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龍底村隸屬於雲南省紅河州石屏縣大橋鄉六美尼村委會行政村,屬於山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尾龍底村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面積:3.22 km
- 海拔:830 m
尾龍底村隸屬於雲南省紅河州石屏縣大橋鄉六美尼村委會行政村,屬於山區。
尾龍底村隸屬於雲南省紅河州石屏縣大橋鄉六美尼村委會行政村,屬於山區。位於大橋鄉西邊,距離六美尼村委會35 公里,距離大橋鄉政府38公里。國土面積3.22平方公里,海拔830米,年平均氣溫22.5 ℃,年降水量950毫米,...
底龍村 底龍村,因在底龍嶺建村,故名。地名含義 “底”指下面、尾部,“龍”指風水先生所說的龍地。歷史沿革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從大歐村移來建村,得名底龍村。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搬離,底龍村已不存在。
龍美村[Lóngměi Cūn] 位於廣州市番禺區東環街道轄內。據傳宋末張元貴從西蜀潼川洲遷至此開村,附近的員崗(村名)與此地“龍脈”相通,員崗稱為“龍頭”,此地為“龍尾”,故一度以龍尾作為村名。後來村民對“尾”字有忌諱,便改為“美”字,稱龍美村。2023年11月,入選《廣州市地名保護名錄(第二批)...
龍尾村隸屬於西平鎮龍泉村委會行政村,屬於壩區,地處西平鎮西面,距離鎮政府所在地2公里。全村國土面積1.37 平方公里,海拔1,865 米,年平均氣溫14.90 ℃,年降水量1,159 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159.00 畝,其中人均耕地0.46 畝;林地250.00 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91戶,有...
位於廣東省徐聞縣徐城鎮西南面,全社區有居民小組15個,1100戶,總人口4694人,黨員23人,現職幹部7人,退休幹部3人,社區轄區四至,東至東方一路、二路,直至大水橋水庫,西至民主路,登雲塔至城牆路口,南至中醫院附近,北至東門路、慶東路至城北鄉轄區。概況 全社區現有小路小巷(硬底化水泥路)46條,總計...
高明村位於揭陽市揭東縣龍尾鎮,西與揭西縣的五經富鎮相鄰,建設中的珠海(揭陽)產業轉移工業園和揭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境內。近幾年來,村里投入資金255.6萬元,建教學樓一幢21100平方米,鋪設水泥路7012米,村里幾十條村道、巷道全面鋪上水泥路,橫巷、直巷巷巷安上照明路燈,村上有專人打掃環境衛生,衛生...
現有教學班級6個,現有教職工10人,其中具有國小高級教師任職資格的5人,具有初級教師任職資格的1人。其中大專學歷3人,中師學歷3人。學校擁有水泥硬底籃球場一個。學校主要為龍尾鎮四聯村國小階段的適齡兒童提供教育服務,龍尾鎮四聯村共有1350多人。揭陽市藍城區龍尾鎮龍尾鎮四聯國小,屬於全民所有制的、全日制...
冬松村委會下轄尾龍、北尾、後園仔、葛斗、邊坑、上坑、下坑、後堀、東塘、南頭10條自然村,全村共有1473戶7392人。該島面積4.8平方公里,地勢平坦,沙質土壤,海灘涂廣闊,村民以捕撈業、養殖業為主。島里有漁船近500艘,占全鎮漁船總數一半以上;有網箱養殖1300多平方米;有海灘涂1933.30公頃、紅樹林60....
龍尾脊 龍尾脊位於唐朝大寨以東1.5公里處山谷小溪邊。因山脊形狀像龍尾,故名龍尾脊。龍尾脊南面是唐朝溪,北面是歸喜小溪,兩條小溪匯流於此。龍尾脊從山上延長到溪邊,直插溪流中,猶如巨龍飲水。龍尾脊南面,河東風雨橋橫跨在唐朝溪上,更是增加了幾分姿色。據說,唐朝五寨的人氣、財氣、運氣等自西向東...
湖北漢口鎮的《高龍》表演則是動作傳情。“高龍”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與一般舞龍不同,由一個高龍頭和12節或13 節龍身、龍尾組成,主要通過叩、掃、舉、抖、頂、托等舞技表情達意。江西景德鎮的《手獅舞》是人手一獅即能成群結隊作燈彩遊戲,又能分開做雙獅對舞的表演。手獅舞在全國都是獨一無二的...
頭殼(腦袋)頭皮(頭屑)面珠墩(臉蛋兒)酒凹(酒窩)下爬(下巴)眼(眼睛)眼眉(眉毛)眼核(眼珠)耳仔(耳朵)耳屎(耳垢)大牙(槽牙)鼻哥(鼻子)鼻哥窿(鼻孔)身子(身體)心口(胸口)膊頭(肩膀)毛管(毛孔)羅柚(屁股)手板(手掌)手瓜(胳膊)腳(腳、腿)背脊(脊背)尾龍骨(尾骨)肚腩...
不周山,盤龍石陣,龍尾之下某處,一具白骨上插著一把樣式十分古老的古劍。菱紗伸手觸摸,卻被劍上的凶戾之氣逼退,紫英施法,將劍上的凶戾之氣壓下,從劍中飛出一抹溫和憂傷的劍靈。劍靈自稱小葵,告知眾人此劍乃是不祥的"魔劍",是古姜國太子龍陽護國而鑄,只是劍未鑄成,國已先破,小葵縱身躍入鑄劍爐,令...
建國初期隸屬第三區蘆塘鄉西溪行政村。1952年至1955年,隸屬大溪鄉。1956年併入校頭鄉。1958年建立下溪大隊,隸屬尚田公社校頭管理區。1961年改屬校頭公社。1983年農村體制改革,稱下溪村民委員會,隸屬校頭鄉。2001年併入板橋頭鄉。現轄下溪、墓坑(古名磨坑)、外墓坑、龍門嶺(古名龍尾嶺)和太子坑五個...
龍體是由大致相同的龍節粘接而成,橫斷面呈橢圓形。經詳細考察,石龍不是一個簡單的實心圓柱體,而是由龍骨、龍髓、龍爪、龍頭、龍翼(兩翼呈不對稱狀)、龍尾(現深埋土中)、龍底盤等部分組成。現在裸露的龍底盤可以說明,底盤是一個整體。其橫斷面厚50厘米,寬75厘米,隨龍體一起收縮。底盤托著龍體覆於黃沙...
人龍舞之所以被稱為“人龍”,是由於演出的“龍”全部由人組成,而不是用物構成。龍身巨長,一般由五六十人組成,有的達數百人,氣勢雄偉壯觀。“人龍”分“龍頭”、“龍身”、“龍尾”3個部分,“龍頭”包括龍舌、龍眼、龍角三部分內容。這三部分是由三個小孩子分別扮演的。扮演龍頭的人要同時身負這三個小...
唐樊綽《雲南志》(《蠻書》)里說:“瀾滄江南流入海,龍尾城(今大理)西第七驛有橋,即永昌也。兩岸高險,水迅激,橫亘大竹索為梁,上布簀,簀上實板,仍通以竹屋蓋橋。其穿索石孔,孔明所鑿也。”根據此段史料記載的推斷,在三國時期,諸葛亮部隊南征時,就改渡為橋了,只不過是一座竹索橋。元代不見...
原藍城區管委會代管的磐東街道、月城鎮、桂嶺鎮、霖磐鎮、白塔鎮、龍尾鎮調整由揭陽產業園管委會代管。有行政村(居委)90個,區域總面積211平方公里,人口39.14萬,是著名的僑鄉,是“中國五金基地市”核心產業基地。基本信息 人口 藍城區總人口39.14萬人,漢族,居民主要有潮人,民風淳樸,人民勤勞智慧,歷代賢達...
雄偉的龍尾關鼓樓,屠高臨下,軍事上易於防守,利於出擊,復沒鮮于仲通、李宓二十萬大軍的“天寶之戰”,就在龍尾城下西洱河南岸展開。現在古城牆已經倒塌,商聳的龍尾城門鼓樓,仍依然原地屹立。如今,洱海北岸,原古城一帶,仍保持舊城面貌,一樓一底青瓦屋面的土牆樓房,鱗次櫛比連成一片。西洱河南岸,正建成...
蓮花分乾渠,原是放生河上段,於1977年改建,該渠北接三層條堆乾渠,向南經濱海縣通榆鎮的龍尾村、三埝村和正紅鄉的蔡莊村至紅綱村,全長6公里,底寬2至3米,底高-1.0米,東西堤均為機耕道。閘口河北起蔡橋鄉三層村的吳場,經該鄉的四層村、窪東村,正紅鄉的常年、閘口、小尖等村。由小尖地龍穿篆河...
龍林山的這條龍,龍頭所在的西北部,在東圪台頭的東南面,龍身由南向北,再向東,到石窖村西再向南,龍尾在澗溝村北面。有的文人叫他為盤龍,有的文人叫他為臥龍。《清徐縣地名志·圪台頭》中說:“傳說,此村後面的山脈似龍形,村莊位於龍的頭部,故得名‘圪台頭’。”清代知縣和羹在詩中說:“滿河白石...
杏壇人龍由數十人至一百多人組成,長數十米,分為龍躉(龍的底部)和龍身(龍面)兩部份。飾龍躉者頭戴英雄巾,身穿黃色武術服,以肩部和腰部承托飾龍身的演員,後者著印有金紅色鱗片的衣服,騎坐後以仰躺姿勢,雙手揮動紅綢帶作龍爪。龍頭、龍尾均由三人飾演,同以騎坐式組合,手持龍角或龍尾道具,只有一人...
下元皂村位於雙井山腳下,壺流河畔西岸,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村堡。在這個村莊裡曾有過美麗的傳說和傳奇的故事,是一個歷代政治和軍事重地。古堡 從古堡的遺址上看,是由一條自然形成的土龍盤踞著西邊半個村莊,泰山廟是龍首,南門口是龍尾緊緊圍繞著村堡。大街中心縱貫南北,是通往冀(河北保定)晉(山西)張...
五月初五端午節後,各村便將龍舟送回龍船埗,埋入河涌底,龍頭、龍尾等放入祠堂的龍船屋。三夾騰龍至此結束。古勞三夾騰龍這一民俗活動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傳承數百年從未間斷,其中包含了當地的民俗信仰與人們的美好祈願,具有珍貴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通過賽龍奪錦的民俗活動,促進鄉村民眾的和諧團結,增進了社會凝聚...
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七世白文靜(諱慕貞),由坑墘徙居平陽龍尾的龍潭嶴。祖宇迄今保存完整。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七世白明台(諱彌炳,又名敦魯)及其兄白明我(諱彌著)並侄白而挺(字學聖,謚保真),由宮兜徙居平陽騰蛟的湖竇村,即今半月沉江的湖竇大祖宇。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雪溪...