有4000多年;黃陂縣發掘出土的商代古城——“盤龍城”遺址,距今也有3500多年。省內江陵、襄樊等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湖北省是千湖之省,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鄂菜,與湖北得天獨...
在湖北京山縣的屈家嶺文化遺址,出土了蛋殼彩陶,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據文獻記載,商代在湖北境內,有楚(今南漳荊山)、盧(今襄樊)、彭(今房縣)、庸(今竹山)等封國。歷史沿革 湖北歷史源遠流長。夏商(公元前21世紀-前11世紀)以前,南方民族長期在這裡勞動和生活。春秋時(前770-前476年),國土主要...
陶器以灰、黑陶為主,輪製法得到普及。屈家嶺文化以蛋殼彩陶、彩陶紡輪及紅陶小動物尤為典型。石器磨製精緻,器型變小。良渚文化最大的特色為玉器,如玉琮,玉鉞。農業和畜牧業高度發展,人口急劇增加,社會複雜度程度不斷提高,出現了原始城堡、城垣和大型建築,有了階級、貧富分化,人類社會向國家文明時代邁進。
一個是蛋殼彩陶工藝。所謂蛋殼彩陶,是比喻陶胎薄如蛋殼,無論是誰,當你面對僅僅一二毫米厚的薄胎,都會情不自禁地為我們祖先的高超技藝感到驚訝。輕巧的薄胎杯、碗,通體繪有黑、棕、紅、灰各色花紋,彩色鮮艷,變化多端。蛋殼彩陶是大溪文化的珍品,它的發現,把這種陶製技術的史料記載提前了1200多年。另一個...
大寺文化遺址發現的文化遺蹟有灰坑27座,發現的文化遺存有墓葬18座。主要文化遺物以陶器為主,其次是石器和骨、角器。陶器是主要的日常生活用具,有夾砂紅陶、灰陶和細泥紅、灰、黑陶。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有彩陶缽和盆、紅頂碗、尖底瓶、夾砂罐、圜底罐、雙耳罐、籃紋高領罐、蛋殼彩陶杯、圈足杯、喇叭口高柄蛋殼...
仰韶文化 彩陶為其主要特徵,根據碳十四測定,年代距今約7000——5000年。陶器皿種類主要有盆、罐、缽和小口尖底瓶等,質地有泥質陶和夾砂陶。屈家嶺文化 是繼仰韶文化之後分布在江漢流域的一種文化,據碳十四測定年代距今4000多年。早期以黑陶為主,晚期灰陶為主,少量紅陶。龍山文化 據碳十四測定,年代距今約4300...
[4]彩陶的大致製作過程為:挑選可塑性高的粘土,剔除雜質,加水製成較細的泥料。用慢輪拉坯方法修正外形,烘乾後塗以天然顏料,最後以950℃左右的溫度燒成。彩繪的顏料有黑色、紅色、白色等等,其中黑色顏料主要以鐵錳礦粉製成,使用較多。長江中游地區的屈家嶺文化的薄殼彩陶則以煙燻的方式加上彩繪。[5]隨著陶窯...
以高鎂質易溶粘土和高鋁質耐火粘土製作的白陶明顯多於北方類型,以瓷石或高矽質粘土製作的硬陶產於南方類型,夾炭陶和夾蚌陶的製作工藝具有南方稻作農業和水鄉的特色,泥片貼塑法和蛋殼彩陶的製作工藝具有獨特風格,還原燒成技術水平高於北方類型。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兩個類型的製法存在差異,北方的模具的敷泥法屬於...
新石器時代遺址。面積約2·7萬平方米,文化層厚3-5米。採集有石斧、鏟、錛、鑿和陶片。陶片以泥質紅陶為主,夾砂紅陶、灰陶、黑陶亦占一定比例,有少量蛋殼彩陶;紋飾有弦紋、戳印紋;器形有高圈足杯、斂口盆、斂口缽、罐、折沿罐、鼎及器座、紡輪等。屬屈家嶺文化。
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齊家文化等遺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其數量、規模和藝術水平已與上述文化類型有一定的差距。黑陶 在器物燒成的最後一個階段,從窯頂徐徐加水,使木炭熄滅,產生濃煙,有意讓煙燻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繼彩陶之後,中國新石器時代制陶業出現的又一個高峰。1928年,黑陶...
本區新石器文化遺址以京山屈家嶺文化最為著名,屬於該文化類型的在本區還有鄖縣青龍泉、大寺,襄陽三步二道橋、房縣羊鼻嶺等。屈家嶺文化的石器主要有鋤、斧、錛、鏟、鑿、鐮,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飼養豬、狗等家畜,漁獵也占重要地位。原始制陶業有了較大進步,薄如蛋殼的小型彩陶器、彩陶紡輪和長頸圈足壺、高...
車軲山遺址出土文物有磨製精良的石斧、石鉞,有製作細巧的玉璜、玉佩。陶器有黑陶小鼎、曲腹杯、簋、雙腹豆、扁腹壺、蛋殼彩陶杯和帶紋飾的紡輪。生產工具 車軲山遺址先民從事生產,主要靠磨製的石器,有刀、錛、鐮、鏟、斧、鋤、鑿、鑽、鏃、彈丸、網墜、耘田器等,一般通體磨光,製作精良。車軲山遺址出土...
陶器質地分為:泥質和夾砂兩類,其中灰陶最多,紅陶次之,黑陶再次,並有少量彩陶、蛋殼陶。紋飾主要有:繩紋、凹凸弦紋、附加堆紋、鏤孔、籃紋、刻劃紋等。文物價值 八里崗遺址是豫西南最重要的仰韶文化遺址,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對研究當時社會關係、組織結構等具有重大學術價值。由於鄧州地處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
湯池溫泉在中國有多處,如湖北應城市湯池溫泉、安徽廬江縣湯池溫泉、江蘇南京市湯池溫泉等。歷史文化 湖北省歷史悠久,在鄖西,鄖縣,長陽等地發現的古人類化石,證明幾十萬年前這裡就有人類生息。京山市屈家嶺出土的蛋殼彩陶,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據文獻記載,在湖北境內,商代有楚(今南漳荊 山),盧(今襄樊),...
面積10萬平方米。地表暴露大量遺物。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多磨製,器形有斧、鏟、鑿等。陶製工具有紡輪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以泥質和夾砂紅褐陶為主,灰陶、黑陶次之,多手制,有一定數量的蛋殼黑陶。器形有圓錐足鼎、斂口缽、高領罐等。紋飾有指窩紋、弦紋、繩紋、附加堆紋、彩陶等。
這種黑陶的陶土經過淘洗 ,輪制,胎壁厚僅0.5-1毫米,再經打磨,燒成漆黑光亮,有“蛋殼陶”之稱,表現出驚人的技巧,飲譽中外。這時期的黑陶以素麵磨光的最多,帶紋飾的較少,有弦紋、劃紋、鏤孔等幾種。中國黑陶的製作工藝比原始彩陶更純熟、精緻、細膩和獨特,早在瓷器產生的約2000年前中國黑陶已達到與...
在湖北鄖縣等地考古發現遠古時代鄖陽人、長陽人的化石表明,早在七八十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上辛勤勞作,繁衍生息,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湖北早期文化的代表是江漢地區的屈家嶺文化遺址,這裡出土大量新石器時代的石器和陶器,其中的蛋殼彩陶、壺形器和帶穀殼的紅燒土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反映出當時農耕、...
彩陶 老虎墩遺址出土的3片彩陶片誕生於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彩陶實際上是一種外來文化的產物,在當時,江西並不流行使用這種陶器。所以,發現的數量較少,沒有發掘過完整器物。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殘片,在江西省內都是很少。蛋殼黑陶觚 蛋殼黑陶陶器,是山東龍山文化的標誌性陶器。蛋殼黑陶觚是新石器時期用來飲酒的...
早中晚期文化特徵都具備的屈家嶺文化,以薄如蛋殼的小型彩陶器、彩陶紡輪、交圈足豆等為主要文化特徵,還出土有大量的稻穀及動物遺骸,畜牧業也相應發展。飼養的動物種類增多,並已有了漁業。該文化的影響範圍甚廣。位於長江中游的江西萬年仙人洞、吊桶環遺址有著從舊石器時代晚期過度到新石器時代早期完整而清晰的地層...
這種黑陶的陶土經過淘洗 ,輪制,胎壁厚僅0.5-1毫米,再經打磨,燒成漆黑光亮,有“蛋殼陶”之稱,表現出驚人的技巧,飲譽中外。這時期的黑陶以素麵磨光的最多,帶紋飾的較少,有弦紋、劃紋、鏤孔等幾種。中國黑陶的製作工藝比原始彩陶更純熟、精緻、細膩和獨特,早在瓷器產生的約2000年前中國黑陶已達到與...
從出土器物的類型特徵看,文化層內涵豐富,包含著裴李崗、仰韶、大汶口、屈家嶺、龍山、二里頭等諸多文化因素,是一處融合江漢、黃淮流域文化特徵的古文化遺存。文物遺存 綜述 阿崗寺遺址內遺物有紅陶、彩陶、黑陶、籃紋陶等,採集的文物及標本有:石斧、齒刃石鐮、石鏟、石鑿、石鏃、紡輪、陶球、網墜、陶拍、紅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